二战中的德军非洲统帅沙漠之狐隆美尔到底有多厉害?
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别称:沙漠之狐、帝国之鹰,出生于符腾堡邦海登海姆市,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全球军史中久负盛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也是希特勒的心腹爱将。和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并称为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别称:沙漠之狐、帝国之鹰,出生于符腾堡邦海登海姆市,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全球军史中久负盛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也是希特勒的心腹爱将。和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并称为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骑士风度 广受尊重
隆美尔的生平广为人知,不仅是德国人,也包括其敌国军民。希特勒甚至一度让隆美尔代替自己做国内的战时偶像,以凝聚人心。
其高尚的骑士精神和高超的指挥能力赢得了包括敌方政要、将帅的敬重,这些人中间就包括丘吉尔、巴顿、蒙哥马利和奥金莱克等人,而隆美尔也是一样的尊重着他的对手们。
除军事能力外, 和残害犹tai人的党卫军不同,隆美尔能以人道精神对待敌军士兵,并拒绝了杀害犹tai人和英国突击队战俘的命令。德国的死敌——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如此评价隆美尔:“一个冷静狡猾的敌人,一位伟大的将军。
隆美尔用过的相机
学以致用 文武全才
隆美尔在一战中首次展示了他的军事才华。他在战争时期担任陆军中尉,后来在国防军服役。他根据自己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撰写了《步兵攻击》一书。
该书强调的内容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一再强调部队灵活机动、大胆推进。
正是因为这部关于陆军战术的著作,使隆美尔受到希特勒的赏识。1935年起,他很快便被擢升为独当一面的军事指挥官。
进攻力学(杠杆战术)
该战术的关键在于——利用正面佯攻的方式来诱导敌人,同时将主力实施迂回到被攻击方的后方或一侧,以实现对敌人的致命打击。隆美尔在北非战役中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成功击败了英国大名鼎鼎的第八集团军,由此名扬天下。
隆美尔并不是单纯的学院派,他的战绩在近代战争史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1940年5月,德军开始进攻法国。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第7装甲师指挥官。在隆美尔的带领下,该装甲师在不到六周的战斗中前进超过350公里,特别是后四天,行程达到了220公里,打得法军措手不及,以至于防御阵线没能建好就被冲垮了。
这场战斗后,隆美尔所部获得了“幽灵师”称号。
作为二战中杰出的德国将领之一,隆美尔精于机动战和发现敌人弱点,二战爆发后不久,他就突破缪斯河防线并大败法军。此后,在非洲战场上更是屡建奇功,成长为希特勒麾下得力干将之一。
1941年2月至1943年3月,隆美尔出任德国非洲军团司令,在北非战场上指挥德意联军对英军作战(1942年6月,他晋升为陆军元帅)。因其用兵常神出鬼没,难以捉摸,于是德国非洲军团的士兵便把他们的这位首长称作“沙漠之狐”。
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更是把他塑造成“人民元帅”。
尽管,隆美尔的军事才能备受军事学家们的推崇和批评,包括——因亲临前线所开发的灵活机动战术而受到赞扬,但也因过于严苛和难以相处、行事冒失、未关注后勤和战略观狭窄等方面受到争议。
深入前线
很大程度上,不能否认隆美尔在军事领域内有特殊的地位并且是个战术方面有着很深造诣的军事天才。
就个人而言,隆美尔视荣誉高于生命。隆美尔喜欢被人夸奖和赞美,享受听到人们为他欢呼的场面,还很喜欢听到“隆美尔必胜”的口号。
在某场坦克大战中,隆美尔为了迷惑英军,下令用木头和纸板制造了数百辆逼真的假坦克,并命令卡车和摩托车在其中来回穿行,制造出烟尘弥漫的假象。在此掩护下,隆美尔亲率坦克部队向英军发起冲锋。英军不明就里,匆忙撤退,如是,隆美尔的部队顺势夺回了意大利人失去的非洲殖民地。
兵败北非 仕途黯淡
在北非战场,直至埃及的阿拉曼战役(1942年10月—11月)前,隆美尔可谓春风得意,这一时期算是他军事生涯中的高光时刻。
晋升为陆军元帅
隆美尔后来在阿拉曼战役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手实力的增强,其次是德国军队的后勤补给不足,物资供应明显不足;再次,隆美尔在战略方面犯了错误。
隆美尔因阿拉曼战役的失败而受到沉重打击,战斗意志和自信心也严重受挫。不久后,便被召回到德国大本营。
埃及的阿拉曼战争博物馆中陈列的隆美尔半身像
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他率领德国陆军在法国占领区组织防御,抵抗盟军诺曼底登陆。
在盟军巨大的攻势面前,德军又一次遭到失败。
此后,他数度与希特勒出现了严重分歧,曾多次建议希特勒与同盟国媾和,均遭拒绝。
枉受株连 尽享哀荣
1944年7月,德国发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尔受到株连(但实际上根据之后的解密材料,可以确信隆美尔至死效忠着他的元首)。
由于他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希特勒允许其选择可享有荣誉的自杀。1944年10月14日,他用生命完成了对爱妻露西的誓言。
彼此一生挚爱
他用自杀的方式保护了他的露西和两人的独生子。
当天他在一辆卡车中服毒自尽,官方对外称“隆美尔陆军元帅在途中因中风(或心脏病)离世”。
1944年10月18日,德国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由陆军元老冯·伦德施泰特元帅亲致悼词,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亲自为其送葬。隆美尔的家人也如约领取到了陆军元帅的全额抚恤金。
隆美尔之墓
隆美尔被希特勒秘密处决后,露西无暇沉浸于失去爱侣的悲痛,她不仅要带着家人躲避盟军的轰炸和进攻,还要应对来自盖世太保的各种调查,他们生怕露西泄露了隆美尔的真实死因进而动摇军心(这么看,希子也算是讲究人,居然没有杀人灭口)。
战后,军事思想家 李德哈特 根据隆美尔留下的文件写成了《隆美尔战时文件》一书。
隆美尔签名
名将轶事 家庭为重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隆美尔在彼时是德国的全民偶像,经常会收到一些女孩子寄来的巧克力和情书。但他对感情非常专一,不轻易动心。
有一次偶然的酒会上,他遇见了露西,从此之后他们坠入爱河。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他们终于结为夫妻。婚后,他一直对妻子宠爱有加,言听计从。
青年伉俪
这位第三帝国战功赫赫、最年轻的元帅曾说——“我不能背叛露西,露西已经成为了我的生命,背叛她就是背叛自己的生命”。
以兄之名,命名独子
隆美尔用自己兄长的名字,为独生子取名——曼弗雷德·隆美尔,后来他的儿子没有辱没父辈的荣光,在斯图加特做了26年的市长,政绩斐然。
隆美尔之子(1928年12月24日—2013年11月7日)
从某种意义上说隆美尔是历史的幸运儿。因为他不仅在生前享誉全国,家喻户晓,而且在希特勒纳粹政权败亡后,其他法西斯帮凶作为战犯接受审判,为世人唾弃的情形下,隆美尔的名声反而扶摇直上。
显然,他服务的对象是绝对错误的。但就其自身而言,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比如他对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和对手的准确判断,还有他在战场上的果敢和决断力。
此外,隆美尔还是一个非常有组织能力和领导力的人,他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部队和资源,使其发挥出最da的作用。他在战争中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智,不受情绪的影响,这是一名合格军事统帅所必备的品质。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隆美尔非常有家庭观念,这一点对于我们庸碌的现代人也不无启示——事业上有没有成就先另说着,应当先把家庭放在首位,全力维护、全心热爱自己的家人!看官老爷,您说我说的对吗?期待您的真知灼见~
二战中隆美尔究竟有多利害?
隆美尔的军事杰作,主要是在1940年到1943年。当德军战线向东延伸至埃及西沙漠时,战场沿地中海宽约几十公里的绿色长廊向纵深推进。此时,德军远离了补给基地,供应线拉长了。而英军补给线缩短了,战场力量逐渐有利于英军,于是英军沿地中海岸线反攻,制海权也由英军掌控,在英军上千架飞机、野战炮猛烈轰炸之下,一举摧毁了德军苦心经营了几个月之久的多可拉曼防线,德军遭到了重创!
当年9月,轴心国意大利军队也向东进攻,人多势众,气势汹汹,但不堪一击,驻守埃及的英军,以一当十,很快挫败了意大利军队攻势,并奋力反攻,俘获了意大利军队达十几万人!
希特勒一看自己及老朋友意大利军队,受重创,显颓势,赶忙命令心腹爱将隆美尔,带领一支装甲部队,横渡地中海,驰援北非,并统一指挥德、意军队对英作战,以图扭转战局!
隆美尔行伍出身,正当不惑之年。曾在1940年指挥一支德军装师,横扫法国北部而驰名,被欧美各国军界称之为装甲大师。这次隆美尔受命于北非战场,是在1941年2月,隆美尔立即率领德、意军队反攻,英军对于突然增援的德军,遂不及防,仓皇向西败退,德军沿北非绿色走廊向前猛推进1000公里,把英军赶回埃及的西沙漠地带,并反复恶战,七进七出,彻底扭转了北非战场的被动局面。英军慑于隆美尔诡计多端,善于捕捉战机,无奈奉送隆美尔"沙漠之狐"绰号!
1942年6月,隆美尔挥军一举夺战英军补给中心托卜鲁克,俘获英军4万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燃料。几天后又夺取了英军又一个补给中心马特鲁港,消灭英军1万人。德军的前锋部队一直向前推进,望远镜己能看到埃及金字塔大尖顶了。希特勒欣喜若狂,又向隆美尔赠送元帅节杖,又空运名贵白马。法西斯野心无限度的放大膨胀!
英军在北非遭受重创的消息,震动了英伦三岛,首相丘吉尔调运勇猛善战、谨慎的蒙哥马利将军,指挥阿拉曼英军反攻,重创德军,几个月德军损失6万人及全部重装备,西撤1000多公里。不久另一支英美联军为呼应蒙哥马利的攻势,对德军发起攻击,最后彻底肃清消灭了北非轴心国部队。隆美尔在最后时刻,抛弃部队乘机逃离!
一年后,隆美尔在一次车祸中受伤。又卷入刺杀希特勒的密谋中,被迫自杀。终结了其法西斯的军旅人生!
谢谢!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