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这个问题涉及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古代社会背景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其基本经济结构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这个问题涉及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古代社会背景
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其基本经济结构。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而非商业贸易。因此,古代社会的商业贸易并不发达,商人的地位也相对较低。
二、考生的身份
进京赶考的考生,通常是来自各地的贫寒学子,他们为了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心血。在这种情况下,考生通常不富裕,盘缠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一旦丢失或者被山贼抢劫,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山贼的行为
山贼是一群以劫掠财物为生的群体,他们通常在深山老林中活动,对于城市中的商业贸易并不感兴趣。在古代社会中,山贼的行为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和约束,如官府的法律、社会舆论的谴责等。因此,山贼通常不会轻易地对进京赶考的考生进行抢劫。
四、盘缠的作用
盘缠是进京赶考的考生必备的物品之一,其主要作用是用于旅途中的消费。进京赶考的考生在旅途中需要购买食宿、车票、文具等各种物品,这些花费对他们而言非常巨大,而盘缠则可以帮助他们支付这些费用。因此,盘缠对于考生而言非常重要。一旦失去了盘缠,可能会无法顺利到达考场或者中途因为缺乏资金而放弃赶考。
五、社会关注度
在古代社会中,进京赶考的考生是备受关注的群体之一。媒体和社会舆论对他们的生活和行踪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和讨论。这种关注度也使得山贼不敢轻易地对他们进行抢劫。
综上所述,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但山贼不会抢劫他们,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贫寒学子进京赶考是其努力和心血的体现;考生通常不富裕,盘缠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山贼的行为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和约束;盘缠对于考生而言非常重要;社会关注度也使得山贼不敢轻易地对他们进行抢劫。
山贼抢进京赶考的考生?那可真是老寿星上吊,嫌自己命长了。
进京赶考,是指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民间的学子们在通过层层选拔后,前往最后的考点进行的考试,因这个考点一般均设在京城,故而就有了“进京赶考”这一说法。
不过由于古代交通的限制,进京赶考对当时的考生们来说,是一个极为艰苦的事情,不仅路途遥远,并且一路上危机四伏。
比如,考生们就经常会碰上以劫道儿为生的山贼。
但有意思的是,即便是这些进京的考生遇到山贼,但一般都安然无恙,山贼们对考生大多视而不见,很少会去动手抢劫他们。
为何山贼不抢劫这些进京的考生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山贼不敢,之所以山贼不敢。
在古代的科举制度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进京赶考的,只有那些通过层层选拔,顺利过关的人,才会去进京赶考。
以明清两代为例,若想进京赶考,必须先得过四关。
第一关,是在这个考生所在的县里举行的“童试”,“童试”又称童生试,是科举制度里最低级别的考试,相当于一个入学考试,只有通过这个,才有资格参与科举。
虽说相当于入学考试,但童试也不简单,其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为童试的第一阶段,有考生所在地的知县主持,一般为五场或者四场,具体由当地的县官把握。
也就是说,一个考生若是想继续参加科举,那么首先要在县试的几场考试里顺利过关。
仅此一项,就已经刷掉了不少人,古代不少已是白发苍苍,但仍未考中的大有人在,许多人终其一生,却只能止步于此。
县试过关后,就可以参加府试,府试一般分为三场,通过后,即可以获得“童生”的称号。
能成为童生,可以说已经是一个省里的优秀人才了,但这远远还不够,接下来,这个省里所有童生,会被集中在一起,参见由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
通过院试的考生,其身份就从童生变成了我们熟知的秀才。
秀才在古代,可以说是一只脚已经踏进士大夫阶层的人,可以见官不下跪,还可以免役税、享食廪等,总之是拥有不少特权。
因此,院试对于考生们相当重要,它就相当于一个考生的人生分界岭。
那么,获得秀才身份后,是不是就可以进京赶考了呢?抱歉,还不能,秀才们还需要进行下一场考试。
这场考试,叫做“乡试”,考过的人,身份就变为举人。
乡试同样是在各省举行,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是秀才身份,但需要注意的是,乡试并不是所有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的。
以清朝为例,在乡试举行之前,各省会在当地学政的主持下,先对秀才们举行一次选拔考试,只有成绩优良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也就是说,能参加乡试的,是这个省里的知识分子中,属于精英中的精英。
而乡试,则要在这些精英中的精英里面,再次选拔出最出类拔萃的人,只有通过了乡试,才可以被称为举人。
而获得举人的考生,有两大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拥有了做官的资格。
前文讲到,拥有秀才身份的人,享有不少特权,但不管怎么说,秀才始终还属于平民,也就是比普通百姓稍微强那么一点而已。
但若是秀才考上举人,这就意味着他已经脱离了平民身份,属于真正的士大夫阶层,只要朝廷有出缺,那么举人就可以随时上任。
也就是说,举人已经是一个候补官员,也算是“官老爷”了。
而另一个好处,就是获得举人身份后,可以进京赶考,去参加由全国统一组织的“会试”。
会试属于中央考试,不管是在考官规模上还是阵容上,都要比乡试要大得多,同样,其难度也会高得多。
但在应付难度颇高的考题之前,考生们首先需要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安全准时地到达京城的考点。
以清朝为例,当时的会试一般都设在二月,乾隆皇帝继位后,改为了三月。
如果考生距离京城近点还好,但若是考生在云南这种较为偏远的地方,那可就费大劲了。
当时的云南,若是考生进京赶考的话,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自昆明出发,进入贵州北上,而另一条是进入四川,经湖广到达。
而相对来说,走贵州要比走四川会近一些,因此,当时不少考生,都会选择贵州这条路。
不过,也就是相对近一些而已,这条路需要先经过贵州,然后进入湖南,之后走湖北,再到河南、河北,最后才能走到京城。
这一路下来,全程的距离大约在5730里左右,也就是2800多公里。
不到三千公里,若是如今坐飞机,不过是半天左右的光景,但搁到古代,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走起来基本上得要四个月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会试是在每年的二月份举行的话,那么考生们若是想准时参加考试,就必须在头一年的十一月就开始动身,才会按时赶到京城。
而这个时节,正是天气逐渐变冷,进入寒冬腊月的时候,但考生们却不得不一路顶着严寒,冒着大雪,奔向数千里之外的京城。
并且,在途中,考生们会面临各种困难,除了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之外,还会遇到盘踞在各地,靠着劫道儿为生的山贼。
要知道,山贼们的收入来源,就是劫掠过往的客商,而这些进京赶考的考生们,身上可都是带着盘缠的,并且大多还没有什么抵抗能力,按理说,他们正是山贼们下手的对象。
但在古代,很少有山贼对考生们下手的,之所以如此,大致有两个原因。
其一,考生的身份。
前文讲过,能够进京赶考的,都是已经取得举人身份的考生,也就是说,这些人已经算是朝廷官员队伍中的一员了。
因此,山贼劫掠他们,就意味着抢劫官员,而抢劫官员,不管是在哪朝哪代,都属于大罪。
想象一下,一个候补官员走在路上,居然被不开眼的山贼给抢劫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山贼无视朝廷的律法。
而无视朝廷律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会招来朝廷的围剿。
要知道,山贼们所拥有的实力,虽说可能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仅限于鱼肉百姓和劫掠过往客商而已。
而与朝廷的官兵想比,山贼们显然不够看,只要朝廷下决心围剿,那么山贼们覆灭,只是早晚的事情。
因此,山贼们为了不招致官兵的围剿,也就不会去抢劫一个有举人身份的考生,毕竟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
另外,考生们在赶考的路途中,也不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这个防护措施,来自于朝廷的关怀,历朝历代对于进京赶考的举人,都会有一定的关怀政策,毕竟他们都是国家的未来。
还是以清朝为例,获得举人身份后,只要是进京赶考,举人们都可以在当地的府衙领取一笔路费补贴,这个补贴数额不等,根据考生所在地距离京城的远近而发放。
比如,距离京城较低的山东、河南等地,补贴金额一般在三到五两银子,而像云南、贵州等地,补贴金额则为五到十两左右。
除了路费补贴之外,朝廷还会给举人们安排有驿马,以供举人们赶路使用,并且,还会在举人们经过的驿站中,安排驿卒帮助举人挑担行李之类的物品。
骑着马,一路上有驿卒护卫,再加上考生们大多结伴而行,并非是形单影只,因此,山贼们看到对方人多,就不会对他们下手。
还有,山贼们不抢进京考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持有“通行证”。
这个通行证,是一面特殊的旗帜。
这个旗帜,由黄颜色的布料制成,上面会写上“奉旨会试”等字样,意思就是持有这种旗帜的人,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前去参加会试。
而如果抢劫他们,就等同于抗旨,抗旨的结果,比抢劫官员的性质更加恶劣。
因此,在举人进京赶考的路上,那些盘踞在各处的山贼只要看到来人持有这面旗帜,就会知道对方的身份,所以,也就不会对他们下手。
在知道这面旗帜能保护自身安全后,考生们都会把旗帜放在较为显眼的地方,,要么就是别在腰间,这样一来,山贼们大老远就会看到,从而不会对他们进行抢劫。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前去进京赶考的考生身上,虽说带有盘缠和路费,但一般不会带的太多,也就是够路上花销而已,毕竟这是去赶考,而不是去旅游,带太多的钱实在没必要。
所以,即便是有哪个不开眼的山贼抢了考生,也抢不出来太多的银子,反而这个山贼,甚至这个山贼的同伙,都会因为这个举动招来朝廷的报复和围剿。
收益小而风险大,说不定还会有杀头的危险,山贼们又不傻,肯定不会做这种事情。
当然,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进京赶考的考生被山贼劫掠的事情,但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山贼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在不少民间小说里,还有山贼们遇到考生后,以礼相待的故事,这些都说明,做一个合格的山贼,也是要知道孰可为孰不可为的。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