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进入股市的散户还健在吗?
那一年,我刚记事没多久,那一天,我爸很开心的和我妈说,买了20张认购证。没错,他就是第一批进入股市的老韭菜
那一年,我刚记事没多久,那一天,我爸很开心的和我妈说,买了20张认购证。
其实,我爸可能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因为那时候的他认为认购证是个发财的机遇,所以一大早就怀揣着3000块钱,要去排队买了。
要是当年,他真的用3000买了100张认购证,那情况可能又不太一样了。
按照他的原话,那天一大早跑到银行想去买认购证,却发现银行柜台前,寥无人烟,压根没有人排队。
可以这么说,认购证似乎没人要。
他上前问了一句,然后银行的小姐姐就开始给他一顿疯狂输出,一顿推销。
还好小姐姐非常热情,作为男人的我爸,不好意思掏出了300买了10张。
一不小心被小姐姐发现还有钱,又强行推销了10张,一共20张。
然后,他就灰溜溜的回了家,一度认为自己被坑了,还和我妈抱怨,被强行推销买了20张认购证,还被一顿臭骂。
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认购证就开始涨啊涨。
从30块一张,一度涨到了近万元一张。
原本认购证,也是要通过摇号,然后中签了才能去认购股票的。
但是由于股票发行比较火热,认购证的中签率大幅度提升,等于是有认购证就能去换原始股。
从最早的大小飞乐,到后来的原水申能,老股民都懂的。
可就是这一轮认购证致富的机遇,我爸却没能赚到什么钱。
依稀记得原始股解禁出来,最高能赚七八倍的时候,他却犹豫了没有抛售,没能抓住机会。
上天不是没有给他致富的机会,而是他可能没有致富的命吧。
或许,天生的韭菜,是不能靠股票致富的。
再往后,他就开始了漫长的韭菜之路。
不论是买股票机看股票,还是买书研究K线,还是花钱去学习炒股,都被薅了不少羊毛,重点是几乎不怎么赚钱,都是亏钱。
当他还在津津乐道各种股市战法的时候,一部分人早就通过股市发家致富了。
让老股民最癫狂的,肯定不是2015年的牛市,而是2006-2007,那个人人都想辞职炒股的时代。
被股市毒打十几年后,全国老韭菜都迎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牛市。
这是他第一次股票账户破百万,也是他股市生涯的高光时刻。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2007年的国庆节前,大盘好像是5000多点,他终于迎来了人生巅峰,成为了百万户。
那一年我也入市了,账户市值1年多翻了10倍。
这真的是一场股民的狂欢,但凡是个炒股的,就看着股票账户里的数字,每天都在往上涨。
那一年的530很恐怖,但530暴跌过后,就进入了狂欢。
那是一场指数要冲击10000点的狂欢,也是老股民噩梦的开始。
当他还幻想着股市能涨到1万点,账户能有个200万的时候,现实开始狠狠的抽打着他的脸。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也没什么好多说了。
有一段时间,他变了,变得沉默寡言,不太愿意去多说任何关于股票的事情。
但或许这只是幻觉吧,因为股市但凡一上涨,老韭菜就会瞬间满血复活。
只不过,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他,现如今已经不太会再投钱进入股市了。
当我自己开始投入股市后,和他的交流其实就不多了。
主要是他的韭菜思维和我的交易思路完全不同,而老韭菜还相对比较顽固,总爱固执己见。
你非要说自己青出于蓝,他还会和你争吵,那还不如不谈论股票为妙。
反正他有一群和他一样的老韭菜一起,说说笑笑,有酒还有花生米。
身体健康,开心就好,管他股市里是不是亏钱,这是他现在的心态,也是我现在的愿望。
到了60多,年近70的年纪,也就别指望去改变他的一些思想了,根本不现实。
更况且,老韭菜也有老韭菜的炒股经验,也不是说一点都没长进。
很多时候,他还是可以靠自己的经验,去躲过一些大风险的。
只不过,捂股票的坏习惯一直没改,即便都有把股票捂退市的情况了,依旧没有痛定思痛。
至于账户市值嘛,反正应该就在百来万上下,就让他自己去折腾吧,我妈已经代为保管他的退休工资卡了。
和他一样的老韭菜应该都还在,他们已经都是散户中的老兵了。
言归正传,从我爸的身上,我得到了很多的启发。
可以这么说,他是我的指路明灯,是他照亮了那条错误的路,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股市不是不能让人致富,而是大部分人注定无法致富。
因为,股票市场就是一个博弈市场,永远只能有部分人取得胜利,大部分人终究是陪葬品。
我爸的教训,让我想明白很多事情,也帮助我少踩了很多坑,我可以分享给大家。
1、下跌趋势的股票不能碰。
40块被套,38,35,30,28,25,不断补仓,最终最低跌到了9块钱。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在我爸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补仓深套,我想很多散户都遇到过,而且散户喜欢快速补仓。
下跌趋势里的股票,是深不见底的,所谓的抄底基本都在山腰上。
一旦套牢盘多了,资金是不愿意入场做解放军的。
结果就是无人问津,然后继续下跌,一路跌到没有抛压了,然后才会有资金试探性的入场。
顺势而为,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
但是能做到顺势而为的散户,还真不多,所以亏钱的多,赚钱的少。
2、业绩藏雷的股票不能碰。
市场上有一种声音,就是业绩好没什么用,垃圾股才涨的好。
曾经我爸也信这一套,专门买题材股。
直到有一只业绩很差的题材股,22块买入,最终3块钱割肉。
这件事让我触动特别深,炒垃圾股一旦踩雷,是很坑的。
尤其是大部分散户,刚开始下跌的时候,没有止损的勇气,最终就是大幅度亏损。
短线可能对于业绩没什么要求,但做短线能执行纪律的散户其实很少。
3、长期持有其实是个骗局。
市场一直充斥着一种言论,就是长期持有股票,才能赚大钱。
看上去好像有道理,但实际上没道理。
那是你开了上帝视角看历史,发现了茅台这样的股票。
如果现在拿一支股票长期持有十年,能成为大牛股的,谁都不知道。
长期持有是结果,不是什么过程。
我爸曾经长期持有某只个股,从上市直接持有到了退市,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大部分股票长期持有,最终的结局都不怎么好。
本质不在是否长期持有,而是在股票的选择。
4、没成交量的不要去参与。
有一点必须明确,就是没什么成交量的股票不要去参与。
那些成交金额低于5亿的,大部分都没有什么大机会。
可以去翻翻历年的大牛股,哪一个成交量不突破10亿的。
即便是启动阶段,也是迅速突破5亿关口的。
现如今很多巅峰都能突破百亿成交金额了,这是资金炒作的必然结果。
日均成交几千万的个股,基本上是没什么主力资金的,即便有也是庄家,专割韭菜的。
没有量就不参与,是股市的铁律之一。
5、信小道消息都是接盘侠。
作为一个老股民,我爸曾无数次的听小道消息去买股票。
不能说百分百,但70%以上,都是在给人接盘。
有一些是买入后稍微涨了一点,然后就开始暴跌。
还有一些是直接杀猪,买入就开始大幅度暴跌。
但即便如此,股民还乐衷于听别人的消息,去充当接盘侠。
自己如果没有一套选股的体系,始终要靠别人给消息去买股票,那不接盘才怪。
主力靠什么出货,不就是消息面上的传播,让散户入场吗。
6、牛市背后马上就是熊市。
市场有牛市,但牛市背后就是熊市。
牛市有多牛,熊市就有多熊。
因为市场里的资金就这么些,泡泡吹越大,破灭的时候越难堪。
当资金从不断入市,变成不断抽离市场的时候,熊市就如约而至了。
股民只有学会在震荡行情里,实现稳定盈利,才是最终的出路。
当然,如果有牛市,那就抓准机会多赚钱,但一定要对于牛市结束后的熊市特别警惕。
其实,我们没有真正的办法,通过学习某种交易模式,去保证能在股市里赚到钱,谁都不能。
但别人留下的经验,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有借鉴意义的,是有价值的。
至于这些价值,能不能变成自己在投资路上的垫脚石,就看自己能否看明白一些道理。
大道至简,赚钱的本质就是低买高卖,而主导高低的,就是资金本身。
所以,股市的一切,都逃不出资金的规律,买卖交易的供需。
朝着这个方向去看,你就会明白很多股市的道理,能增加赚钱的机会。
还在喘气呢,能清楚的回答问题,但确有很多老同志巳光荣了,有的已离退休,有的人还活着,但钱都拚完了下岗转业,本人66岁还坚持在工作岗位上,记得8o年代末在临居大哥的教唆鼓动下,第一次买入宝安股票,买卖价格以出黑板报的形式报价成交,在今天看来很原始,接下来就有92年认购证的发行,有样学样跟着大哥买了认购证,记得第一次摇号尾号是2,中签二纺机,这股票今天还艰难的存活着,后有改姓为市北高新,接下来还有三次认购证的发行,其中一次每张5元,二次是每张2元,然后新股发行做了一次改动,按股东账户配售人人有份(股票名称不记得了)有记得的吗?但就这幺一次,后有改现金申购和市值配售,这二款反复的换来换去,形成了今天的沪深市值配售,北交所现金申购的方法,记得我最早落戸的是万国证券,后因327国债事件管总被捕,被申银证券合并组建为申银万国证券,而后有合并了宏源证券组建今天的申万宏源证券,一路走来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成长,在这过程中股市有过3次,大的制度改革,一次是96年的法人股上市流通交易,这些法人股是当时条件下企业缺资金,采用了发到每家企业以任务的方式,有单位摊派到每位职工头上,本人也有幸认购了申能法人股,这种方法应该和那年代政府发行国库券的情况相同,在职职工人人摊派购买,还有一次是2oo6年的股票实行全流通方案,当然这次大股东为了取得二级市场股东的认可和谅解,作了一点自我的损失,以对价的方法按平均1o送3股的方法,解决了全流通问题,还有就是今天在推行中的注册制,这三项改制在我认为都是大扩容大利空,不看好市场的情况下,但前二次市场确走出了与大多数人认识相反的走势,96年走了一波大牛市,2oo6年同样走出了一波大牛市,那幺今天注册制的推行,能否再次重演历史呢,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脑子还好使就不离不弃,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人在阵地在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