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朱标是在洪武死后继承帝位后不久死的,传位于朱允文,那么朱棣还会不不会造反?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历史证实朱允炆实执政能力很差。朱棣完全不想造反,因为靠着王府那些亲兵,根本没有胜算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历史证实朱允炆实执政能力很差。
朱棣完全不想造反,因为靠着王府那些亲兵,根本没有胜算。朱棣是被迫起兵的。
就当时朱允炆跟藩王军队对比,藩王造反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
但是朱允炆得罪了所有的叔叔,其中湘王朱柏甚至举家自焚,确实有点过份了。兔死狐悲,所以朱棣找宁王借兵才会成功。
然后朱允炆又派了李景隆率大军平叛。从后来李景隆打开大门放朱棣进南京就可以知道,这个用人多有问题。
回到原来的问题,如果朱标继位,会妥善处理与藩王的关系,因为朱标的能力毋庸置疑。
朱允炆再历练几年登基会更成熟。
至少皇帝一脉会在朱标这一系。
朱棣的造反,直接原因是朱允炆的削藩。只要朱允炆坚持削藩,朱棣就一定会造反。这和朱标没有关系。这总账其实要算到朱元璋的头上。
永乐皇帝朱棣(1360--1424)
为了防备北方的游牧民族威胁,朱元璋把朱棣封到“燕地”为王,以家族力量来保大明的国门。于此同时的是朱家二十四个子孙分封各地,为的是保朱家天下永不易主。为了能让自己的子孙能有实力镇压有可能发生的叛乱,还赋予他们兵权。到朱允炆上位的时候,北京的燕王朱棣已经拥兵十万,江西的宁王朱权拥兵八万……
明太祖把自己的儿孙分封各地,本就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远的有汉晋七国八王之乱,近的有唐末的藩镇割据倾覆了唐朝。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并没有让朱元璋警惕。朱元璋以布衣之身荣登九五,考虑得更多的还是儿孙的福祉,国家的命运却是放在次要的。为了能让朱家江山永不易主,甚至通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将功臣能将屠杀殆尽。可以说,朱元璋把刘邦的本事学尽了,也把刘邦的恶根给学尽了。所以朱棣的造反根源从朱元璋时代就已经种下了,只是由朱允炆把它给激活而已。甚至于朱棣的造反借口“清君侧,靖国难”都是朱元璋他老人家给备下的(太祖成法: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靖国难)。且朱棣造反可能遇到的阻力都由朱元璋提前给清理掉了。据载,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一并杀掉的能臣良将就包括了李善长、李文忠、冯胜、周德兴、傅友德、蓝玉等能谋能战之人。
简直是赤裸裸的蓄意安排。
朱允炆对黄子澄和齐泰的盲目跟从,直接把朱棣推到了造反的地步。自古以来削藩就是个危险的活。而朱允炆的削藩过程,堪称让各位王爷排队受死的节奏。我们看看朱允炆是怎么削藩的。
1398年7月(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派李景隆以守备边境为名,领大军过河南,将开封城中的周王朱橚全家押往京城,后以周王密谋造反为名,将其扁为庶民,流放云南。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兄弟,这动作明显是要斩其羽翼。1399年4月,又以各种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将齐王朱榑、代王朱桂、湘王朱?扁为庶民,软禁于京城。湘王更是不堪其辱,举家自焚。两月后又削泯王为庶人,流福建漳州。不到一年时间,这些藩王死的死扁的扁,屠刀直指燕王。朱棣不反的结果就是排队受死。他是众多藩王里面实力最盛的一个,他被杀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他对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孙子而不给他这个儿子,是明显的不爽的。这在他面见朱允炆时候的倨傲不恭就能看出来。1399年朱允炆继位,朱棣进京面见,因自倚为皇叔,且功高劳巨,不免有些礼节上的疏忽,竟直走宫道,面圣时也没有跪拜(确实有点狂),后被御史以不敬之罪弹劾。
朱允炆的削藩,采用的是齐泰黄子澄之流的激进之法,不计后果,而且明显没有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充足准备。当时大明开国元勋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之后,就剩一个耿炳文。而耿此时已年迈,硬着头皮就上了。做为一个在皇家血洗之后幸存下来的人,对自家人内部的自相残杀行为会抱有多少支持就是个问题。而李景隆只是个纨绔子弟,凭着齐泰黄子澄之流的智商也就是能用这样的人了。
朱棣的造反是朱元璋种下的祸根。如果朱允炆换一种削藩的方式,比如以更高的田产和年俸换取藩王的兵权,事情也不至于如此迅速恶化。即使朱棣最终还是造反,那他的造反也是不得人心的。朱允炆在和朱棣的一系列战斗中,始终不够强硬,这多少有点因为自己理亏的缘故。那些被扁被逐的藩王里面,有几个是真的要造反的。任用小人齐泰黄子澄之流,让朱允炆完全丧失了和平解决藩王过盛问题的机会。因此来讲,为人主者,看人的眼力是必须要有的,审时度势的能力更是不可缺少。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