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为什么负气出走?真的带走了几十万精兵?

石达开当然不是负气出走,而是看到了他人没看到的危险。当时的他,其实只有一条路,且只有一条路

石达开当然不是负气出走,而是看到了他人没看到的危险。

当时的他,其实只有一条路,且只有一条路。

1、天京之变,反映太平天国巨大矛盾

洪秀全这个人,如果拿个人物做对比,他就是清朝版的陈胜。起初不错,后面变了。

洪秀全出身耕读世家,虽然家里供他读书,可他连个秀才都考不上。

第三次落第,得了一场重病。变得举止有些怪异。

当不了秀才,连最底层的知识分子都算不上。可穷人想要出人头地,除了科举之路,哪还有路?

路封了,就会寻找人生的另外出口。

他看见了一本基督徒梁发写的中文布道书《劝世良言》,突然之间,他好羡慕里面的种种。

可是他仍然对大清抱有一丝的希望。

1843年第四次落第后,29岁的洪秀全彻底失去对大清朝的希望,腐朽的王朝散发着污浊的臭气。贪官污吏,鱼肉百姓;富绅贵族,横行霸道;穷人出头,难上加难。

于是乎,他做了一个荒唐大梦,梦见自己是耶稣的弟弟,上帝的次子。

从此,他深度研究《劝世良言》,创建了“拜上帝教”,并编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书。

这就有了指导方向的手册了。

作为一个“教”,得有信徒,如果没有信徒,别人会当你是傻子。

邻村的另一位不入流的文化人冯云山,相信洪秀全说的,也愿意陪着洪秀全一起拯救苍生。

当时,支持洪秀全的还有族弟洪仁轩等人。

从1844年开始,洪秀全就外出传教,陪同者就是冯云山。

还别说,发展还挺快,一句“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念打动了无数人,多么美好的未来啊!

团队慢慢扩大了,也和大清的军队发生了两次摩擦,获胜而归。

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了。

从此,太平天国这辆列车轰轰烈烈地开向了远方。

而在1851年11月,洪秀全在永安进行分封:自称天王,麾下设五王:东王杨秀强、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所有的崩盘,起始于这一刻。

一个号召“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组织,有了严密的等级序列。让大家不要有私财,天王和各王过着舒适奢侈的生活。

普通太平天国成员夫妻不能在一起,而各位王不受限制,都有妻妾,天王的妻妾更是多到数不清。

喊着人人平等,其实并不平等。

喊着天下一家,不藏私财,各王们挥霍财物,享受人生。这让大家的凝聚力渐渐下降。

洪秀全常常借着耶稣兄弟上身,传达各种“旨意”。

而聪明的东王杨秀清参悟了这一点,直接假装天父(上帝)附身,传达各种有利于自己的旨意。

于是,争权夺利的矛盾开始了。

1856年9月,天京之变爆发,杨秀清被韦昌辉所杀,并杀了很多杨秀清的下属和亲人。

这成为了一个重要节点。

造成如此局面,洪秀全需要承担责任。而洪秀全从此也有了疑心病。

2、石达开被迫离开


石达开这个人,从小父亲去世,早早撑起了家。

此人略懂文墨,身手不错,最重要的是信誉非常好,很有组织能力。

永安建制时,他仅仅20岁,但文武双全的美名,早已传遍太平天国军营,被封翼王实至名归。

在本人看来,石达开才是太平天国中最为出色的领导人,甚至洪秀全也不如他。

洪秀全的格局和心胸不如石达开,组织能力也不如石达开。

1853年,石达开攻克庐州(合肥),名将江忠源自杀。

1855年年初,在九江击败曾国藩,老曾跳江自杀。未遂!

就此,石达开带领的军队快速增加,从一万多增加到十万之众。

1856年天京之变时,石达开从前线撤下来赶快来阻止更大的杀戮,但是,他的行为让韦昌辉觉得是在偏袒杨秀清。

石达开胆大心细,一看气氛不对,赶快离开了天京城。

可惜,石达开留在天京的家人全部被诛杀。

这让石达开怒不可遏,点起大军,在安徽举兵靖难,并上书天王。意思很明显,如果不诛杀韦昌辉,决不罢休。

在各种压力之下,洪秀全斩杀了韦昌辉。

韦昌辉一死,和洪秀全创业的五位“王”,只剩石达开了。

洪秀全自己的政务能力有限,因此召石达开进京帮助主持大局。

在这太平天国的关键时期,退后是要不得的,使命所在,石达开入了京城。

但是,问题出现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石达开的威信越来越高,李秀成、陈玉成等年轻的将领,被安排的妥妥当当,出现了反攻大清的大好局面。

可是,洪秀全的老毛病又犯了,嫉妒贤能,担心石达开权力变大,成为第二个杨秀清。

他封两个哥哥为王,处处牵制石达开,甚至意图加害。

天京,是洪秀全的老巢,石达开越来越担心再次出现杨秀清被诛杀的那一幕,于是,在1857年7月避祸离开天京,回到了安庆。

“负气出走”,只是一段传说,当然,如今的一些史学家也如此说。

历史作家赫连勃勃梅毅的书中,也写了石达开负气出走,不过打了隐号。

从前前后后来分析,再结合做人的风格特点,石达开不是负气出走,而是无奈之下迫不得已的选择。

在当时,为了能活下去,离开才是石达开唯一的道路。

3、石达开真地带走了几十万精兵吗?

这个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有三个理由。

第一,石达开在天京指挥的将领,大多并没有带走。

我们看看那时候出名的将领李秀成、陈玉成、李世贤等人,谁被石达开带走了?都没有。

石达开虽然担当了一段时间的“调度中枢”,但无奈出走之时,并没有带走所谓的几十万大军。

综合各种资料看,太平天国兵最多的时候,也就六十万。能打仗的也就二三十万。

如果石达开带走了几十万,太平天国不就空了吗?这如何抵挡清军?

所以,石达开带走了几十万精兵,就是有人夸大。

第二,如果带了几十万走,石达开不会快速到安庆的。

石达开是从安庆出发去了天京辅助管理,很大一部分兵还在安庆。

石达开出走之时,如果是几十万,则浩浩荡荡,势必会形成巨大的动静。别说对局势的影响,连他自己能不能走得成,都是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从天京城离开是秘密出走的,绝不是大张旗鼓出发的。这就决定了,带走的人数并不多。

第三,石达开出走之后,和天王之间有互相联系,说明了不会带那么多兵走。

石达开走了之后,仍然遥尊洪秀全为天王。

而洪秀全也在八九月份,邀请石达开回来重新主持大局。但是,已经近距离合作过一次了,怎么能再闯虎穴呢?去了,可能就回不来了。

试想一想,如果石达开带走了几十万人马,太平天国都空了,洪秀全都会被气晕过去,怎会邀请他来?另外,石达开如果带了几十万人马出走,那就是要彻底决裂了,又怎会遥尊洪秀全为领导?

石达开出走之后,转战安徽、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大大牵制了清军,让太平天国的风险反倒减小了。

而且,出走的早期,石达开还是通军主将,还安排李秀成等人攻击长江下游的清军,还让陈玉成等人回援天京。

这样的人,怎会是自私地带走几十万精兵的人?

从石达开的性格和做事风格看,此人胸怀颇大,能力出众,做不出带走几十万精兵的事情。

我查了一些资料,在一本《石达开:天国悲歌》里看到了描述,说石达开带走了5000兵马,基本都是嫡系部队。

这个来源不权威,但数据基本靠谱,符合逻辑。我深深认同。

石达开很出众,但碰上了洪秀全这样的领导,只能无奈离开天京,最终折戟大渡河。

如果,石达开真要带走太平天国的几十万人马,将洪氏甩开,说不上真就创造了一番伟业。

但是,历史又哪有那么多如果呢?




严格来说,石达开离开天京不算是“负气”出走,更像是“拣回条命”;他带兵出走时,也没有带走几十万精兵。

石达开尽心辅政,形势得到好转。

诛杀韦昌辉后,把太平天国折腾得半死的天京事变终于告以段落。

石达开奉诏回天京辅政,被尊为“义王”,提领政务。

这段时期,石达开的举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改善了太平天国在杨韦之变后的局面。

首先,他安抚人心。他不计前嫌,对各路有“政治问题”的人物给予安抚,加以重用,稳定了天朝上下人心。稍微选出几个安抚的名单来,您就知道这个安抚有多重要了:韦昌辉的弟弟韦俊、杨秀清的族弟杨辅清、陈承榕的侄子陈玉成。除了李秀成兄弟,后期的五军主将,几乎都是有“政治问题”的人!

其次,他继续推行了杨秀清后期开始推行的一系列安民政策,不再执着于狭隘的宗教观点,使得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最后,在军事上,他也指挥各处奋战。不过,说实话,石达开辅政期间,军事方面的成绩并不明显,除了皖北战场的局面有改观,湖北、江西、皖南等地战局都没有得到改观。(可能和时间较短也有关系吧);

石达开辅政,局势逐渐得到稳定,但却引起天王的猜忌。

洪秀全对石达开的制约

李秀成评价,石达开辅政期间:人心咸服。

可是,石达开让“人心咸服”,洪秀全就不踏实了。当年杨秀清虽然权力大,但过于严厉,下面人不服,因此,想诛杨时,一纸密诏,有的是人想诛杨。可是, 如果石达开“人心咸服”了,那到时候恐怕连密诏都不知道送给谁了!

因此,洪秀全开始了对石达开的制约。

第一步:安插亲戚前往制约。

洪秀全封了自己的哥哥洪仁发、洪仁达为安王、福王,和石达开一起总领朝政。

小编以为:不放心石达开,安排人来监督石达开,不算大问题。可是,你得安排明白人,能服众的人,另外,你安排进来的人和石达开之间得有明确的分工!哪些事情您负责,哪些事情我说了算,大家分得清清楚楚的,就好像李云龙和赵刚一样!

可是,洪秀全这两位哥哥确实都不具备这些素质。他们进来后什么都管,什么都发言!

不过,这招基本失灵了。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是靠谱的主谁是装逼的货大家心知肚明。因此,每当石达开指示的时候,大家都热烈参与,积极响应;安、福王发言?鸟都不鸟!

至此,安插人来分其权的举措效果不大!

要不想什么都由石达开做主,也不是不可以。洪秀全自己出来一起指导,难道石达开和大伙不听吗?洪秀全自己又不想亲自干活,委托人干活又不放心,最后找两个不靠谱的人来恶心人,这叫什么事嘛!

第二部,疑似软禁、控制

在石达开后来自己的讲述中,提到天王猜忌,有加害之意。

是否真的要加害,石达开也没再细说,其他的史料似乎也未提及,说不好。

不过,当时已经试图控制石达开,已经是十分明显了。

我们看石达开逃出天京后发生的事情。

石达开逃出天京后,洪秀全马上排除蒙得恩和另外一个姓禾的带人前去追赶。而这个姓禾的追出去以后自己也跟着“逃”了。

堂堂辅政之臣石达开出天京,居然派兵去追?难道是因为石达开忘打卡了?

随后,石达开逃到无为后,身边聚集了一些人。此时,天京城的反应是:紧闭、严守天京城门,并派人请石达开出去辅政!

石达开逃出后,天王就要紧闭城门,可见关系确实发展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石达开不出走,恐怕下场和杨秀清差不多。

因此,石达开逃出天京,可不仅仅是小孩子闹脾气。其中,或许经历了生死之劫,只是当事人后来不愿进一步挑明罢了。

石达开出走,未带多少精兵良将

石达开出走,把太平天国精锐全部带走,这个说法最早大约来自《李秀成自述》。

《李秀成自述》说石达开出走,“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走”。

可是,我认为,这不过是李秀成出于痛心,对事件较为夸张的说法。

先不说精兵,我们先说强将!

跟着石达开走的,张遂谋、赖欲新、傅忠信等人,在太平天国的地位都不高。跟着石达开走的人,连一个侯爵的都没有;除了职同丞相的国宗(就是各王带兵的兄弟)外,只有丞相一名、检点三名。至于后来“万里归朝”的朱衣点、汪海洋等人,当时都还排不上号!



石达开未带走旧部中的精华。

而在当初西征东征战事中表现卓越的将领,李秀成、陈玉成、林启蓉、叶芸来、陈坤书、张朝爵、陈得才等人,一个也没有带走!

这怎么能叫合朝文武都带走呢?

接下来说精兵。

同样是《李秀成自述》,他写道:在石达开入天京时,将“打宁国之军”交给了陈玉成。这支打宁国之军,正是当初从江西、安徽战场抽调的精锐。此后,这支精锐石达开一直没有从陈玉成手中拿回,自然也没有随石达开“出走”。

因此,即使是石达开旧部,石达开也没有拉走最精锐的部分。

石达开出走,是在照顾天京局势的前提下“选兵”出走的

事实上,石达开出走后,尽管下定决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他依然以“通军主将”的身份协调全局战事。

在满清截获的情报中,石达开与洪秀全此时依然保持着紧密的沟通,就如何“解天京之围”等问题多加讨论。

在德兴阿截获的信件中,石达开给洪秀全的计划是:“让李秀成会合捻军张洛行几十万人分扰下游,让陈玉成、韦俊、杨来清、洪仁常等人带兵回防天京,石达开在江西和浙江作战,打开局面。”

显然,石达开的计划与后来李秀成二破“江北大营”十分相似。都是通过对外围的作战调动敌人,解天京之围。

因此,可以猜测的是,石达开初期的想法,很可能是像后来的李秀成一样,经营江浙。这样,既不占据洪秀全现有地盘,也能在自己的根据地上发展,同时还能和太平军联合作战。

因此,石达开不可能从各紧要据点中“抽干兵力”出走。

东梁山的旧部,就曾经主动来投奔石达开,被石达开劝返原驻地。

句容等地的部队,也有意随石达开出走,也都被石达开劝返驻地。

因此,石达开,是在照顾全局的情况下,有选择地寻找部队离开的。



石达开“出走”早期,一直围绕天京周边配合作战,寻找根据地。直到1858年,洪秀全重立“五军主将制”,事实上剥夺了石达开“通军主将”职权;并不断离间杨辅清等人与石达开关系后,石达开才被迫选择“西征四川”。

事实上,从清军的反应来看,也能证实,石达开并未带走多少精锐。清军的重心,始终放在对天京的进攻方向。只有在宝庆之战这样的紧急情况时,湘军才抽调力量前去攻击石达开。如果真的如某些书中说的,石达开一口气带走太平天国七成兵力,而曾国藩们依然只打洪秀全,那清帝恐怕会治罪!

石达开带走的兵力预计

我认为,石达开带走所有兵马,要分成两种:

第一种,石达开直接指挥的人马,以及愿意配合石达开作战(但实际自己独立性很强)的,大约合计十来万。这些人中,杨辅清、石镇吉所部都有相当独立性,未受石达开直接指挥。而且,杨辅清很快就“归正”洪秀全,石镇吉也疑似“归正”(在他被清军俘虏后,说他是奉天王命去两广招兵)。

第二种,石达开直接指挥的人马,大约5、6万。

当然,这个指的是“带走”的老兵数量,石达开们后面还能招兵,实际兵力大于这个数。这个数据大约就是石达开进湖南时,曾国藩给胡林翼信件中对石达开军的估计。

以上数字,都是指打仗的兵,不包含随军家属或差役人员。

这个数据只是我个人估计,并不严谨,仅供参考。如果大家有更靠谱的信息和计算,也欢迎拍砖!


但是,即使我估计的数字有问题,石达开带走几十万精锐的说法,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