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国,为何只坚持十几年就被清朝灭掉?

南明虽然在建立之初占据了一定的地盘和资源,但其内部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南明的政治制度不够稳定,内部分裂严重,政治斗争激烈,导致政治不稳定

南明虽然在建立之初占据了一定的地盘和资源,但其内部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南明的政治制度不够稳定,内部分裂严重,政治斗争激烈,导致政治不稳定。其次,南明的军队士气不高,军纪松散,与清军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再次,南明的财政困难,无法维持军队的正常运转和发展经济。此外,南明还受到了外部的压力,清朝不断地对南明进行军事进攻,南明的军队不断地被清军打败,失去了许多领土和资源。

另外,南明的统治者在面对清朝的进攻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没有对内部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外部支持。这些因素导致南明只能坚持几年就被清朝灭亡。

总的来说,南明的灭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南明的建立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其内部存在的问题和外部的压力最终导致了它的失败。




《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我们一个一个看题主描述的南明的擎天之柱都是什么人:史可法,在私德上无可挑剔,但是无论从政治视野上,还是工作能力上,都相当一般。史可法在南明建元之前的职务是参赞南京兵部机务尚书,尽管名头很大,但是作为守备南京的“影子内阁”,整套班子在有明一代都处于基本混吃等死的状态,被人戏称为“吏隐”。在南明“立贤”、“立亲”之争中,史可法既举棋不定,又左右摇摆,更是将自己的把柄交到了政敌马士英手中,面对着拥有“定策之功”的江北四镇与马士英,从南明建元之初史可法就成了跛脚虾,不得不出镇扬州。在督师扬州期间,史可法不仅没能成功制约江北四镇,反而耗费巨额公帑数百万去填军阀的欲壑,结果可想而知,全砸了水漂。面对着南下的多铎大军,史可法也没能表现出应有的指挥水平,连身边的将领都直言:“督师方寸乱矣,哪有百里之地,如许之晌,而一日三调者乎”,最后被清军轻易破城。史可法最光辉的时刻,笔者认为一是最后在南京城郊燕子矶上的“面南八拜、长跪当哭”,二是扬州城破后的誓死不降、英勇就义上。别的,实在是乏善可陈。

左良玉、高杰、刘良佐,这三位不仅算不上英雄豪杰,有的连军阀都不算,就是一伙投机分子。左良玉部早在崇祯年间被大顺军屡次击败后就有听调不听宣的趋势了,南北交通基本断绝后更是成了湖北的独立王国。多铎大军与大顺军同时南下的时候,左良玉一方面忌惮李自成的兵锋,一方面又对马士英等人攫取“定策之功”极为妒忌,竟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同多铎同时向南京进军,一路烧杀抢掠,不仅自家经营的湖北老巢丢了个精光,还使得南明政府应对失据,不得不分兵阻拦左军东下。弘光皇帝被清军俘获后,左部又在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的率领下迅速叛变投敌,成为帮凶;高杰、刘良佐,加上黄得功、刘泽清,这四位是著名的“江北四镇”,在崇祯年间已成地方军阀,而在南明建元之时站对了队,势力迅速膨胀,何止“尾大不掉”,简直有凌驾偕越之势。清军南下之时,四镇之中只有黄得功进行了认真抵抗,算是尽了最后的责任,其它三镇皆迅速投敌。此三镇从清军杀入江南后依然不改其军阀的无耻本色,诸如刘良佐部屠嘉定、李成栋部屠广州都是以上“南明栋梁”的“杰作”。

有南明一代,真正值得钦佩、堪称南明最后擎天之柱的人并不多,文可有联合大顺军抗清的堵胤锡、力图从海路恢复江南的张煌言,武可有两蹶名王、到最后还能打出磨盘山战役差点干掉吴三桂的晋王李定国,还有一门三代抵抗清军一直打到1664年的李来亨、郝摇旗、袁宗第等人,可惜这些人要么始终在南明的党争内斗中处于边缘地位,要么由于其农民军的出身始终不被重用,乃至被排挤压制,这真的是“玄武湖中风浪起,嗖嗖,虎踞龙盘一夕休”。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