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

崇祯帝的身后事,可谓一波三折,最终将他安葬的人,竟然是个小人物。1644年4月25日凌晨,崇祯帝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煤山,在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而死,随后王承恩也随他而去

崇祯帝的身后事,可谓一波三折,最终将他安葬的人,竟然是个小人物。


1644年4月25日凌晨,崇祯帝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煤山,在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而死,随后王承恩也随他而去。

当天上午,整个北京城都向李自成投降了,至此大明朝算是彻底灭亡了。

在一些太监的引导下,李自成进入了皇宫,他下令对整个皇宫进行清理,发现了周皇后及众多嫔妃的尸体,唯独为没有找到崇祯帝及几个儿子。

临近中午的时候,在太监栗宗周、王之俊等人的出卖下,崇祯帝的三个儿子被找到了,李自成接见了他们,并对他们进行了封爵。

当时,崇祯帝的太子是大儿子朱慈烺,他是个非常有骨气的孩子,李自成让他投降,他不肯,还对李自成提出了三个要求,即不能动明皇陵,将父亲崇祯帝和母亲周皇后下葬,以及不可杀戮百姓。

李自成答应了朱慈烺的请求,还将其封为宋王。


随后,李自成开始全力寻找崇祯帝,为此他下达了悬赏令,并开出了十分丰厚的条件:

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

谁要是找到了崇祯帝,就赏赐万金并册封伯爵;但谁要是敢藏匿崇祯帝,就灭族。

尽管如此,崇祯帝依然没有被找到,直到第三天中午,才有人在煤山发现了崇祯帝的尸体,李自成连忙跑去查看。

当时,崇祯帝身穿蓝色道袍,头发凌乱,只有一只脚穿了袜子,李自成让人将他放下来,并对他的尸体进行整理,最终在他的胸口发现了一份用血写的遗诏。

在遗诏中,崇祯帝将国家灭亡的责任归咎于文武大臣,这显然是在推脱责任,但他同时也展示出了爱民之心,因为他还说“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宁可自己的身体被毁,也不能让百姓受到伤害。

李自成看了崇祯帝的遗诏,竟然有些动容,他又想起答应朱慈烺的话,便让人将崇祯帝和周皇后的尸体装入柳木棺,运送到东华门外进行公祭,他还派人搭建了临时灵棚。


根据明史记载,当时去查看崇祯帝尸体的人不少,但真正拜祭的人却不多:

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只有三十个人哭拜,拜而不哭的有六十人,其他人都只是看了一眼就走了。

事实上,除了崇祯帝的几个儿子,以及几个忠臣的大臣之外,其余人都对崇祯帝之死,或者对大明朝的灭亡表示无感。

当时,还有个叫做李国桢的大臣,表现得十分悲痛,史书说他“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在哭拜完之后就去见李自成,请求李自成用好的棺材重新入殓崇祯帝,并且将崇祯帝和周皇后合葬。

除了李国桢之外,一个叫做王德化的太监,也请求李自成厚待崇祯帝,李自成最终答应了二人的请求,于两日后让人给崇祯帝穿上龙袍,并用红漆棺将其重新入殓。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将崇祯帝安葬在什么地方了,这个问题让李自成十分困扰。


原来,崇祯帝虽然在位十七年,却是个生性节俭之人,他见国家残破不堪,没有多少钱,就一直没有提前为自己修建陵墓

一直到崇祯十三年,崇祯帝这才将诚意伯刘孔昭(刘伯温的后人)和张甲真人找来,为自己在河北遵化选择了一块土地作为陵墓地址,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动工,直到明朝灭亡。

就这样,崇祯帝的陵墓始终未能修建,这一点也得到了后世之人的称赞。

在整个明朝历史上,崇祯帝也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在生前为自己修建陵墓的皇帝,这就导致他去世之后竟然没有地方安葬。

当时,许多人劝李自成,应该为崇祯帝修建陵墓,并为其按照皇帝规格举行隆重葬礼,以此来争取人心,但李自成没有远见,他不愿意花费太多钱财在一个前明皇帝身上,就拒绝了。

最终,李自成想到了一个省钱的办法,那就是将崇祯帝和周皇后合葬在天平寿山的田贵妃墓中。

田贵妃,是崇祯帝很宠爱的一个妃子,她十分善良美丽,而且心灵手巧,多才多艺, 还为崇祯帝生下了四个儿子,在后宫地位非常高。

崇祯十四年,田贵妃所生的小儿子去世了,她为此感到十分伤心,崇祯帝为了安慰她,就册封她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周皇后。


崇祯十五年七月,田贵妃因病去世,崇祯帝十分伤心,下令为其修建了一座豪华陵墓,历时两年多才修建完地宫,崇祯十七年二月田贵妃下葬。

也就是说,崇祯帝去世的时候,田贵妃墓才刚刚修建好,并且陵墓的规模也还不错,在当时的情况下,田贵妃墓是安葬崇祯帝和周皇后的最好选择。

在指定田贵妃墓作为崇祯帝的安身之所之后,有人劝说李自成,出点钱修建一下田贵妃墓的地面建筑,但他断然拒绝了。

并且,李自成还不愿意出钱为崇祯帝操办丧事,当时他只是给顺天府的官员李票下达了一个命令,就是将崇祯帝和周皇后安葬到田贵妃墓。

这个命令可让李票为难了,因为他根本没钱操办这事,他便给昌平州的官府下达了一条命令,将这事摊派下去了:

即动官银催夫速开田妃圹,合葬崇祯先帝及周皇后梓宫。四月初三日发引,初四日下葬,毋违时刻。

李票让昌平州动用仓库的官银,雇人将崇祯帝和周皇后下葬。


当时,昌平州主事的是一个叫做赵一桂的人,他接到命令之后也很为难,因为昌平州的府库早就被洗劫一空了,一分钱也拿不出来。

但是,赵一桂也知道这事不能不办,并且他对明朝还是有感情的,便决定想想办法。

后来,赵一桂与监葬官礼部主事许作梅商议,报请顺天府同意之后,最终决定向昌平当地的商铺募捐,用得来的钱财为崇祯帝举行丧事。

然而,在经历了长久的战火之后,商人们也没什么钱,最终赵一桂只得到了二十个人的捐款,总额也只有350千文(约合银233.6两)。

没办法,赵一桂只能靠着这点钱来安排崇祯帝的丧事了,他雇了几个人将田贵妃墓挖开,又雇了几个人将崇祯帝和周皇后的棺椁运过来,等到丧事全办完的时候,竟然还剩下几文钱。

一个皇帝的葬礼,竟然只花了二百多两银子,可见有多寒酸,要知道明朝哪个皇帝的葬礼不得花个百八十万两银子。


当然了,崇祯帝的葬礼虽然很简单,但该有的元素都有了,尤其是下葬仪式上,有各种贡品,也有人举哀,甚至还有不少百姓自发前去祭拜,赵一桂也率领官吏们参加葬礼,场面虽然跟帝王葬礼无法相比,但还是很热闹的。

葬礼结束之后,赵一桂由私人掏腰包,与一些官员一起凑了几十两银子,为田贵妃墓修建了一道五尺高的围墙。

就这样,崇祯帝的葬礼算是“圆满”结束了,堂堂皇帝竟然只能委身于一个妃子的陵墓,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从崇祯帝的葬礼,我们可以看出李自成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局限性,失败是必然的。

事实上,李自成在北京待的四十二天时间里,不但没有处理好崇祯帝的葬礼,也没有约束好军队,起义军在北京向官员勒索钱财,后来甚至直接抢掠百姓,这就让起义军更加不得人心了,也导致了后来的败亡。

当然了,崇祯帝的身后事,也没有就此结束。


李自成败退之后,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朝也由此开启了对中原的统治,但当时天下百姓并不认可满族人的统治,加之清军干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情,因此根据并不稳固。

为了争取人心,清廷逐渐转而采取怀柔政策,并积极采取汉化政策,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对待明朝皇陵,是清朝统治者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1644年农历五月,摄政王多尔衮下达了一条命令,“遣大学士冯铨,祭故明太祖及诸帝”,派人去祭拜明朝各位皇帝。

农历五月初,豫亲王多铎平定了江南,再次派人祭奠明孝陵,并对其进行保护,“遣内官正副二员,陵户四十名,守明陵”。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受到了清朝皇帝的极高礼遇,他的陵墓也得到了妥善保护。

但是,崇祯帝的陵墓连个帝陵都不是,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关于这个问题,当时清廷内部进行了讨论,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必须对其进行升级。


具体而言,清廷做了以下几件事:

首先,多尔衮下令,对崇祯帝举丧三天,并讨论崇祯帝的庙号。

当时,多尔衮让李明睿负责拟订崇祯帝的庙号,李明睿最终将庙号定为“怀宗”,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端皇帝”。

其次,为崇祯帝的陵墓改名,按照礼制,清廷最终将田贵妃墓改为思陵。

最后,对思陵进行升级,让其真正成为一座帝王陵墓,这一步非常关键,但也很花钱。

然而,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这件事却困难重重,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清朝缺乏懂得相关知识的官员,致使工程组织工作无法开展,相关礼仪章程也定不下来;二是清廷刚刚入关,整个国家也还处在战争当中,根本挪不出钱来搞工程。

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准备之后,准备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但能够拿出的钱却只有三千两,而且是从地租中挪用,以及一些官员捐赠的。

当然了,清廷或许将重点放在战争上,所以才不愿意拿出更多钱来,这可是可以理解的,但重修思陵这件事,却不能不做。


不管怎么说,思陵的重修工作还是开始了,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工期之后,最终在太监曹化淳等人的关心下,工程最终结束了。

在此期间,许多人又陆续捐款了,比如明朝的叛徒吴三桂,就捐赠了白银千两,还有许多前明文人也捐钱了。

要是没有这些人捐钱,思陵的地面建筑,是无论如何也修建不成的,但因为银两实在有限,思陵的最终规模也不是很大,在明朝皇陵当中也很不起眼。

后来,清廷又陆陆续续投入了一些钱财,为思陵修建了一些地面建筑,思陵的规模也逐渐壮大。

但是,随着清朝逐渐站稳脚跟,对中原的统治力逐渐加强,明朝皇陵的维护工作,却越来越不受重视。

比如说,康熙帝在位的时候,为了笼络江南文人,他多次祭拜明孝陵,并出资进行修缮,但对于其他明朝皇陵,尤其是崇祯帝的思陵,却缺乏关心。


乾隆十年,乾隆帝派人祭奠思陵,发现思陵年久失修,早就变得残破不堪了,于是花钱对其进行了修缮,自那之后也受到了妥善保护,一直到清朝灭亡。

比较有意思的是,对于清廷命名的思陵,明朝遗老却不承认,他们认为一个皇帝埋葬在妃子的坟墓中,算是怎么回事,怎么能够叫做“陵”呢?

当时,许多人将思陵称之为“攒宫”,“攒宫”最早出自于南宋,因为南宋皇帝都埋葬在南方,宋人认为应该埋葬在北方才对,所以不称南宋皇帝的坟墓为陵,而是叫“攒宫”。

因此,“攒宫”大概就是帝王暂时安葬的地方,日后收复了旧河山,是要改葬的。

也就是说,江南文人一心恢复明朝,所以不承认思陵的地位,这就导致一个结果,那时候极少有汉人去祭拜思陵。

清朝灭亡之后,思陵迎来一场大浩劫,先后遭到军阀和盗墓贼的破坏,地面建筑损毁大半,就连地宫都被掘开了。

1947年,国民党为了修建炮楼,甚至将思陵的地面建筑进行大规模拆毁,思陵几乎不复存在了。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才对思陵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崇祯帝这才再次有了一个安身之所。


总的来说,崇祯帝去世之后,由于李自成的短视,没有将崇祯帝的身后事安排好,要不是小人物赵一桂,崇祯帝恐怕连下葬都难。

而崇祯帝的陵墓,也遭受了几次历史变迁,先是在清朝时期升级成为皇陵,然后得到了持续的修缮和保护,最终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但是,作为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得到的尊重,显然要比他的先辈差,历史上明朝皇陵绝大多数都保存得很好,他的陵墓是破坏得最严重的一个。




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很爱大明朝,想有一番作为,想治理好国家,想做一个好皇帝,但他生不逢时再加上国家沉疴难起,虽然他已经很努力了,可是最终也没有成功,在大明朝覆灭的前夜,他因不愿做亡国君而英勇赴死,年仅33岁

崇祯帝一生节俭,生前因也没有为自己预建陵寝,那么死后,是谁安葬的他呢?又是谁为他修的陵墓呢

崇祯皇帝接班时年仅16岁,看似到达了权力巅峰,实质上他接手的是一个已经烂到芯里的国家,也就是说他爹留给他的是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

当时大明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即,朝廷内部党争不休,后宫有魏忠贤专权,朝堂有东林党结帮,关键是那帮文官们还都不听他的;民间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爆发;关外有后金努尔哈赤政权的虎视眈眈。

在这种矛盾凸显的恶劣状况下,国家穷的却一没兵、二没钱,三没粮

崇祯帝内外交困,焦头烂额,实在没辙了,他就组织了一支由4000个宦官组成的城防军来守城,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前几天,这些从没摸过枪炮的宦官们还在练习着瞄准和放炮。

因此让他治理这么一个岌岌可危的国家,也确实难为他了!

即便在位期间,他生活节俭,励精图治,平反冤狱、铲除魏忠贤等等,做出了种种政绩,但大明王朝早已摇摇欲坠,国运更到了积重难返的境地,所以就算是神仙下凡也难以回天!

因此大明朝的灭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对于一国之君的崇祯来说,就有一些无奈和悲凉了。

明朝崇祯十七年 (公元1644年) ,当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时,尽管众人都劝说崇祯皇帝投降,但是崇祯却果断拒绝。

他自知北京破城在即,就开始安排后事。他先是让太子换上便服,送到亲戚家去,以备东山再起。随后他又赐死了自己的嫔妃以及子女。

杀完至亲,他自己则带着太监王承恩爬上了煤山,走上了不归路!

当他远远看着山下的紫荆城里火光冲天,杀声一片时,崇祯绝望之极,他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绳子,拴到一颗树上,留下遗嘱就上吊自尽了,随同他终结的还有277年的大明王朝。

临死前,他在自己的衣袍上写道: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大致意思就是说,他登基17年,虽然自己兢兢业业,勤于政事,然而国运至此,这一切都是奸臣误国,导致最后奸贼攻入京师,自己无颜面对地下祖宗,所以自己脱掉衣冠,以发遮面,任凭奸贼处置我的遗体,但请不要伤害百姓。

崇祯皇帝吊死后,李自成的大顺军在三月十九日清晨进入北京城内,两天后,崇祯与王承恩的遗体被发现。

李自成下令用几块破门板将崇祯的尸骨拉到了宫门外,随后,“盛柳棺”,也就是说用了几块柳树板搞了口薄木棺材,将崇祯和周皇后的棺木放置在东华门外,搭盖了临时灵棚,供百官祭拜。

1、明朝大臣李国桢向李自成提出让崇祯帝入葬的要求,李自成这才下令葬了他。

停灵期间,明遗臣和京城百姓听说后都纷纷前去观看,他们看见崇祯的尸身以发覆面,穿着内衣裤,一只脚赤足,一只脚穿着袜子,情状及其凄惨,但始终都没有人敢去为崇祯料理后事。

在这些看“热闹”的前明官员里,只有襄城伯李国桢“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农民军见状就抓着他去见李自成,李国桢“以头触阶,血流被面”。

李自成被李国桢的忠贞所感动,想要说服李国桢投降,李国桢同意了,但他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明代帝王陵寝不能发掘破坏;二是用天子礼葬崇祯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全都一一答应。

但李自成在安葬崇祯的问题上,却遇见两个难题,一没钱,二没“宝地”。由于当时连年战乱,国库空虚,他很难体面地埋葬崇祯;而且崇祯帝生前并没有为自己俢建陵园,他也没有钱去为崇祯修建一座陵墓。

思来想去后,李自成总算找到了一块 “宝地”,那就是将崇祯帝安葬在昌平鹿马山的田贵妃的墓中。

昌平鹿马山是明朝帝陵所在地,这里先前已经埋着十二位明朝皇帝,所以后来被称为明十三陵。田贵妃是崇祯帝的宠妃,死于崇祯十五年七月十五日,她的坟园建筑是由工部侍郎陈必谦负责营建,明朝灭亡时,当时的地面建筑尚未完成。

李自成还算厚道,他命令属下将崇祯帝的梓宫刷上红漆,把一同上吊自杀的周皇后的棺材涂成黑色,还为崇祯皇帝换上翼善冠、衮玉及渗金靴。将帝后入殓之后,李自成又开始着手安排埋葬崇祯帝下葬的事情,他下令以“帝王礼,王礼祭”安葬崇祯

因此李自成愿意为崇祯皇帝下葬,这和忠臣李国桢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说明李自成是一位有情义的汉子。

2、崇祯帝入葬是昌平地方官赵一桂和地方乡绅出钱,按照李自成的指示做的。

他把崇祯帝入葬的这件事情交待给昌平官府去办,并指示昌平州官员,速动用官银雇人打开田贵妃的墓门,将崇祯与皇后合葬于此。

说起来李自成也十分不容易,他虽做了指示却无银子可拨。当时埋葬崇祯的全部费用都是由省祭官署昌平州吏目赵一桂通过募捐的形式得来,因为昌平州银库一贫如洗,无钱雇人。

赵一桂联系了当地的一些富贵人家,并成功说服他们捐款,共筹得233两银子,最终崇祯皇帝才得以入土为安。

下葬是在四月初三,因为买不起椁,负责监葬的大顺礼主事许作梅临时决定把田贵妃的棺材从原来的木椁中取出,移到石床右侧,将周皇后的棺放在石床左侧,最后将崇祯帝的棺木放入田妃椁中,停放在石床正中位置。棺椁之前各设香案祭器,点起万年灯,遂将两座石门关闭,将隧道填平。

初六,赵一桂和孙繁祉又捐了五两银子,买来砖头在冢的四周修筑了一道五尺高的围墙,这一场丧事就算结束,崇祯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葬入妃陵的皇帝。

3、崇祯帝的陵墓是由清朝多尔衮和顺治俢建

满清进入北京城之后,也就是崇祯入葬一个多月以后,尔衮和顺治并没有糟践崇祯,相反做的还比较到位,他们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还重修了崇祯墓。

他们先挖出崇祯和周皇后,然后用皇帝的礼仪进行重新安葬,谥号是“庄烈愍皇帝”,令臣民着丧服3天,并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

乾隆年间,清政府对明十三陵进行了修缮,扩建了司陵的湘殿、北亭等地面建筑,使其与其他墓葬没有太大区别。同时也安排保管陵墓的太监负责日常维护。

总之,不管清朝是收买人心也好,还是以礼相待也好,都算给了崇祯皇帝基本的尊严,维护了一个帝王最后的体面。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