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

在李承乾眼里,自己的太子之位风雨飘摇。而李世民,也确实一度动过换太子的念头

李承乾眼里,自己的太子之位风雨飘摇。

而李世民,也确实一度动过换太子的念头。

一、这个太子不好当

李承乾一出生,就带有点“天命所归”的意味。他出生的地方,在太极宫承乾殿,所以就起名为“承乾”。

承乾,又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的意思。当时的李世民,还只是秦王,这个名字,显得意味深长。

同时,李承乾也是李世民的14个儿子里,唯一一个名字为双字的。加上他既是长子,又是嫡子,还是爱子的身份,他的一切,在兄弟们当中,都显得相当超然。

李世民一登基,立刻就把8岁李承乾立为太子。

年幼的李承乾,已经表现得很有储君的风范。他长得很俊朗,人又聪明,性情仁孝,14岁就开始监国,也干得有模有样的,看起来,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太子。

不出意外的话,他就是无可置疑的大唐第三代天子。

而这一切,在他18岁丧母之后,就发生了变化。



  • 1、李承乾的叛逆

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承乾又因为生病,瘸了腿,走路都艰难。这为他继承皇位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而李承乾随着年龄渐长,也逐渐叛逆起来。李世民为了纠正他,派了十余位老臣或者名臣,在他的东宫任职。可是这些人,却给李承乾造成了空前的压力。

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东宫官员就上书指责他过于奢侈;李承乾和宦官玩在一起,官员就把他比作荒淫的秦二世;有人认为这些官员不该对太子这么苛刻,他们就激烈地表示,这么做是为了太子好,自己“死无所恨”。

年轻的李承乾,一言一行,都笼罩在东宫官员的挑剔之下。他们恨不得时时刻刻都在劝谏,让李承乾的一举一动都按照自己的心意来。

可想而知,这样压抑的环境,只会助长李承乾的叛逆。



李承乾沉迷于声色,常常游玩无度,但又害怕李世民知道,所以表现出了两张面孔。在李世民面前,他表现得无比恳切,尽忠尽孝的言语,也常常挂在嘴边。可是一下朝,回到东宫,李承乾又成了那个荒唐太子。

对于东宫官员的劝谏,他也逐渐免疫。在他们面前,他摆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仿佛要痛改前非。这些人一走,他又继续我行我素,甚至倍加放纵。

劝谏得狠了,李承乾还动过暗杀这些东宫官员的念头。弟弟李泰对他造成威胁的时候,他也派出过刺客,只是没有成功。

《新唐书》:又尝召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 纥干承基,深礼赐之,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



李承乾玩到兴起的时候,甚至在皇宫里梳起突厥人的发型,效仿突厥人的生活方式,通宵达旦。

大唐作为堂堂的礼仪之邦,居然有一个效仿外邦胡闹的太子,真不知大臣们是什么心情。

虽然李承乾胡闹的时候,都想办法瞒着李世民,但是又怎么瞒得住呢?李世民把儿子的所作所为都看在眼里,却还对他抱有希望,甚至为了巩固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把魏征派去给他当太子太师。

而让李承乾和李世民的隔阂进一步加深的,则是称心事件。

称心,是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后世普遍认为他是一个男人,是李承乾的男宠,才会引得李世民勃然大怒。但也有考据认为,史书从来没有说过称心的性别,李世民发怒的原因,是称心等人为了得宠,用了不正当的手段。

总之,称心深受李承乾宠爱,而李世民杀了称心。伤心的李承乾在宫里为称心建墓,朝夕祭奠他,还为此找借口几个月不上朝。

《旧唐书》:内念儿不已,筑室图其象,赠官树碑,为起冢苑中,朝夕祭。



  • 2、李泰的崛起

在李承乾胡作非为的时候,他的同母弟弟李泰,却越来越受李世民的宠爱。

按照唐朝的规定,李泰被封为魏王之后,就应该去封地生活了。可是李世民却舍不得爱子离开自己,不仅让李泰留在了长安,还为了见面方面,差点让李泰住进离自己很近的武德殿。

李世民出去游玩的时候,总是把李泰带在身边。哪怕只有一天见不到李泰,李世民就会非常思念他,给他送信。

李泰长得胖,李世民怕他走路累,还特地允许他坐轿子上朝。

就连李泰搬新家,李世民也高兴得赦免了雍州和长安的罪犯,还减了李泰住所所在的延康坊一年的赋税。

李泰吃穿用度开销,受赏的财物,远远超过一个王爷应有的规格,甚至超过了太子。可是大臣劝谏的时候,李世民左思右想,还是舍不得削减李泰的开支,只好下令取消了对太子开支的限制。

李世民还爱屋及乌,把李泰的儿子李欣接到宫里抚养。

可以说,李泰是李世民14个儿子里,最受宠的一个了。



李泰本人,也非常争气。

他痴迷于文学,博览群书,便组织学士们,编了一本《括地志》。这本书直到今天,原本已经失传,也凭着唐宋时期著作的引用,有着不小的史料价值,更别提在刚刚成书的唐朝了。

这给李泰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和影响力。

至于礼贤下士、待人接物之类的基本要求,李泰更是做得相当完美。

一边是屡屡犯错的太子李承乾,一边是表现出色的爱子李泰,就连李世民,都免不了动摇,开始有了换太子的心思。

《旧唐书》:时泰有宠,太子承乾多过失,太宗微有废立之意。



李世民的心思,被众臣看在眼里。

以魏征和褚遂良为首的大臣,频频劝谏李世民,庶子哪怕再得宠,也不该越过嫡子,要求李世民摆正嫡子和庶子的位置,取消对李泰的特殊待遇。

是的,你没看错。李泰虽然是长孙皇后的儿子,按照今天的通用说法,是“嫡次子”,但是在唐朝,只有正妻生的长子是嫡子,而正妻生的其他儿子,和妾生的儿子一样,都是庶子。这点在《旧唐书》和《唐会要》中有多处原文可以证实。

在大臣们的多番劝谏之下,李世民终于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把魏征派去做太子太师,表明了他对太子的支持。

魏征去世之后,李世民面对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希望李世民好好安置太子和李泰的上书,正式回复:你们放心,太子虽然腿瘸,却是嫡长子,我绝不会废嫡立庶。

这算是给李承乾和李泰之争,一锤定音,李世民坚决维护李承乾这个嫡子的地位。

《唐会要》: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 3、李承乾孤注一掷

然而,面对李世民的多番表态,李承乾依然心里不安。

李承乾觉得,以李泰的强势和咄咄逼人,自己这个太子之位,早晚要拱手让给他。

焦虑的李承乾,甚至出了昏招,派人去刺杀李泰。当然,他的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

贞观十六年,李承乾联合几个宗室和功臣之后,试图造反。事情败露之后,李承乾被废去太子之位,贬到黔州,并在此地去世。



二、李承乾的危机感来自哪里

李世民明明已经表态,他会坚定地支持李承乾,不会换太子,然而李承乾依然要造反,原因是,他不相信自己能够顺利继位。

无论是出于皇位的诱惑,还是历史上没有几个废太子有好下场的前车之鉴,都让李承乾选择了孤注一掷。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李承乾觉得自己储位不稳,以至于要造反夺位呢?



  • 其一,李承乾自身的缺陷。

李承乾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瘸腿。

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子李琮因为打猎导致脸部受伤,一辈子无缘储位,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唐朝,皇帝的仪容仪表,有多么重要。

李世民在宣称自己不会废嫡立庶的时候,也强调:虽然我儿瘸腿,但依然是嫡长子。

这也充分说明了,李承乾的残疾,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生怕自己哪天就因为腿瘸的问题被废了。

而李承乾的另一个缺陷,则是他的荒唐举动。

纵使李承乾知道,自己的沉迷声色、效仿突厥、为称心记恨李世民,都会让李世民对他意见越来越大,但是就如同现代人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李承乾知道自己的弱点,却也无法改正。

他越是荒唐,就越觉得李世民对他意见很大,觉得李世民想要废太子。最后,为了保住太子之位,走上造反之路。



  • 其二,李泰的咄咄逼人。

李泰,作为李承乾的同母弟,深受李世民的宠爱。就连大臣都觉察到李世民的心思,纷纷劝李不要给李泰太多特殊待遇,以免太子不安,李承乾,就更是能体会到自己和弟弟的威胁。

而李泰的野心,也是昭然若揭。他在文学馆招揽学士,颇有李世民当时秦王府十八学士的风范,目的自然是打造自己的形象;他苦心编书,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增加夺嫡的筹码。

在李承乾的眼里,这个弟弟的存在,时时刻刻威胁着自己的地位。

李世民被废之后,和李世民的一番对话,也表明了他对李旦的忌惮。他告诉李世民:我已经是太子了,还有什么可求的呢?若不是李泰苦苦相逼,我又怎么会为了自保铤而走险,选择造反?

毕竟,历史告诉他,废太子多半没有好下场。

《旧唐书》:承乾曰:“臣贵为太子,尚何求?但为泰所图,与朝臣谋自安尔。无状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事。若泰为太子,正使其得计耳。”



  • 其三,李世民的暧昧态度。

李世民虽然一再表明,他不会废嫡立庶,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

但是不知道李世民是出于舍不得爱子,还是始终无法下定决心让李承乾继位,总之,李世民并没有像对待正常的王爷一样,让李泰去封地生活,而是一直把李泰留在身边。

只要李泰还在长安,在李承乾看来,就是李泰依然没有和皇位绝缘,自己的太子之位依旧岌岌可危。

当李承乾被废之后,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就坚决地把李泰送去封地救国,不再让他留下自己身边。这才是巩固太子之位的正确方式。

李世民对于李承乾和李泰的态度,如此暧昧,也让李承乾内心不安,最终选择造反。



三、写在最后

李世民对于长孙皇后所生的3个儿子,都无比疼爱。可是,他的爱子之心,却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一个精明强干的君主,在立储的事情上,频频失策。

他不打算废黜李承乾,却也舍不得李泰离开,一直强留李泰在身边,以至于李承乾因不安而造反,最后死于黔州。

他在立第二个太子的时候,一心一意想的是,以李泰的心性,立了他,恐怕李承乾和李治都保不住,而立仁厚的李治,就可以同时保住自己的这3个儿子。但这个选择,却让李泰因抑郁而早逝。

至于李治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那就是另一个复杂的问题了。

那么,你的答案呢?




李承乾之所以冒险谋反,主要还是害怕自己当不上皇帝。他的谋反,可以说是古代太子教育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了。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公元619年,李承乾出生于长安太极宫承乾殿。因为出生于承乾殿,所以他爷爷李渊亲自给他赐名,李承乾之名,由此而来。

这一年,是唐朝武德二年,也就是唐朝开国的第二年。当时唐朝还没有统一天下,但已经雄踞关中,有鲸吞天下之势。

这一年,李世民还是秦王,刚刚灭掉了陇西的薛举和山西的刘武周。在唐朝内部,地位仅在李渊和太子李建成之下,是李渊最信任的顶级战将。这时的李世民,和大哥李建成关系还不错。所以李承乾出生的时候,李建成还送了礼物给这个大侄子。


这一年,李世民22岁,正妻长孙氏20岁。而李承乾,则是他们的嫡长子。

可以说,李承乾生来就带有诸多光环,而且给大唐带来了好运。

武德三年,尚在襁褓当中的李承乾,便被李渊册封为恒山王。相比之下,就连太子李建成的几个儿子,都是稍大一些之后,才被封王。李渊对他的宠爱,由此可见一斑。当然,这也和当时他爹李世民的战功有关,从唐朝正式开国以后,李世民一直带兵南征北战,战无不胜。就算是为了表彰李世民,李渊也得对李承乾另眼相看。

随着李承乾一天天长大,他爹打得胜仗也越来越多,唐朝也逐渐统一天下。就在李承乾受封衡山王的同一年,李世民在虎牢关以三千精锐,战败了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经此一战之后,北方的王世充、窦建德都被唐军击败,唐朝统一天下之势,已经势不可挡。而李世民本人,也因此被封为天策上将,功劳大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


也正是在这一年开始,因为地位越来越高,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关系,也逐渐出现了裂痕。此时刚刚会开口说话的李承乾,或许无法理解,自己老爹为什么和自己大爷会相互对立。但这场冲突,却是真正地改变了李承乾的命运。

公元626年,玄武门事变爆发。李世民踩着自己兄弟的尸首,登上了大唐权力的至高宝座。李世民登基之后,当时年仅八岁的李承乾,便被封为太子。

虽然此时的李承乾,估计还不知道太子之位意味着什么。但从这一年开始,这个年仅八岁的男孩,确实成为了大唐万众瞩目的储君。从这之后,年少的李承乾,便竭尽全力去扮演一个完美的太子。


身为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从小就得到了超一流的教育。李承乾刚六岁的时候,李世民就令孔颖达、陆德明两位当时最顶尖的儒学大家,担任他的启蒙老师。这就好比于今天一个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找一个诺奖获得者来给他当幼儿园老师。稍大一些之后,更是拉来李纲等一堆大儒,轮流给太子授课,给李承乾打造了一个无比豪华的‘早教天团’。

贞观四年,才刚刚12岁的李承乾,就已经被李世民派去‘听讼’,也就是观看治政。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李承乾到底是寄予了多么高的期望,才十二岁的时候,就让李承乾插手政务。贞观六年,李世民前往岐州视察,年仅十四岁的李承乾,已经开始奉命监国了。

除了给李承乾制定严格的教育计划之外,李世民对于李承乾的宠溺,更是人尽皆知。贞观五年,李承乾生病,向来不信佛道的李世民,难得信了一次,不但请道士来给李承乾祈福,更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贞观七年,李承乾又一次生病,李世民更是直接找来天竺高僧波颇,为李承乾祈福。


从李世民的这些做法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李世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式狼爸’。作为老爹,爱你是肯定爱你的,而且恨不得把天下最好的东西,都拿来给我儿子。但是教育你的时候,也是真的没商量,恨不得你马上成才,能够担当重任。

但是,李世民忘了一点,他眼中的适度教育,肯定已经超出李承乾的承受范围了。

李世民和李承乾,虽然是父子二人,但是两人经历的时代却截然不同。李世民小的时候,李家无比艰难,李渊深受隋炀帝杨广猜忌,不得不在家韬光养晦,很多事情都得交给儿子去办。所以李世民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着李渊去北边砍人,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代替李渊出征,带着军队去雁门关解救杨广。

李承乾和他不一样。


李承乾从小长于深宫,从小就被大儒教导,没经历过李世民经历的那些东西。或许在李世民看来,李承乾不用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很早就带兵出去砍人,只是在家里读读书,已经很幸福了,根本就没什么压力。但是实际上,读书、做太子,也是压力很大的。

这种压力,一天两天倒也无妨,一年两年也可以忍受。但若是从小到大一直这样,那就容易出问题了!

当然,在贞观十年之前,这个问题还不明显。李世民还是那个慈爱的父亲,虽然严厉一些,但李承乾也能感觉到老爹是爱自己的。而李承乾也确实努力,所作所为确实让李世民满意。

不光李世民很满意,朝中的大臣对于李承乾这位储君,也是极为满意。大家都认为,有李承乾这样的储君在,大唐再保持几十年的兴盛,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贞观十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这一年,长孙皇后去世了。


这一年,李承乾18岁。

长孙皇后的去世,对于整个唐朝历史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因为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发妻,两人性格相辅相成。李世民性格过于刚强,而长孙皇后则相对柔顺。如果李世民过于暴躁,只要长孙皇后在,还能劝得住李世民。比如有一次,李世民在朝堂上被魏征说急眼了,回宫之后扬言要砍了魏征。结果长孙皇后一劝之后,李世民不怒反喜,反倒是奖励了魏征。

可以说,贞观盛世的存在,长孙皇后也是有很大贡献的。

但是如此,长孙皇后没了。

长孙皇后去世以后,再也没人能够劝得住李世民了。李世民开始由昔日那个贤明君王,逐渐变成晚年暴躁易怒的样子。而且自此之后,李世民再也没有过任何子嗣,原因不明。为了让李世民后宫充实一些,一年之后,武则天被送进了皇宫。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长孙皇后的去世,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李承乾这个储君。

长孙皇后在世的时候,李世民虽然教育得严厉一些,但好歹还有人帮这对父子沟通一下。但是如今长孙皇后不在了,这对父子之间沟通的桥梁,也就彻底断了。

历史证明,单亲家庭生长的孩子,在教育上往往都会出现一些缺失。

这种缺失,对接下来的李承乾,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刚开始的几年,李承乾依然还是那个听话的储君,贤明有加,广纳四方文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亲家庭的教育弊端,开始出现了。


身为老爸的李世民,不懂怎么和儿子沟通,只懂如何严厉教育儿子。见到儿子稍微有点懈怠了,就找更多的名师给儿子上课。

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

反正当时只要出名一点的大儒,基本上都让李世民给请来了,就为了教李承乾一个人!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适得其反。

这些大儒,在学问上固然没得说,每一个都是当世大家。但是同时,这些大儒对李承乾的要求也过于严苛,一律按照书本上所谓的‘上古仁君’的标准来。没有人考虑李承乾能不能受得了,所有人都在盯着李承乾的举止。只要李承乾犯一点点错误,这帮人就玩了命的上书进谏。


比如说,李承乾盖了个新房子,于志宁就说他过于奢华;李承乾难得放个假,和宦官们在宫里放松一下,于志宁就上书说他是秦二世。其他几个大儒,也都干脆每天什么都不干了,就玩了命的盯着李承乾。

这谁受得了?

不在沉默中变坏,就在沉默中变态。

此时的李承乾,已经二十多岁了。放到现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也该是上大学或者已经工作的年纪了,不可能让家里时时刻刻都管着。但是李承乾作为大唐的储君,不但要被管着,而且还不能反驳。再加上没了母亲的劝说,身为父亲的李世民,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这更是让李承乾有苦说不出。

于是,李承乾开始变了。


既然那些老师讲不清道理,那就和身边的宦官讲;既然老爹不理解自己,那就找个能理解自己的人沟通。

此后的李承乾,开始逐渐疏远那些严厉指责自己的老师,亲近身边的宦官。尤其是有个太常寺的乐人,非常讨李承乾的喜欢,李承乾后来干脆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称心’。李承乾与之同吃同住,将自己的苦闷都告诉了这个乐人。然而后来李世民知道了以后,李世民做得更绝,直接一刀把这个‘称心’给砍了。

这一下,父子二人之间的隔阂更深了。

日益变化的李承乾,对于朝臣们来说,自然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后来,逐渐就开始有人劝李世民加大管理力度,甚至有人已经开始试探李世民,能否废掉李承乾,再立一个贤明的太子。对此,李世民只有一个回答:没门!


李世民自始至终,都从来没有想过要换太子。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希望李承乾能够更加优秀,仅此而已。在朝臣们开始质疑李承乾,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时,李世民坚决站在了儿子这一边。不但多次让李承乾监国,甚至下令唐朝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嫡长子,一律到太子府任职。

但是,在长孙皇后去世以后,父子二人失去了那个沟通的桥梁,隔阂越来越深,终于渐渐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公元638年,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编写的《括地志》完稿,李世民对其大加赞赏。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李承乾的亲弟弟。面对李世民对李泰的赞赏,李承乾开始逐渐怀疑:老爹是不是要废了我?让老二取代我做太子?


既然如此,那我就先下手为强吧!

在种种逼迫之下,此时心理已经严重变态的李承乾,终于走上了谋反的道路。李承乾联合了一群心腹,先是打算干掉李泰,但没有得手。然后又打算发动政变,逼李世民退位,自己直接登基。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巧合事件的发生,打乱了李承乾的全部部署。

李世民的五子李佑,先一步造反了。

李佑之所以会造反,其实原因也和李承乾差不多,都是被李世民这个虎爸给逼疯了。李佑的老师名叫权万纪,也是个贼能钻牛角尖的人,把李佑管得受不了了,干脆直接杀了他。后来李佑担心老爹会处罚自己,索性就直接造反了。


结果显而易见,李世民自己就是马上得天下,又是靠政变上位,自然轻松平定了李佑。李佑兵败被抓之后,按规矩自然就要审问同党。结果在审问的时候,牵扯到了一个太子府的亲信,叫做纥干承基。纥干承基被逼问之下,直接把李承乾要造反这件事也给抖落了出来。

这下,李世民头大了。

一连两个儿子造反,而且其中一个还是自己的嫡长子,这可咋整?

但是此时,木已成舟。事情既然已经被揭发出来,就连李世民都无法再替李承乾遮掩,只能继续查下去。这一查,所有的证据都确凿无误,李承乾还没来得及造反,就被一网打尽了。

这时的李世民,想必是极为失望的。


李承乾谋反案败露之后,依律本该处死,但李世民到底还是爱子情深,只是选择废掉他的太子位,将其流放黔州。李承乾到了黔州之后,因为水土不服,身染疾病,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去世之后,李世民悲痛不已,为之辍朝三日。

从李承乾的故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李承乾之所以会造反,其实纯粹是被李世民逼出来的。李承乾本来是一个特别合格的储君,但是面对李世民这种极端狼爸教育,再合格的储君也会被逼疯,不得不走上极端的道路。

其实,像李承乾这样的案例,历史上并不少见。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一个著名的‘太子诅咒’。但凡开国君主或是较为雄才大略的君主,所立太子大多无法顺利即位,而且大多早夭。基本上没有顺利即位的,不信大家可以自己去数。


这恐怕也是因为,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已经习惯了严厉要求儿子,而忽视了儿子能不能受得了自己的打磨。

李承乾的悲剧,可以说是‘狼性教育’的一个典型反例。如果长孙皇后一直活着的话,相信李承乾无论如何都不会走上谋反的道路。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