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女儿为什么叫公主,不叫母主?

因为皇帝的女儿是公爵主婚,所以叫公主,没有母亲主婚的所谓公主,指的就是皇帝的女儿,在先秦时代还没有皇帝的时候,诸侯王的女儿被称作公主。公主封号当中的公,指的是公爵,而主,最早是主持的意思

因为皇帝女儿是公爵主婚,所以叫公主,没有母亲主婚的




所谓公主,指的就是皇帝的女儿,在先秦时代还没有皇帝的时候,诸侯王的女儿被称作公主。

公主封号当中的公,指的是公爵,而主,最早是主持的意思。

商朝与西周时代,天子的女儿被称作王姬,并不是公主,到了战国时代才逐渐出现,那时候周天子将王室女儿嫁给诸侯,自然是需要有人来主持婚礼的。

天子当然不可能纡尊降贵去主持婚礼,但毕竟是周王室的女儿身份尊贵。

因此,那时候的惯例是让姬姓的同姓诸侯来主持,当时诸侯们不管大小,彼此之间都称公这是最基本的,而他们来主持婚礼,所以称作是“公,主之”,后来就是公主。



周朝的爵位分成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再上就是周天子,虽然爵位高低不同,但平时诸侯们之间还是习惯上互相称公。

比方说齐国国君的爵位本是侯爵,但齐桓公等,都称作是公,而不是侯。

另外像是楚国这样的,到了战国时代干脆直接就称王了,而楚国真正的爵位仅在子爵,不过楚国位于南方,被中原所轻视,楚国干脆也无视周天子的礼法。

既然诸侯们集体都至少称个“公”,那么这些公来主持婚礼,也就称作公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子的女儿甚至于诸侯王的女儿们,都被称作公主,而不再是以前的王姬之类。



《春秋公羊传》当中记载:天子嫁女于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谓之公主。

这么一来也就形成了惯例,到了徐州相王时间以后,诸侯们纷纷称王,僭越周朝礼法,诸侯们的女儿也都纷纷变成了公主,这个惯例也就延续了下来。

到了汉朝的时候,皇帝的女儿称作公主,而皇帝的姐妹称作长公主,皇帝的姑母则称作是大长公主,比方说汉文帝的女儿馆陶公主,在汉武帝时代就成为大长公主。

可以说,公主这个称号原本是公侯们主持天子女儿的婚礼,所以称作“公主”,这里的公是公侯的公,而不是公母的公,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母主”的奇葩说法。



皇室女子那么多,皇帝的女儿被称作是公主,那么皇族其他成员的女儿能叫做公主吗?当然是不可以的,皇族女儿称作宗女,不同身份的宗女,都有自己的封号。

比如汉朝的时候,诸侯王的女儿称作翁主,而不是公主。

通常,宗女的封号要看她们的父亲是什么人,与皇帝的关系怎么样,是皇族近支还是远支,是贵重还是不值一提,如此就可以分出很多不同的宗女等级。

自然,同样的封号在不同的时代,其含义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东汉时期曾称皇帝女儿为郡主,唐宋以后称亲王与太子的女儿为郡主,除此之外还有乡主、县主甚至于亭主等很多不同等级的封号,这都是古代对于贵族女眷的册封封号。



原本,绝大多数的宗女封号都是皇族专有的,但是有些比较低等级的封号,慢慢可以用于那些非皇族但身份不一般的女眷,比方说外戚家里的女儿。

尤其是唐宋开始,那些勋贵名门之家的女儿,也可能受到县主、乡主之类的封号。

清朝的时候,皇帝的女儿还是称作公主,只不过有皇后所出固伦公主与妃嫔所出和硕公主的这种区别,而亲王、郡王等家里的女儿、孙女,有不同等级的格格封号。

韩国古代国王的女儿,仅有王妃所生能叫作公主,妃嫔所生只能称作是翁主。

秦朝以后皇帝的女儿都称作公主,仅有北宋末期宋徽宗曾改制,将公主全都改成帝姬,但这段时间非常短暂,没持续多久,后来又改回公主,直到清朝。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