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和平民为何都穿开裆裤?
古代帝王和平民为何都穿开裆裤?这是一个让人十分好奇的问题。在古代,开裆裤是一种很普遍的穿着方式,不论是皇帝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可能会选择这种穿着方式
古代帝王和平民为何都穿开裆裤?这是一个让人十分好奇的问题。在古代,开裆裤是一种很普遍的穿着方式,不论是皇帝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可能会选择这种穿着方式。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悬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开裆裤。开裆裤,顾名思义,就是在裤裆部位开了个洞。
这种穿着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在当时,男子的裤子通常是分裆裤和不分裆裤两种。而分裆裤又分为左裆和右裆两种,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小便。
到了唐朝时期,裤子的设计逐渐演变为开裆裤的形式,这种设计更加方便实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穿着方式呢?其实,这与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的气候湿热,而且缺乏卫生设施。因此,开裆裤可以让人们更加方便地处理大小便,避免因为裤子不方便而带来的不便和不卫生。
此外,开裆裤还可以让男性更加方便地进行性行为,这也是古代男性普遍选择开裆裤的原因之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开裆裤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它还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比如,在古代贵族社会中,穿着开裆裤被认为是一种低俗和下流的行为,而且在某些场合下甚至被视为犯罪。因此,穿着开裆裤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社会背景来作出选择。
总的来说,古代帝王和平民都穿开裆裤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的方便和实用性,同时也受到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当然,这种穿着方式也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在里面。相信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大家对于开裆裤的由来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个人可以没穿过内裤,但一定穿过开裆裤。
三岁以内的小孩心智尚未成熟,为了防止尿裤子,大人往往给他穿上一条开裆裤。到现在,开裆裤已经成为小孩的专属衣服了。放在清朝以前,大人才是穿开裆裤的主要人群。
古人的衣服不是一成不变,它总是在具体的历史时期,作出适当的调整,裤子也是如此。裤子出现的时间大约是春秋时期,那会叫作“绔”,“纨绔子弟”一词就是从这来的。“纨”是细绢,“袴”是指“裤”(同音),连在一起的意思是“穿着细绢裤子的富家子弟”。
到战国中期,古人发明一种有裆的裤子叫“裈”(kun)。五代十国结束后,宋朝人又发明出无裆分开的“膝裤”。裤子在3000多年的历史中,基本以无裆和有裆交替出现,而且以无裆的款式居多。
受到戏曲影视的“误导”,大家以为古人只穿裙子,裤子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实则不然,只不过古人穿裤子的方式和裤子的款式,与今人大不相同。古代的裤子穿在里面,外面再围上一条叫作“裳”的围裙。
最初的裤子是护膝
至于古代的裤子就更有意思了!现代人形容裤子的数量用“一条”,古人是用“一双”来形容,因为古代的裤子和袜子类似,两只筒是分开的,类似于两只护膝套在腿上,设计裤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腿部,防止寒冷的冬天冻伤了腿。
东晋王嘉编写的《拾遗记》曾有一处记载,说纵横家张仪和苏秦是同窗好友,二人都是天资聪慧,经常在一起切磋学识见闻。为了不输给对方,他们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外出游学时,只要听到什么有趣的故事或者知识,就会随时记录下来,回家后再整理成册。古代没有记事本,竹简又不方便携带,他们想出一个好办法“以墨书掌及股里”,即用墨水把听到的知识记在手心和大腿上。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张仪和苏秦穿的是长筒裤子的话,总不能光着屁股往大腿上写字。唯一的解释是说,战国时代的“袴”长度很短,只能包裹着膝盖到脚踝之间。
秦汉出现长裤
长裤出现的时间不早于秦汉,它与过去的短“袴”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的不同是增加了长度,可以把大腿一起包裹起来。款式上,继续沿用无裆的设计,外面依然罩着一件裳裙,连腰带也省了。无裆长裤的出现较短裤而言,是一项跳跃式进步,既让人的生活变得更加文明,又能够做到“私溺”(防止隐私露光),汉朝人给长裤命名为“溺袴”,即保护隐私的裤子。
西汉中期,一种“穷袴”曾在皇宫里昙花一现。什么是“穷袴”,它不是穷人穿的裤子,而是区别于“溺袴”的款式,把裤裆用绳带系住,这段故事被收录在《汉书·外戚传》。
公元前87汉武帝驾崩,留下遗诏由霍光(霍去病的异母弟)、上官桀辅佐汉昭帝即位。霍光和上官桀为了把持朝政,便把上官氏(霍光外孙女,上官桀亲孙女)许配给汉昭帝册封为皇后。霍家和上官家希望上官皇后能够独占汉昭帝的床笫,早日生出太子。他们经常以关心皇帝为由,提醒汉昭帝要“禁内”,说白了是要皇帝别搭理其他妃妾,专心与上官皇后生孩子。
汉昭帝是一代明君,但也有寡人之疾的毛病,皇帝绝不可能一夫一妻到老,偶尔也会做出一些招惹皇后争风吃醋的举动。霍光为了治好昭帝的毛病,从裤子上想办法。他让宫女全都穿上开裆裤,再用绳带把裤裆死死地系住。假如汉昭帝“寡人之疾”的毛病发作了,越着急越解不开绳带,最后也就算了。
开裆裤是传统,合裆裤是外来服装
传统汉服大多数已退出历史舞台,现代服装多是由游牧民族传入,包括合裆裤。北方游牧民族为了骑马的需要,他们必须穿着双腿开衩的裤子,而且要把裤裆缝合,不然难以承受马背的颠簸感。
合裆裤传入中原,离不开一位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他就是提倡“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为了让赵国实现富国强兵,先从赵国的兵种进行调整,效仿游牧民族建立起一支能征善战的骑兵,曾在很长的时间里横扫战国群雄。赵武灵王发明的胡服没有被普及,主要原因是赵国贵族和平民对此没有好感。
到汉代,合裆长裤已经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大多数人把它作为贴身衣物穿在里面,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秋裤,为了显示与开裆裤的不同,汉朝人为它取名为“裈”。隋末唐初的大文豪颜师古在《急就篇》专门做过解释说:“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所谓“亲身者”,就是指贴着皮肤,穿在最里面的意思。
关于“裈裤”的穿法五花八门。有钱的贵族阶层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会把“裈裤”穿在里面,再穿上开裆裤,外面套上裳裙,这样才显得有仪式感。至于穷苦人家出身的平民、奴隶顾不得追求精致生活,为了干活方便,干脆直接穿着“裈裤”。
开裆裤的实用和礼仪功能
开裆裤保留至今的功能有很多,比如“上厕所”方便,这种表述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古人发明开裆裤没有考虑到上厕所的问题,它就是从保护小腿开始,一点一点加长,最后变成一种全新的服装。现在小孩流行的开裆裤,是后人在此基础上联想出来的功能,绝不是古人设计开裆裤的初衷。
研究汉文化必须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即所有的文化都是围绕“礼仪”而来。“开裆裤”也不例外,它的出现与传统封建文化密切相关。
秦汉时期没有椅子板凳,他们参加正式场合时,只能席地而坐,双膝跪向前,臀部放在脚后跟,这种坐法叫“跪坐”。与跪坐相对的是“箕坐”,把两条腿向前伸直的坐法,远远看上去像是一个簸萁。箕坐是一种非常不尊重人的坐法,和双腿盘坐一样令人讨厌。
汉高祖刘邦是沛县刘三出身,从来一副不学无术的样子,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从沛县起家不久,发布檄文招贤纳士,有位叫郦食其的贤者前来应召。郦食其初次见到刘邦时,刘邦以“箕坐”的姿势坐在床边让人替自己洗脚,郦食其顿时闷闷不乐,直言不讳地对刘邦说“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见《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赶紧起身整理仪表,邀请郦食其上座,二人以“跪坐”的方式谋划大事。
试想人穿着开裆裤,再双腿伸直坐着,实在太不雅观。采取跪坐的坐姿,能够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这种由开裆裤衍生的坐姿礼仪,一直延续到日本和韩国,那里的人在一些比较注重仪式的场合,依然采取正襟危坐的跪姿,以示对别人的尊重。
古代女人如何穿开裆裤
上文说了一大堆开裆裤的历史,都是与男人有关。开裆裤在古代社会不分男女,直到清朝结束,这股穿“开裆裤”的潮流才消失于历史长河。
现在人想象古代女人穿开裆裤,往往会浮想联翩,只能说现代人把古代人想得过于复杂。古代女人穿开裆裤是有讲究的,绝不是只穿开裆裤,那样的话必然有伤风化。所以,古代的女人穿开裆裤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
不论男女把两片开裆裤穿上后,还要再套上一件“裳裙”。只是对妇女的要求更加严格一些,妇女无故不能随便提起裳裙,只有过河时,在确定周围没有男人的前提下,才被允许提起裳裙,否则就被视为失礼。就算是从事农活或是炎热的夏天,也必须把裳裙穿得严严实实,《礼记·曲礼》有这样的记载“劳毋袒,暑毋褰裳”。
开裆裤在皇宫贵妇群体中,还有另一项心照不宣的功能。那些后宫嫔妃平时都喜欢穿开裆裤,目的是方便皇帝随时“交通”。当然,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喜欢胡来的皇帝,让后宫嫔妃和宫女身着简易的开裆裤,但这不是开裆裤的原始文化。
古人之所以穿开裆裤,背后也是一种无奈。开裆裤作为一种贴身的衣物,承担着古代内衣的角色。贴身衣物必须采取质地柔软的布料,在生产力欠发达的古代社会,布绢绸缎等柔软的布料价格高昂,普通人只能穿麻布做成的衣物。由于人身体最不耐寒的部位是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古人之所以穿简陋的开裆裤,有着节约的本意。
这也是为什么汉朝以后,隋唐元明清的开裆裤只是作为妇女出嫁时的陪嫁物品。因为生产力越来越发达,布绢越来越多,很多人都能棉布衣物已经不再是奢侈品。开裆裤只是在新婚燕尔当夜,方便洞房花烛。
一定的历史时期,拥有一定的文化。开裆裤也好,合裆裤也罢,它们的出现总是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现代人看待类似的历史,没有必要脑洞大开过度联想,因为它们就是古人普遍认可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方式没有本质不同。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