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

公元1738年,雍正曾经的大红人李卫含恨而亡,他死时,年仅51岁。幸亏李卫死得早,否则,后期想善终都难

公元1738年,雍正曾经的大红人李卫含恨而亡,他死时,年仅51岁。幸亏李卫死得早,否则,后期想善终都难。


李卫,堪称雍正官场上的一个奇迹。


自康熙五十六年至雍正五年,不过十年之间,李卫就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闲职,一路高升至直隶总督,成为了朝廷一品要员和皇帝跟前的大红人,其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个李卫不仅没有文凭、没有资历,还举止粗俗、为人张狂,其行为举止就跟街头的小混混差不多。



李卫为什么能成为雍正的三大宠臣之一?


1、出手不凡


受影视剧的影响,一提起李卫,大家脑海里不由自主就会想到几个词:叫花子出身、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古怪精灵、不按常规出牌、雍正帝的宠臣……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李卫,既不是文盲,也不是叫花子出身,相反,李卫出身于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的一个大户人家,是个如假包换实的“富二代”。


不差钱的李卫,从小最不爱干的事就是读书,尽管家里汗牛充栋,可李卫连一本完整的《四书五经》也没学完,更别提考科举了!


眼瞅着李卫马上30岁,还一事无成,李家父母可急坏了,恰在这时,朝廷为了增加收入,推出了一项新政策——“捐资入仕”,说白了,就是拿钱买官。


1717年,李卫在父母雄厚的资金支持下,一跃当上了从五品兵部员外郎,和一般的读书人相比,这个起点可以说相当高了(读书人入仕,刚开始只能从从七品或从六品的官做起)。


两年后,李卫又升任正五品户部郎中,主管银库。


在大多数眼里,李卫这种买来的官,只要不惹事、不干事,每月按时拿工资就行了,可李卫却不这样想:既然当官了,那就得有个当官的样子,就得拿出当官的成绩来!


很快,李卫的机会来了。


当时,有个亲王仗着自己的权势,私下指使亲信在收赋税时,每1000两抽取10两的“库平银”,明面上说是为了填补损耗,实际上全进了王爷自己的腰包!


很多人对此心知肚明,却碍于王爷的身份,不敢声张,唯有李卫天不怕、地不怕,在劝谏无效后,李卫干脆在走廊上放了一套柜子,上面写着“某王赢钱”的字样,摆明了就是要把这位王爷的丑行,公之于众。


这位王爷被弄得灰头土脸,再也不敢私收库平银了。


雍亲王胤禛得知此事后,对李卫不畏权贵、敢于做事的作风非常欣赏,李卫这个名字,就这么在胤禛心里扎下了根。


1722年,四阿哥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李卫开始崭露头角,迎来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时代!



2、能力出众


刚刚坐稳皇位的雍正,迫不及待召见了李卫,俩人一番长谈之后,雍正欣慰地对云贵总督高其倬说:“李卫是一出色好员,尔等宜极加爱惜而委任之。


不久,李卫接到委任状,他被升任正四品云南盐驿道,主管云南的盐政。


自古以来,盐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在“盐铁官营”的古代,盐的作用更加重要。


除了食用之外,盐税,还是国家财政一项非常重要的收入。正因为此,历朝历代朝廷管理稍有不善,就会有私盐贩子拿低价盐,抢官家的生意。


像历史上有名的起义军首领王仙芝、黄巢、张士诚等人,都是家缠万贯的私盐贩子。


私盐贩子横行于世,也就意味着国家少了盐税这一块的收入。


敢跟朝廷对着干,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所以,历代有为君主都会将“打击私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雍正敢派“捐官”李卫去管理私盐猖獗的云南,看得出来,他对李卫是非常信任的。


而李卫也不负所望,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因为仅仅过了两年,李卫就升官了!


1724年,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主抓云南的经济工作,此时的李卫,年轻有为、位高权重,开始原形毕露、目中无人了。


在雍正所有的宠臣里,李卫算是最特别的一个。


一般人给皇帝写弹劾信,生怕被弹劾人知道,二人由此结下梁子,可李卫写弹劾信,不仅不藏着掖着,还主动给被弹劾人抄送一份,就连雍正对李卫这种“骂人又气人”的行为,都看不下去了,所以,私下常常提醒他“不要孟浪”。


李卫满口答应,可没过两天,老毛病又犯了。


在给上司高其倬汇报工作时,李卫不称官衔,直接称呼对方为“老高”,还动不动就称兄道弟,高其倬乃堂堂进士出身,哪见过这阵势?要不是雍正嘱托要“极加珍惜”,高总督早把人给轰出去了!


除了对上司“不恭敬”,李卫对手下的人,也算不上宽厚。


史载李卫“骄慢凌人”、“矢口谩骂”,也就是说,李卫在人前相当傲慢,对看不惯的人和事,他张口就骂,而且专捡难听的骂。


所以,李卫在当官期间没少弹劾别人,别人也没少弹劾他,如果有几天雍正没收到弹劾李卫的折子,自己都觉得奇怪:“近日人颇谅汝,怨言未达于朕前”



李卫虽然毛病不少,但三观正、脑子活、会干事而且能干事,雍正想重振朝纲,就需要这样的人。




1725年,李卫再次高升,升任从二品浙江巡抚,同时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兼管盐务。


清朝有十几个盐区,按照规定,每个盐区的人不能跨区购买食盐。


李卫治下的浙江盐区,主要负责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四个省区的食盐供给,然而,当地老百姓却喜欢买价格更便宜、更便捷的淮盐,私盐贩子嗅到了商机,便从淮地运来了大量的私盐,于是,浙江官盐的销量大大减少。


李卫虽然没读过几天书,但他在管理盐政、缉查私盐方面,是非常在行的。


李卫走马上任后,一面壮大缉私队伍的力量,一面私下走访,终于摸清了当地最大盐枭沈氏的底细,等一切准备就绪后,李卫一举将沈氏抓获,其他私盐贩子也纷纷望风而逃。


浙江盐区多年的弊病得以革除,盐税也比往年增加了整整2倍!


雍正皇帝大喜过望,很快便将李卫提拔为从一品浙江总督


短短五年之间,李卫就从一个混吃等死的“捐官”,成为了手握实权的朝廷一品大员!


这种升迁速度,别说是在雍正朝,就是在整个大清朝,都是十分罕见的。


更令人艳羡的是,雍正对李卫的评价非常高,他对身边人说:“在天下所有的督抚里,朕最喜欢的只有鄂尔泰、田文静、李卫这三个人。”


时天下督抚,朕于心关切者,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三人耳。——《清史稿》


作为雍正的三大宠臣之一,李卫一生干了三件大事:缉查私盐、侦查盗匪、修筑海塘


不管是担任云南盐驿道,还是在浙江兼管盐务,李卫所到之处,就没有私盐贩子的生存空间,官盐的销量为此大增,朝廷的钱粮赋税也有了保证。


除此之外,李卫在刑侦破案、缉捕盗匪上也是百里挑一的能手。


1728年,雍正派李卫管理江南七府五州的盗贼案,之所以派李卫来,是因为彼时江南一带匪乱横行,反清复明的活动也屡禁不止,当地官员不仅不挟制管辖,反而与盗贼暗中勾结,肆意对百姓进行盘剥,他们好从中分利。


李卫接到任命后,并没有打草惊蛇,而是先派出亲信四处打探消息,最后发现江南督臣范时绎、按察使马世烆、游击马空北等朝廷官员,与贼首甘凤池的私交非常好,他们不仅将贼人奉为座上宾,还给贼人提供了大量的便利。


这个甘凤池武艺高强、为人仗义,早年间,他仗着手下人多势众,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朱三太子案",“朱三太子”落网后,甘凤池尤不死心,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起事。


弄清楚贼首的关系网后,李卫先奏请雍正,清除了朝廷里的害群之马,将他们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而后借助漕帮的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智取了甘凤池及其同伙。


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李卫就将匪乱横行的江南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难怪雍正当众夸赞李卫:“在天下所有的督抚里,要论缉捕盗匪,李卫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督抚中能察究匪类,惟李卫为第一,尔当仿效之”——《清史稿》



除了整顿盐务、缉捕盗贼外,李卫在修筑海塘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成绩。


由于浙江一带临海,所以每年都要修固海塘防御海潮,但浙江的海塘年年修、年年坏,花费的钱粮不少,但起到的作用却不大。


看着江浙一带的老百姓频遭水灾,雍正烦心不已,特地命李卫查勘海塘工程,李卫经过多次实地勘察,一方面奏请雍正重新修订海塘的修固方案, 一方面带领乡绅自筹资金,以补朝廷拨款的不足,最后出色完成了任务。


靠着这些实打实的成绩,李卫不仅为自己挣来了口碑,还得到了雍正加倍的信任,雍正不止一次号召群臣向李卫学习,他说:“尔(李卫)乃国家伟器……岂止朕之功臣,乃朕之恩人也。”


1729年,李卫被调任回京,担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衔,三年后又升任直隶总督“命提督以下并受节制”


此时的李卫,不仅是雍正眼中的“模范总督”,还是地方总督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像李卫这样的能臣,也未能躲过这样的宿命。




乾隆即位后,是如何对待李卫的?


1735年,雍正驾崩,皇四子弘历即位,是为乾隆帝。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自负皇帝,乾隆对雍正的大红人李卫,实在算不上厚道。


乾隆即位之初,急需众位老臣的辅佐,所以,对李卫还算客气,不仅让他继续担任直隶总督,还让他兼管河务,对李卫提出的各项建议也都能一一接纳。


比如,1737年,李卫在处理诚亲王护卫库克与安州百姓争夺土地一案时,秉公执法,处罚了库克,得到了乾隆的嘉奖,乾隆还特意赏了他团龙补服。


这个团龙补服到底有多尊贵呢?这么说吧,在满清267年的时间里,只有位汉臣获得过“赏穿四团龙补服”,就连张廷玉、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名臣,都没有资格获得这项荣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乾隆对李卫宠信有加,相反,他对李卫是一直猜忌的。


1738年12月的一天,李卫下朝后正与太监们说话谈笑,这一幕恰好被乾隆看到了,本来这不是什么大事,可乾隆却上纲上线,下旨严斥李卫“结交内史、欲图谋不轨,著移交吏部议处”


李卫粗枝大叶惯了,此刻就是长一百张嘴,也辩不清自己的清白了,又急又气之下,李卫急火攻心,很快引发了旧疾、不治身亡,他死时,年仅51岁。


也许是心存愧疚,李卫病逝后,乾隆不仅充分肯定了李卫生前的功劳,说他“有才能、能干事、把边关重地都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撤销了对李卫的处罚,特意下令按总督礼祭葬,并赐谥号“敏达”。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清史稿》


至此,一代宠臣李卫,带着满身的荣耀,完美谢幕。



然而,谁能想到,四十余年后,乾隆皇帝又亲手毁掉了赐予李卫的一切荣誉。


据史料记载,乾隆第五次南巡至杭州西湖时,发现湖山神庙内供奉的“湖山之神”,竟是李卫及十三位妻妾的塑像!


本来,李卫在江浙一带禁私盐、捕盗贼、修海塘、复科举,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好事,老百姓出于感恩,世代祭祀李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乾隆见了这些塑像,心里很不是滋味。


自己贵为大清天子,功盖三皇,德披五帝,都没有百姓建庙祭祀,你一个小小的总督,竟越过皇帝、私自建庙,这也太不把天子当回事了!


愤怒的乾隆不仅立即命人销毁了李卫及妻妾的塑像,还反手给了李卫一个绝对差评:


“李卫这个人并不是什么公正无私的纯臣,他在浙江也没做过什么于国于民有益的事。他不过是仗着皇考的宠信,到处作威作福罢了,朕心善仁慈不追究他,他怎么还有脸托名立庙、永享祠祀呢?”


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其在浙江亦无甚功德于民。并闻其仰藉皇考恩眷较优,颇多任性骄纵之处。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岂可令其托名立庙,永享祠祀乎?所有庙中原像,著该督抚俱即彻毁,于前殿另塑湖神之像,并于后殿另塑花神花后。以昭信祀。——《清史稿》


乾隆一句话,否掉了李卫的一切功绩,将李卫从干吏能臣变成了大清罪人。


可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如果李卫果真如此不堪,他的神位怎么能在西湖之畔,保留四十余年之久呢?


乾隆的刻薄无情,跃然纸上。



乾隆对李卫的态度,为何与雍正截然相反?


参考乾隆的言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看不上汉臣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历代皇帝为了争取汉人的支持,一直在强调“满汉平等”,但在骨子里他们还是崇尚“扬满抑汉”,这一点在乾隆皇帝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在整个乾隆朝,汉臣很难像满臣一样获得皇帝的宠信,在评价雍正的三大宠臣时,乾隆曾不无得意地说:“鄂尔泰、李卫、田文镜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


在乾隆看来,你李卫再有能耐,也只是个汉臣,还是不如满臣鄂尔泰厉害!




2、看不上雍正朝的宠臣


乾隆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就是不喜欢父亲雍正,凡是雍正重用的,他都要打压,凡是雍正厌弃的,他都要起用。


比如,雍正临终前,给即位的乾隆留下了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大学士鄂尔泰共四位辅政大臣,并留下遗诏:鄂尔泰、张廷玉死后可以配享太庙


乾隆是怎么对待这四位辅政大臣的呢?


庄亲王允禄被罢职停俸,果亲王允礼无后而终、大学士张廷玉被夺爵抄家、大学士鄂尔泰惊惧而死、死后被移出贤良祠,张廷玉差一点被剥夺“配享太庙”的资格,可以说,雍正留下的这些托孤重臣,没有一个下场是好的。


身为“雍正三大宠臣”的田文静,虽然在雍正十年就已病逝,但乾隆依然没放过他。


在修建清西陵时,由于田文静的墓占了三尺帝陵扫墓御道,乾隆毫不留情将田文静的墓夷为平地,并剥夺了雍正赐予他的多项荣誉。


由此可见,乾隆与雍正的用人之道与理念是有很大差异的,李卫深受雍正倚重,自然不会受乾隆待见。



3、乾隆十分自负


在满清十二位皇帝中,乾隆算是最幸福的一个。


即位前,集父母长辈的恩宠于一身,即位后,经过康、雍二朝的积累,国库充盈、国富民强,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得胜,文治武功达到顶峰!


基于此,乾隆常自称是“十全老人”,不仅在朝中眼高于顶、目空一切,就连在面见英国使者马噶尔尼时,也一点不将对方放在眼里,在对方提出要互通贸易时,乾隆想也没想就拒绝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的自大和自负为大清带来了灾难,也为李卫的凄惨落幕埋下了伏笔。


他这样一个皇帝,怎么能容忍李卫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高过自己呢?




总结:


李卫是个难得一见的奇才。


他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却“不学有术”,他将听到的戏曲、评书中的方法,活学活用到现实中,不管是用来管理盐政,还是管刑狱、修海塘、河道等,他都做得非常出色。


我们常说一句话:“名臣始自遇明君”,再能干的大臣,也得有贤明的君主赏识才行。


正因为雍正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李卫才有了施展能力和抱负的空间和舞台,可以说,李卫和雍正这对贤臣明君,是互相成就了彼此。


可惜,这样一位能臣干吏却毁在了“自大狂”乾隆手里。乾隆抹掉了李卫的所有功绩,也顺势抹掉了自己的“明君”形象。


不管是在用人上,还是在治国理政上,“十全老人”乾隆,比其父亲雍正,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啊!




乾隆帝一辈子没嫉妒过谁,李卫算是个例外。


李卫出生于1688年,江苏丰县人。李卫进入官场的方式,跟《雍正王朝》中的描述有着天壤之别,他并不是个吃不起饭的小乞丐,恰恰相反,他家里很有钱,以至于他没读过几天书,最后也可以通过捐纳得一个官职。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家里花巨资给他捐了个员外郎的官职,不久之后李卫就去到京城,开始担任兵部员外郎之职。员外郎大致相当于现在部级单位的副司长,那会是从五品,这对于31岁的李卫来说,起点已经很高了。

由于李卫认不得多少字,所以他就随身携带一名师爷,负责帮他起草公文和奏章。不过据历史记载,李卫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是政治天赋很高,他很快就适应官场,而且看问题总是切中要害,提的意见很很中肯,康熙帝因此很喜欢他,便在康熙五十八年提拔他为户部侍郎。

李卫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他虽然不爱看书,但很喜欢听书,每次听到奸臣当道或者忠良遇害,他都感到愤愤不平,有时候甚至激动地拔剑而起。李文还很尊重文人,他做官之后也时常资助文人,还出钱修过地方志,甚至还办过书院。

在户部任职期间,李卫刚正不阿,有一位亲王多收库平银,他在清点银库的时候知道了了这件事,很是气愤,他就想了个办法将事情给捅了出去,搞得那位亲王很尴尬,只好找皇帝认错。


这件事被还未登基的雍正帝知道了,他因此很欣赏李卫,继位之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不久之后又任命他为云南盐驿道。李卫在任上都干得不错,他因此越来越被雍正帝赏识,他的仕途也开始火箭般蹿升。

雍正二年,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财税,兼管盐务;雍正三年,李卫升任浙江巡抚;雍正四年,李卫升任两浙盐政使,主管盐务,缉拿私盐贩;雍正五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大家可以发现,李卫几乎是一年升一级,五年之内就从从五品升为从一品官职,这个升职速度,对于汉人来说就是个奇迹。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李卫哪里厉害了,雍正帝为什么这么喜欢他?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雍正帝提拔李卫,是有培养心腹的意图在里面的,但如果李卫没有真才实干和重要贡献,雍正帝也不可能如此看重他。事实上,李卫很有才干,而且他所做的事情,在当时对清朝确实十分重要。


简单来说,李卫在这五年间主要做了两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第一,稽查私盐。

清朝时期是分盐区的,全国一共十几个盐区,每个盐区里的人只能买这个盐区的盐,不能跨境购买。浙江盐区就是清朝十几个盐区之一,主要管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这四个省份。

不过浙江盐区在雍正时期有个特点,那就是盐价要比别的盐区贵,至于为什么这样,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江浙一带比较富庶,自古以来就是赋税重地,所以官盐价格高是朝廷为了在浙江盐区多赚钱。

但老百姓不买账,久而久之,浙江盐区的私盐就十分猖獗了,因为私盐价格低,所以官盐卖不动,这就严重影响了朝廷的收入。

李卫到浙江任职之后,经过详细调查后发现,控制私盐通道的主要是几个大盐枭,他们有庞大的私人武装,官兵很难与之匹敌,他们甚至还贿赂官府,进行官商勾结。

李卫在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之后,就调用军队控制运盐通道,然后对大盐枭进行各个击破,最后终于将私盐买卖给镇压下去,浙江的官盐收入因此大增。

李卫做的这件事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李卫完全有机会在主管盐务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然后大捞特捞。但李卫没有这么做,他抵挡住了诱惑,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找出问题的关键点,然后使用雷霆手段快速解决问题,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解决了浙江盐区几十年的弊病,也大大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就单说这一点,雍正帝也要对李卫竖起大拇指。


第二,修筑海塘。

江浙一带临海,所以每年都要遭受海潮侵袭。清朝时期,江浙一带有松江,嘉兴,杭州和绍兴四个州府有海塘,其中尤以钱塘江口的海宁塘最为险要。然而奇怪的是,朝廷拨款修缮海塘,但每年钱都不够,结果第二年还是要继续拨款,这是为何呢?

事实上,修缮海塘是个大工程,花费本来就很巨大,且每年都必须花钱维护,这是不可避免的;再者,负责海塘的官员可是个肥缺,搞工程从古至今都是发家致富的捷径,所以朝廷的款项中,很多都没有用到修建海塘上去。

李卫在搞清楚这一情况之后,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到处询问专家学者,然后写了个修治海塘的方案,得到了雍正帝的肯定;第二件事是通过乡绅捐款等方式自筹款项用于修建海塘。

经过李卫的治理,江浙一带的海塘就大变样了,不再那么脆弱了,而且每年花费的钱财更少了,大大减少了朝廷的压力。李卫做的这件事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人民造福的同时,为朝廷省下了一大笔银子用于边疆战事。你说这么有才能的李卫,雍正帝能不喜欢吗?


或许是在治理私盐这件事上干得不错,从雍正六年开始,雍正帝就让他在江南七府五州治理盗贼。

所谓盗贼,可不是小毛贼,其实是拉帮结派的黑势力团伙,他们或用迷信的手段来操纵民众替自己为非作歹,或干脆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为害一方,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地位。

李卫接受任务之后,没有打草惊蛇,他通过自己听书听来的兵法并加以运用,先是派人四处打听,弄清楚贼首是谁,藏身何处,然后再擒贼先擒王,将贼首一一抓获。等到其组织瓦解了,再将贼众一一抓获,而且那些包庇他们,或者与其狼狈为奸的官员也随之浮出水面,最后也受到严厉惩处。

经过一年的努力,江南的贼患大为减少,而且前明遗老的气焰也受到了极大打击。我们都知道,康雍乾时期反清复明活动是很猖獗的,朝廷对此十分敏感和害怕,所以李卫一举肃清江南前明势力,雍正帝对他是一百个满意,因此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和太子少傅。

雍正十年,李卫先后担任刑部尚书和直隶总督。

雍正十一年,李卫将雍正三大心腹之一鄂尔泰(另两个就是李卫和田文镜)的弟弟步军统领鄂尔奇给弹劾了,鄂尔奇因此差点丢了性命。

这件事让李卫和鄂尔泰产生了嫌隙,一个汉人压制着满人,这件事显然不是好事,但因为雍正帝信任李卫,所以当时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乾隆帝继位之后,继续信任李卫,让他担任直隶总督。但雍正帝去世的时候让鄂尔泰和张廷玉担任辅政大臣,乾隆帝继位之后又任命鄂尔泰为总理事务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和军机大臣,可见清朝皇帝再怎么重用汉人,但最信任的也只有满人。

李卫才能卓著,刚继位的乾隆帝也需要能臣干吏,所以李卫奏请的事情,乾隆帝没有一件不答应,但这并不代表乾隆帝会像雍正帝那样信任李卫。事实上,乾隆帝对李卫屡屡压制满人是有所不满的,但一直找不到借口发作。

乾隆二年,李卫上奏折说,诚亲王府(乾隆帝的三叔胤祉为初代诚亲王)的护卫在安州抢夺民众的田地,要求治罪,乾隆帝准奏,并对他进行嘉奖,还赐给他四团龙补服。

这件事表面上来看是乾隆帝嘉奖了李卫,但实际上乾隆帝那时候在大搞平反,从多尔衮一直平反到胤禩和胤禟等几个乾隆帝的叔叔。诚亲王胤祉是被雍正帝圈禁而死的,他也在乾隆帝的“照顾”之列,胤祉刚死就没多,李卫站出来对诚亲王府指手画脚,你觉得乾隆帝会怎么想?

事实上,乾隆帝一上台就推翻了雍正帝定下的很多政策,李卫作为雍正帝的宠臣,对此也可能有些想法,所以才站出来表达一下态度。


不过李卫所做的事情不是为一己私欲,都是在为国家着想,而且也只是稍微碰了一下乾隆帝的“老虎须”,乾隆帝是不会也没有理由把他怎么样的。

李卫将这件事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敢于出手,但他想不到的是,得罪乾隆帝为他死后发生的一件事埋下了伏笔,那件事让乾隆帝妒意大发,做了一件对李卫不太尊重的事情。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乾隆帝下令以总督礼仪将其下葬,赐谥号敏达。李卫去世数年之后,乾隆帝第一次南巡,他在游历杭州西湖的时候发现,西湖边立着老百姓为李卫和他妻妾的神像,被称为“湖山神位”。

这是当地百姓为了感谢李卫为浙江做的贡献才这么做的,本是一件好事,但乾隆帝看到之后,心中却酸溜溜的,于是下令将神像推倒并摧毁,还将李卫批评了一番: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乾隆帝说李卫仗着雍正帝的恩宠,任性骄纵,不是个好官,现在却立庙祭祀,李卫居心何在,他受得起吗?

乾隆帝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他见百姓祭祀李卫并歌颂其功绩,很得民心,乾隆帝作为最高统治者都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所以他心中就嫉妒李卫了。

更何况,李卫还是前雍正朝的宠臣,所以老百姓对李卫的崇敬,跟乾隆帝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乾隆帝对此自然就很不爽了。再者说了,即使李卫有功,老百姓应该祭祀雍正帝才对啊,怎么能让一个臣子抢了风头呢?


再加上李卫生前曾对鄂尔奇进行惩处,还不给乾隆帝的二叔胤祉面子,乾隆帝虽然无法在李卫活着的时候对他怎么样,但在李卫死后将其神像给摧毁,以此发泄一下情绪,这点小事还是办得到的。

乾隆帝自称是十全老人,其实他的功劳不都是臣子们帮他打下的嘛,但他却容不下李卫这样对清朝有功劳的人,所以乾隆帝作为一个帝王的心胸实在不够宽广,甚至在某些方面来说还不如雍正帝。

最后说总结一下李卫,他大字不识几个,历经三朝皇帝重用,还能够长期长期担任总督这样的高官,不得不说他的能力是极强的。

李卫的能力不但体现在做事情上,而且还体现在为人处世上,他虽然刚正不阿,也得罪了不少人,但他能够做到屹立不倒,不光是凭借皇帝的庇佑,更在于他大公无私,让别人对他无话可说,甚至连他的一些政敌也很佩服他。

值得一提的是,李卫虽然不是读书人,但是他却为读书人做了很多好事,除了资助文人和兴办书院之外,李卫还曾在雍正时期的文字狱中保护浙江的文人,并努力让雍正帝恢复了浙江学子参加会试的资格,而且那一年的会试前三甲全部都是浙江人,他因此被读书人所喜欢,这件事现在看来确实挺神奇的。

所以说,李卫这个人确实不简单,是汉人在清朝为官的典范,也是现在很多人需要学习的榜样。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