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弹尽粮绝时,为什么感觉西方大多会投降,东方大多同归于尽?

西方人自我第一;东方人信念第一,苟无成毋宁死,这就是东方的信条。以前我也不明白,后来读了史书,看到那两段悲壮的传奇,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汉唐军魂已经被刻进了我们民族的基因

西方人自我第一;东方人信念第一,苟无成毋宁死,这就是东方的信条。




以前我也不明白,后来读了史书,看到那两段悲壮的传奇,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汉唐军魂已经被刻进了我们民族的基因。

第一段:十三将士归玉门。

自从王莽篡汉后,中原爆发了光武帝刘秀复辟汉室的战争,无暇顾及西域,匈奴以及西域各国蠢蠢欲动,西域逐渐失去控制。

到了汉明帝末期,东汉国力得到恢复,于公元74年,重新设立西域都护,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

匈奴眼见汉朝重新掌控西域,十分不爽,于公元75年,派兵2万进攻西域。

此时汉朝在西域的驻地,分别由耿恭率军驻扎金蒲城,关宠驻军柳中城,两个地方各自只有数百人的驻军。

加在一起最多也就一千多人,他们将独自面对匈奴和车师联军数万人的进攻。

耿恭在击退匈奴第一次进攻后,带着部队转移到物资更充足一些的疏勒城据守。

在匈奴大军几度围攻下,他们几乎弹尽粮绝

城里的饮用水、物资、食物全都短缺,他们最后不得不将马粪榨干了喝马粪汁,把铠甲、弓弩煮了吃上面的皮革。

就这样,在匈奴的连番进攻下,他们坚守了一年,匈奴派人劝降,耿恭干脆直接杀了匈奴使者,以示决不投降的决心。

汉章帝登基后,才发现西域驻军被围困很久了,于是派出7000人的援兵赶往救援。

汉军援兵先到达关宠所在的柳中城,大败匈奴、车师联军,斩首3800级,俘获物资无数。

随后分兵2000赶往疏勒城救援耿恭,当援兵到来时,城中仅剩26人,他们已经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骨瘦如柴。

在回撤玉门关途中,还要继续与追兵交战,要面对恶劣的天气和自然环境。

最终安全抵达玉门关的,只剩下13人!

玉门关守将见到这些英勇无畏的将士,决定亲自上书朝廷,为他们请功,他的那封奏疏上有这么一段话:

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这里面的那句话:不为大汉耻!这五个大字就是这些将士们的精神力量。

后来,写《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这样写道:

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不为大汉羞、不为大汉耻!这些文字,就是当时的汉帝国精神,是信仰。

汉朝最伟大的地方不是打败了匈奴,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军事、经济文化等活动以及对国民的教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带来了民众在国家意识上的觉醒。

汉帝国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责任感。

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为国效力是责任,为国捐躯是光荣,投降敌军、背弃祖国是耻辱,这是汉朝的主流价值观。

而耿恭以及所率领的汉军将士死守不降的事迹,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不放弃、不抛弃精神,以投降为耻,以战死为荣,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军魂。

这段传奇彪炳史册,然而700年后,历史再次重演,不幸的是,700年后的唐帝国再无力派出一兵一卒救援。

第二段:郭昕孤军守卫大唐西域42载。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了平乱,先后抽调了安西、北廷都护、河西的兵力,导致西域空虚。

为了稳定这些地方,在郭子仪的建议下,唐朝于766年派出郭子仪的侄子郭昕前往巡抚河西、安西等地。

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内部又发生了多起叛乱,还一度被吐蕃国攻陷长安,无暇顾及西域。

吐蕃正好处于国力上升期,趁机攻陷河西走廊,断绝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唐朝一度认为西域已经沦陷。

但事实上,郭昕联合了北廷都护、沙陀、回鹘部落,一直在抵抗吐蕃国进攻,他们一直不断派人前往长安报信,但都有去无回。

直到781年,安西、北廷驻军绕过河西,改道由北方草原经过回鹘境内,辗转千里,才到达长安,上报朝廷。

唐德宗这才发现,原来西域还在自己手里,大为感动,当场嘉奖了郭昕等人。

封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李元忠封为北廷大都护,安西四镇将士一律破格提拔升7级。

此时,他们已经在西域独自坚守了十几年,这些嘉奖,对他们的现实意义却不大!

因为他们最需要的是,大唐能够派出援兵,甚至派兵收复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和中原的联系,不然西域将一直孤军奋战。

可此时的唐帝国,早已病入膏肓,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时有叛乱发生,国库空虚,根本没有能力派出一兵一卒给他们支援。

在这样的环境下,郭昕与李元忠一起又坚守了几年,一直到786年,李元忠去世后,形势突变。

吐蕃先攻破沙陀、回鹘部落,再攻占北廷都护府,安西军直接陷入完全的孤立无援境地。

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在坚守,郭昕发动军民,大力搞生产,发展经济,铸造钱币,尽力自给物资。

到了789年,有一名叫悟空的高僧回国,途经安西都护府,他挨个去拜访了安西四镇的节度使,最后发现四个地方的节度使都在坐镇各自的驻地。

这一刻,安西四镇依然在大唐手中,郭昕和他的安西军在此已经坚守23年。

790年,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城陷落,但安西四镇最后的沦陷时间,在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有学者推测是在808年,安西四镇全境沦陷。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在最后一刻,吐蕃大军攻入城池的那一刻。

白发苍苍的郭昕带着一群衣着破烂不堪,食不果腹而瘦骨嶙峋的白发兵,发起了最后的冲锋,直到全体战死的悲壮场面!

按照808年,安西四镇沦陷来算,郭昕在这里以一地之力,孤军坚守了42年,北廷、沙陀、回鹘部落沦陷后,以完全的孤军坚守了19年。

虽然,史书上没有像汉朝的耿恭那样有精彩的评述,但一首流传的诗可以传达他们的精神。

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

这诗是谁写的,我实在没找到出处,但可视作对唐帝国军队精神的一种概括。

如果一定要找到东西方军队在弹尽粮绝时,为何东方大多选择同归于尽的原因,我觉得这两段传奇历史能说明一切。

汉唐时代的那种义重于生,不为大汉羞、不为大汉耻的精神已经刻进了这个民族的基因。

汉唐军魂犹在!这就是原因。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