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杨贵妃的前夫、唐玄宗的儿子,李瑁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上的寿王李琩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他虽然贵为皇子,但“唐玄宗的儿子”和“杨贵妃的前夫”这两个身份犹如千斤坠一般,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对于李琩而言,父亲是一国之君,却抢了自己的妻子,这是何其的痛苦与难言
历史上的寿王李琩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他虽然贵为皇子,但“唐玄宗的儿子”和“杨贵妃的前夫”这两个身份犹如千斤坠一般,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对于李琩而言,父亲是一国之君,却抢了自己的妻子,这是何其的痛苦与难言。这就好比当着天下人的面,扒光了李琩的衣服当街巡游。
对于古人来说,“杀父之仇”和“夺妻之恨”是不共戴天的大仇。但是李琩只能把“夺妻之恨”深藏于心,他既不敢“弑父报仇”,又无力反抗父亲。事后只能选择沉默。后世的史书对于此事的记载也是讳莫如深,关于李琩的记述更是语焉不详。
关于唐玄宗李隆基,后世对他向来褒贬不一。他既创造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又一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一生有三十七个儿子,其中夭折了七个,自己又杀了三个,李琩是他的第十八个儿子。
李琩的生母武惠妃,深得唐玄宗宠爱,然而她先后为唐玄宗生下的儿子全部夭折。当李瑁出生时,为了能让他健康成长,唐玄宗将其送到了兄长李宪的宁王府,由宁王妃元氏哺养。
李琩最初的名字是李清,宫中称其为“十八郎”。李琩虽然被寄养在宁王府,但宁王夫妇对他视为己出。十多年的时间里,李琩一直住在宁王府,因此与父亲唐玄宗的关系一直比较疏远。
唐玄宗对于这个儿子并不重视,身为皇子,未来的寿王,却连准确的出生日期都没能记载于史籍之中。
不过李琩也算幸运,由于他的母亲武惠妃深得唐玄宗宠爱,在爱屋及乌之的影响下,李琩被封为寿王。之后,又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李琩的同胞姐姐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盛大婚礼,作为弟弟的李琩随同母亲武惠妃一同出席。在这场婚礼上,李琩遇到了让他纠结一生的女子杨玉环。
杨玉环出身于弘农杨氏,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音律歌舞,尤其擅长乐器,弹奏琵琶更是她的专长。
杨玉环的父亲杨玄琰曾任蜀州司户,但在杨玉环十岁时,却因罪下狱,最终死在了狱中。父亲去世之后,杨玉环只好投奔在洛阳做官的叔父杨玄璬,成为他的养女。
虽然叔父杨玄璬视杨玉环为亲生,但寄人篱下的感觉使得杨玉环在洛阳的生活并不遂意。为了减轻杨玉环心中的苦闷,叔父杨玄璬经常带她出席各种宴会。
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玄璬也受邀参加。当李琩在姐姐的婚礼上第一次见到十六岁的杨玉环时,就被她美貌深深吸引。虽然二人只是眼神交流,但是李琩就已经认定杨玉环将是陪伴自己一生的女人。
于是,李琩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武惠妃。在武惠妃的支持下,唐玄宗也答应了李琩的请求。杨玉环凄美一生的爱情故事,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似乎成为了李琩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拜开府仪同三司,更名为李琩,摆脱了寄人篱下的命运,同时,他还迎娶了杨玉环为妻。这一年,他风光无限,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李琩与杨玉环的人生经历颇为相似,都曾有过一段终生难忘的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二人在结为夫妻之后惺惺相惜,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作为一位皇子,人生最好的出路无非是成为太子,继而登上皇位,君临天下。虽然唐玄宗登基之后,已经立次子李瑛为太子,但李琩的生母武惠妃却想把自己的儿子推上太子之位。
武惠妃以年轻貌美、善于逢迎而宠冠后宫,她在后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王皇后。
王皇后是唐玄宗的糟糠之妻,夫妻二人同甘共苦,以袍换饼,共同策划了“唐隆政变”,诛杀唐中宗的废后韦氏,夫妻二人相敬如宾。由于王皇后没有子嗣,于是武惠妃就想取而代之。
面对武惠妃的产子得宠,王皇后听从胞兄祁国公王守一的安排,采用霹雳木求子。然而这件事被武惠妃炮制成了“符餍”案件,最终王皇后坐罪废为庶人,幽禁冷宫。
虽然唐玄宗对武惠妃的宠爱始终不衰,但是在立她为皇后的事情上,却遭到了朝臣的反对。武惠妃是恒定王武攸止之女,武则天的侄孙女。御史潘好礼上疏唐玄宗表示,武三思与武延秀都是干纪乱常之人,世人所共恶之。因此,不能再立武氏家族的人为皇后。最终,唐玄宗采纳了谏言,没有立武惠妃为皇后。
武惠妃虽然谋取后位失败,但是他的儿子李琩在宁王李宪的谆谆教导下,温文如玉,很有仁孝之风,不但得到了唐玄宗的喜爱,也受到了朝臣的一致认可,这对武惠妃来说也算是个不小的安慰。
谋求后位不成,武惠妃又把目标放在了太子之位的争夺上。虽然当时的太子李瑛成为储君已经多年,但仍然是战战兢兢。
自从王皇后被废黜之后,武惠妃独掌后宫,太子李瑛的生母赵丽妃等诞有皇子的妃嫔早已失宠,自然就无法更好的庇护自己的儿子。武惠妃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李琩成为储君,便想尽一切办法来扳倒太子李瑛。
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揣摩清楚武惠妃的心意后,便每天观察太子李瑛有何短处,然后向武惠妃报告毁谤。于是,武惠妃向唐玄宗哭诉太子结党营私,想要谋害她们母子。唐玄宗一怒之下要废黜李瑛太子之位,但是在当朝宰相张九龄的劝谏之下,此事遂作罢。
不久,张九龄被罢免宰相之职,李林甫取而代之。李林甫和武惠妃相互勾结,欲扶持寿王李琩成为太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武惠妃以宫中进入盗贼为由,诱骗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人身穿铁甲进入宫廷,然后她又向唐玄宗诬告三位皇子谋逆。
唐玄宗本来就是以政变上位,所以对谋逆之事极为敏感。随后,他将三位皇子贬为庶人,之后又赐死。当时天下的人都认为三庶人是无辜的,为他们感到冤枉。
太子李瑛被除掉之后,有关新太子的人选,以李林甫为首的大部分朝臣都支持寿王李琩。
对于李琩来说,后宫有母亲武惠妃的枕边风,朝堂上有以宰相李林甫为首的朝臣支持,这绝对是成为储君千载难逢的机会。令人意外的是,唐玄宗却将太子人选的议题暂时搁置了起来。
李琩即便成为不了太子,凭借母亲武惠妃独得唐玄宗恩宠,他也会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如果不出意外,李琩和杨玉环定然会琴瑟和谐地度过余生。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李琩,就在太子李瑛被害不久,武惠妃竟猝然离世。
自从害死了太子李瑛等人之后,武惠妃就患上了疑心病,屡屡看到被她害死的皇子的鬼魂,因此一病不起。
为了祛除武惠妃的病魔,请来巫师夜里在宫中作法,甚至为死去的皇子改葬,并用人殉来陪葬。各种方法用尽,还是无济于事。最终,年仅40岁的武惠妃薨逝。
武惠妃去世之后,唐玄宗追封她为皇后,谥号“贞顺”,葬于长安以南40多公里的敬陵。
太子之位在空悬一年多之后,在宦官高力士的建议下,唐玄宗最终选择了三子李亨为太子。
对于一生目睹多次政变的唐玄宗来说,早已对以血缘建立起来的亲情失去了信任,他只信任皇权。因此他在登基之后,就修建了“十王宅”和“百孙院”,以对皇子皇孙进行监管。
太子李瑛成为储君多年,已经在他的身边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对皇权构成了威胁,这让唐玄宗深感不安。恰好武惠妃诬告太子谋反,唐玄宗借机除掉了太子势力。
如今重新选立太子,唐玄宗绝对不会选择根基深厚、人脉遍布的寿王李琩。因此,政治资本薄弱的李亨就成了幸运儿,这样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李亨登上太子之位后,作为寿王李琩支持者的宰相李林甫,对李亨百般打压和刁难,甚至设计陷害,但终究还是没能力挽狂澜,至死也没能扳倒李亨。就此,李琩与太子之位无缘。
作为唐玄宗的第十八个儿子,性格仁厚的寿王李琩原本可以做一个闲散王爷,根本不会卷入到权力的旋涡之中,但是他的母亲武惠妃颇具野心,让李琩身不由己。
原本在武惠妃的运筹帷幄和宰相李林甫的权谋擅断之下,太子之位对于李琩来说,犹如囊中之物。但是最终却成就了李亨,这不得不让李琩感到失望和无奈。
随着武惠妃的惊吓而死,李琩也失去了最强大的依靠,太子之位又与他擦肩而过,这使得年轻的李琩深深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然而家中的娇妻杨玉环,多少可以抚慰一下李琩受伤的心灵。
武惠妃的死,不但让李琩深受打击,同样对唐玄宗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唐玄宗因武惠妃的去世悲痛不已,整天茶饭不思。
唐玄宗在悲伤之余也倍感空虚,虽然后宫佳丽众多,但没有一个可以让唐玄宗开心起来。就在此时,一些谄媚小人为了迎合唐玄宗,称寿王李琩的王妃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
如此荒唐的建议,竟然得到了唐玄宗的认可。在高力士的安排下,唐玄宗迫不及待地确定了杨玉环的容貌之后,便开始着手准备将杨玉环接到宫中。
虽然当时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但是唐玄宗也顾及伦理和道德,清楚自己做的这件事并不光彩,因此并没有直接将杨玉环接入宫中,而是命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赐号“太真”,替唐玄宗的母亲窦太后祈福。
出家就算出世,做过道姑之后再还俗,杨玉环此前的所有身份就犹如前世一般,这正是唐玄宗的真正目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名正言顺地把杨玉环接入宫中,以此来堵住悠悠之口。
面对手握生杀大权的父亲,李琩除了接受这样的安排,再也没有别的办法。再说是为自己的奶奶窦太后祈福,从孝道上来说,他也不能拒绝。
李琩与杨玉环的夫妻情分戛然而止,对于父亲的夺妻之恨,李琩不是一点想法也没有。此时恰好宁王李宪去世,这为李琩提供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因宁王对李琩有养育之情,于是李琩提出为宁王守孝三年,唐玄宗对此也是无法拒绝。
李琩在三年的守丧期间,不能再娶,唐玄宗为此等了三年。在这三年中,他只能和杨玉环搞地下恋情。
等到宁王李宪的丧期一满,唐玄宗立即为李琩挑选了前朝宰相韦巨源的孙女、当朝右郎将军韦昭训的女儿韦氏为妻。这或许可以视为唐玄宗弥补自己对儿子李琩的亏欠,李琩欣然接受了父亲的好意。
从名义上来说,寿王妃不再是杨玉环,也就等于李琩与杨玉环已经离婚。急不可耐的唐玄宗,立即派人将“杨太真”接进了后宫。
虽然寿王李琩的“报复”看起来如此的无力,也无事于补,但这或许是他能做出的最大反抗。
在李琩的人生当中,父亲夺走他的妻子杨玉环无疑是最为惨痛的一幕。虽然史书中没有记载李琩当时是如何自处,但是作为杨玉环的前夫,内心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
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李琩不得不选择沉默。虽然贵为皇子,但李琩的父亲是唐玄宗,他如果稍有不满,恐怕会因此而丧命。
李琩曾亲眼目睹了太子李瑛等三位皇子被杀,如今他失去母亲武惠妃的庇护,而自己又处于众多皇子中不重要的位置,他的生死对唐玄宗来说无所谓。因此,李瑁只能选择沉默地生存下去,并听从父亲的安排。
杨玉环入宫之后被唐玄宗封为贵妃,几乎成为了武惠妃之后又一个宠冠后宫的女人。不过杨玉环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真正的三千宠爱于一身,她与唐玄宗一唱一和,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日子。他们的爱情故事被传为佳话,流芳百世。
对于李琩来说,新的寿王妃韦氏,虽然没有杨玉环生的美貌,但也是出身名门,教养极佳,为人体贴,逐渐温暖了李瑁冰冷的心,夫妻二人生活非常恩爱。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杨玉环等皇族成员和重臣逃往四川。行至马嵬坡时,随行将士发生哗变,一致要求处死杨玉环。无奈之下,唐玄宗命高力士将杨玉环缢死在佛堂之中。
当时的李琩就在跟随唐玄宗出逃的队伍之中,他亲眼目睹了将士们的激愤情绪,看到父亲的屈辱,也看到了杨玉环的悲惨下场。对于这一切,李琩依然选择沉默。或许李琩将自己内心的情绪隐藏了起来,虽然杨玉环曾经给他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他们毕竟曾经相爱过。
马嵬坡之变,李琩见证了父亲唐玄宗的落魄,也见证了杨玉环的惨死。这事件对于李琩来说,或许是第二次伤害,又或许是让他无比喜悦的一天。他当时的心境,如今已经不得而知。
随着杨玉环的离世,大唐也进入了唐肃宗李亨的时代。此时的李琩依然选择和寿王妃韦氏低调地生活。
李琩最终熬走了他的父亲唐玄宗,又熬走了他的兄长唐肃宗。安史之乱平息之后,他继续做自己的闲散王爷。虽然他的前半生遭受了屈辱和打击,但是人生的后半段却获得了平淡而真实的幸福。
李琩与韦氏共同生活了二十余年,二人共生下五子两女。五个儿子中,三个儿子被封王,一个儿子为镇国公,最小的儿子为国子监祭酒。
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51岁的李琩与妻子韦氏生下了第二十二个女儿,她就是阳城县主李应玄,也是李琩最小的女儿。
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55岁的寿王李琩寿终正寝,走完了他波折的一生,唐代宗追赠其为太傅。和他的那些兄弟比起来,李琩算是落得一个善终的结局。
李瑁是一个可怜的皇子,在横遭夺妻之恨后,却只能选择忍气吞声,眼睁睁地看着杨玉环被自己的父亲纳入后宫,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沉默,也为他换来了善终的结局。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为自己的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安排了一门亲事,将右郎将军韦昭训的女儿韦氏许配给李瑁,不仅下诏将韦氏册封为寿王妃,还亲自主持了婚礼。
与此同时,李隆基的后宫中,也多了一个妃子,这个妃子不是旁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杨玉环,而她另一个身份,则是寿王李瑁的前妻。
之所以李隆基对李瑁的婚事如此上心,其中的缘故就在于此,杨玉环本是寿王李瑁的妃子,两人婚后也十分恩爱,但李隆基却横刀夺爱,不顾名分,将杨玉环纳入了自己的后宫。
而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和堵住悠悠众口,李隆基就上演了一出亲自负责儿子婚礼的戏码,表面上看,可谓是父慈子孝,但实际上,这是以李瑁极大的痛苦为代价换来的。
对于李隆基的这种做法,我们不做评价,毕竟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他做出这样的事情也不新鲜,况且他还是皇帝,但对于李瑁而言,这就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了。
有句老话叫做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但对于父亲抢走自己心爱的女人一事,李瑁却选择了沉默,并非他愿意如此,而是他没有反对的资本,为了活着他不得不忍气吞声,这个抉择无疑是痛苦的,但对他而言也是明智的,最终,李瑁得以善终,子孙满堂。
李瑁之所以能够出名,不是因为他是李隆基的儿子,而是因为他是杨玉环的前夫。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李隆基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作为皇子的李瑁跟随母亲武惠妃出席,就在这场婚礼上,李瑁遇到了那个让他纠结一生的女子。
这个女子,就是我们熟悉的杨玉环,之所以她会在婚礼上出现,是因为她的叔父杨玄璬。
杨玉环出生在四川蜀州,其父杨玄琰也是朝廷官员,生在官宦之家的她,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像什么音律、歌舞等,十分精通,尤其在乐器上,杨玉环极为擅长弹琵琶。
不过,在杨玉环十岁那年,由于父亲杨玄琰因病去世,在蜀中举目无亲的她,不得已之下,只得投奔在洛阳为官的叔父杨玄璬。
在洛阳的日子,杨玉环并不是十分开心,毕竟这算是寄人篱下,不过好在她的叔父杨玄璬视她为己出,除了在生活上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外,还经常的带她出席各种宴会,以便让她散散心。
因此,在咸宜公主的大婚时,受邀的杨玄璬就带着侄女杨玉环出席了婚礼,但让杨玄璬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出门,居然改变了杨玉环的命运。
作为咸宜公主的“娘家人”,寿王李瑁和他的母亲武惠妃自然也出席了这场盛大的婚礼,而在婚礼现场,李瑁第一次见到了十六岁的杨玉环,惊为天人,仅仅看了几眼,他就决定要娶这位女子为妻。
将自己想法告诉母亲武惠妃后,那剩下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毕竟当时的武惠妃,可是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之一,这点事情李隆基还是会答应的,况且李瑁也是自己的儿子,既然看上人家姑娘了,那就赐婚吧。
开元二十三年,也就是李瑁遇到杨玉环的次年,二人喜结连理,组建了一个小家庭,带着父母亲人的祝福,踏入了婚姻生活,而在婚后,李瑁和杨玉环十分恩爱,可谓是郎情妾意你侬我侬。
如果没有发生后来的事情,那么李瑁和杨玉环就会平平淡淡地走完这一生,而史书上,对于李瑁的记载也不过寥寥数语,但命运就是如此多变,该来的终归会到来。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瑁的生母武惠妃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八岁,她的去世,除了让李瑁失去母亲之外,也让唐玄宗李隆基失去了一个十分宠爱的妃子。
这一点毫不夸张,可以说,在杨玉环被纳入后宫之前,武惠妃算是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之一,虽说她是武则天的侄孙女,但并没有影响到李隆基对他的感情,再加上她善于逢迎,因此很的李隆基的欢心。
早在李隆基还是皇子时,武惠妃就成为了他的妃子,而在李隆基登基后,先是封她为婕妤,之后有封她为贵妃,不久后,李隆基又表示出有封她为皇后的想法,但因为武惠妃是武则天后人这个关系,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才最终作罢。
不过,虽说没能封她为皇后,但李隆基对她的宠爱却有增无减,并且,在各方面规制上,对她的赏赐,基本上与皇后无异,由此可见,李隆基对武惠妃的宠爱有多深。
而武惠妃的突然去世,就让李隆基十分难过,当时的后宫中,不乏有姿色上佳的妃子,却没有一个人能让唐玄宗感到开心,因此,在武惠妃去世之后,李隆基郁郁寡欢了很长时间。
“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新唐书》
就在这期间,有人向唐玄宗李隆基进言,说李隆基的儿媳妇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在找机会端详确认后,李隆基发现果真如此,于是,就将杨玉环召进了自己的后宫。
此时,距离杨玉环与寿王李瑁大婚,仅仅过去了三年。
为了解决杨玉环的身份问题,李隆基可谓是煞费苦心,再决定要将杨玉环收进后宫后,李隆基先是以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祈福为由,敕书将杨玉环送进道观,令其出家为道士,赐号“太真”,并在数年后,正式的将她纳入后宫,封为贵妃。
而在这期间,作为杨玉环的原配,寿王李瑁被迫成了前夫,史书中没有记载李瑁在当时如何自处,或者作何想法,但后世中一些关于描写此事的诗词,却能很好的诠释李瑁当时的心情。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李商隐《龙池》
古语有云,夺妻之恨不共戴天,这要是换了旁人,恐怕李瑁会和对方拼命,但尴尬的是,这个抢走自己心上人的,却是自己的父亲,更重要的,他还是皇帝。
因此,在眼睁睁的看着杨玉环成为了父亲的女人,也从自己的妻子成为了自己的母妃之后,李瑁选择了沉默,即便是内心痛苦万分,但也没有表现出来,不仅如此,他还十分顺从的,接受了父亲李隆基给自己安排的另一门亲事,娶了右郎将军韦昭训的女儿韦氏为妻。
可能有人会说,李瑁不算男人,自己的女人被抢,却无动于衷,有道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李瑁这么做恐怕是最明智的选择,虽说他贵为皇子,但李隆基可是皇上,如果李瑁有任何不满,恐怕就会因此死于非命,不久亲刚刚被逼死的三个皇子尸骨尚且未寒,为了活着,李瑁必须沉默。
前文提过,李瑁的生母是武惠妃,虽说她在生前深受李隆基的宠爱,但这并没有给儿子李瑁带来多大的实质性好处,除了按照惯例封为寿王之外,与其他皇子对比,李瑁不仅没有享受到特殊的待遇,反而从小就寄养在伯父宁王李宪的家里。
之所以会被寄养,主要是因为武惠妃在世时,曾先后为李隆基生过四子三女,但大多夭折,活下来的,只有寿王李瑁和咸宜公主,为了让李瑁健康长大,就将他送到宁王府,由宁王妃元氏哺养。
而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状况,虽说母亲受宠,但李瑁却与父亲李隆基的关系越来越远,说白了就是并不密切,这一点,在太子李瑛被废后,李隆基立李亨为新的太子而不立李瑁就能看得出来。
实在是李隆基的儿子太多,根本不差李瑁这一个。
也正因为如此,在武惠妃去世之后,李瑁在李隆基面前的存在感越来越低,虽说谈不上可有可无,但至少不太重视。
而夺走李瑁的妻子杨玉环,就是最好的证明,虽说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但毕竟还有道德伦理观念存在,不过,李隆基却并没有顾及这一点,在看到杨玉环貌美后,直接就下了手。
究其原因,除了李隆基个人原因之外,更多的就是李瑁在李隆基心中实在是不重要,抢了也就抢了,他也不能怎么着。
但这对于李瑁而言,就是一件如同剜心挖骨般的痛苦了,妻子被夺走,还不能有任何不满,这就好比扒光了李瑁的衣服,并被拉到长安的大街上游行,让大唐的亿兆子民都看着李瑁出丑。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李瑁被横遭父亲夺妻,并且还会在背后颇有兴致地讨论这件事。
这无疑对于李瑁是一种巨大的伤害,换做旁人,恐怕早就因此疯掉了,但李瑁却在沉默中活了下去,并十分顺从的,听从父亲对自己的安排。
不是李瑁没想过反抗,只是他拿什么来反抗呢?他可是亲眼看着太子李瑛就因为父亲起了疑心,说废掉就废掉,没有什么过错的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也是说被杀就被杀,而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寄养的皇子,母亲受宠也已经是过去式,他有什么资格来反抗?
别说反抗,哪怕是流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意,恐怕都有杀身之祸,李隆基的儿子很多,多一个少一个也无所谓。
正是十分深刻地明白这一点,也想活下去,李瑁才会选择了以沉默示人,所以,在杨玉环从寿王妃晋升成贵妃后,李瑁能做的,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不过,当时的杨玉环绝对没想到,数年后,自己居然死在了李瑁的面前。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公元755年12月),深受李隆基和杨玉环喜爱的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兵变,召集大军20万人,自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
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而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是利令智昏,不仅听信谗言,将大将高仙芝和封长清杀害,还怀疑大将哥舒翰,最终,在洛阳失守后,长安的最大屏障潼关也被攻下,长安城岌岌可危。
不得已之下,李隆基便带着杨玉环等人出逃长安城,行至马嵬坡时,六军将士忍无可忍,认为这一切都是唐玄宗宠信杨玉环造成的,最终,无奈之下的李隆基,令高力士将杨玉环缢死在佛堂之中。
当时,李瑁就在跟随李隆基出逃的队伍之中,从头至尾,他目睹了将士们的群情激愤,也看到了父亲下令处死杨玉环。
对于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李瑁依然是沉默,或者可以说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很好地隐藏起来,即便是这个女人曾经给自己造成那么大的伤害。
不过,后世有一种说法,指出在杨玉环被缢死后,李隆基安排李瑁去安抚众将士,而李瑁也趁此机会,游说太子李亨以及对李隆基心存不满的大臣,从而帮助李亨离开了大部队,转而北上,这才让李亨有机会脱离了李隆基的掌控,能够在灵武行宫自行即位。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李瑁也算是报了当年的夺妻之仇。
不管如何,杨玉环已经香消玉殒,大唐也从李隆基时代,进入了唐肃宗李亨的时代,而寿王李瑁,在安史之乱后,选择了继续低调地活着,他与韦氏的婚姻平平淡淡,两人共同生活了二十余年,期间,韦氏共为李瑁生下五子两女,也算是在相互扶持中,白头到老。
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寿王李瑁去世,唐代宗追赠其太傅。
小结:
李瑁的前半生,可以说十分的悲剧,自己的母亲处心积虑地想将其推上太子之位,但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对李瑁这个儿子感情不深,因此并未成功,而在其大婚后,妻子又被父亲夺走,成为了天下人的笑柄,但在这种情况之下,李瑁十分明智地选择了忍气吞声,以沉默示人,因此也为他换来了活下去的机会,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以及大唐的风起云涌后,李瑁最终得到了一个善终的结局,不仅寿终正寝,且子孙满堂,这也算是命运对他的一点补偿吧。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