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有二十多个儿子,但是为什么他把皇位传给了愚钝的司马衷?
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著名的“何不食糜肉”,就是出自这位仁兄之口
著名的“何不食糜肉”,就是出自这位仁兄之口。
刚刚统一起来的天下迅速分崩离析,司马家的天下迅速走向衰落,西晋王朝的迅速覆灭,这位“白痴皇帝”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实,司马炎并不是没有选择,这哥们常年泡在后宫(后宫太大,一不小心玩出了一个叫“羊车望幸”的成语),有26个亲生儿子!
司马衷可“扶”
司马炎曾考察过司马衷,他曾“以尚书事,令太子决之”。
不过,太子妃贾南风作弊,让人写出答案,让太子照抄,“武帝览而大悦”。
很多人认为,武帝因此被蒙蔽,打消疑虑,认为太子智力正常。
这种说法显然是低估了司马炎的智商。
司马炎去世时,司马衷已经20岁了。如果是真正的白痴,根本不需要什么专门的考核,一眼能看出来了。
其他儿子司马炎可能没有那么多机会接触,但以晋代的制度,储君与天子接触的机会是很多的。
所以,如果说司马炎一直观察不到太子智力不佳,那就是太看不起堂堂晋武帝了。
然而,司马炎似乎仍然认为太子可以“扶”。
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司马衷虽然明显智力不足,但却也绝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白痴”。
后来,司马家确实出了一个“白痴”——晋安帝。他“口不能言,不知寒暑”···
而司马衷则并非如此。
从后来的表现看,司马衷不但能识文断字,书写诏书,在与张方、嵇康等人相处时还表现出相当不错的情商。
而且,我们都知道,在现代医学认识中,白痴因为染色体变异,很难繁衍后代,即便繁衍后代也大概率是有问题的。
而司马衷,则有1子5女(如果不是贾南风多次害死其他妃子的孕儿,还要更多),而且,其子司马谲更是“幼而聪慧”。
所以,司马衷,与今天医学意义上的白痴、智障并不是一回事。
他大约算是“愚鲁”,脑子不那么灵光罢了。
从司马家的角度看,这样的皇子,未必不可扶。
当初,蜀汉灭亡,后主刘禅到了洛阳,上演了著名的“乐不思蜀”。
不管刘禅是真傻还是装傻,但当时的司马昭是为其“认证”为真傻: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此乎?
想来,当时身为世子的司马炎,对这些是不可能不清楚的。
然而,就这个刘禅,不也当了差不多40年皇帝吗?
刘禅能当40年皇帝,而且,只是因为蜀汉弱小最后才灭亡,如今,司马炎似乎没有理由认为司马衷“扶不起”。
当然,立一个这样的皇子风险总还是有风险的。20多个儿子,就不另外找一个更靠谱的吗?
不能!
因为,不立司马衷的风险更大!
不立司马衷的风险1:齐王的威胁
司马炎,当年差点不能继承司马家的大业。
我们知道,司马家的大业,先奠基于司马懿,然后传给司马师,再给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最后由司马炎建国称帝。
司马昭,是从司马师手里接过“江山”的,他也一直感叹:都些事情,和我没有太大关系,都是宣王的功劳呀!
司马师没有亲生儿子,司马昭的亲儿子司马攸后来被过继给了司马师。
司马昭在世时,曾想让司马攸来做世子,甚至让他的首席助手贾充的大女儿嫁给了司马攸(相反,司马炎的妻子则是当时在西晋朝廷地位一般的杨氏)。
确实,让司马攸接班,既没有对不起司马昭自己(亲生儿子),也能给兄长司马师一个交代(过继给了司马师),还能让贾充等重臣的支持。
然而,最后,司马炎靠着“立嫡”的主流传统而成为世子。
不过,即便如此,齐王司马攸仍然长期很有人望,是司马炎的心腹之患。
包括羊轱、张华、贾充、王浑等当时最顶级的元功名臣,都支持齐王,他们甚至要求司马炎以齐王为太子。
司马炎当然不愿意把皇位将来传给弟弟而不给亲儿子呀!
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继续“立嫡以长不以贤”的传统,让嫡次子司马衷(嫡长子司马轨早夭)担任太子,以堵塞众人之口!
283年,齐王去世。
那么,此时,司马炎为什么不作出调整,让更加聪明的皇子做储君呢?
这就是另一个风险了!
不立司马衷的风险2:诸侯王
司马炎确实考虑过让另一个皇子,也就是司马衷的同母弟司马柬来做储君。
司马柬聪明仁慧,同时也是皇后的儿子,是嫡生的。
然而,他们的亲妈妈杨皇后却反对:立嫡以长不以贤明。不能改!
司马炎遂罢。
都是亲儿子,杨皇后为什么非要执着地让笨一点的二儿子做太子也不让聪明的三儿子来呢?
虽然对杨皇后感情很深,但毕竟大权在自己手中,司马炎为何又因为杨皇后反对而不再调整了呢?
因为:在大封同姓诸侯王的时代,皇位传承,没有什么弹性可言!
周武王去世时,统治还很不稳当,但武王却仍让年幼的成王即位。
刘邦知道吕氏的危害,仍然让刘盈做太子。
朱元璋更“死板”,在嫡长子去世后,宁可让尚不成熟的嫡孙子朱允炆来接班···
周武王、刘邦、朱元璋,都是造反得天下的人,当然是最不可能死板的人了!但在皇位传承上,却“死板”到了极致···
这是因为,至少在他们看来:在诸皇族分掌地方军权的情况下,只有严苛,最没有歧义的方式规定传承顺序,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内乱。
当然,历史的结局却很讽刺:刘邦、司马炎、朱元璋,没有一个人成功避免了死后皇子之间的兵戎相见的局面。
司马炎的构想
不立司马衷的风险很大,而司马衷也确实需要“扶”一扶。
所以,关键,是找到一个可以扶的班子。
司马炎曾经感叹:如果我有诸葛亮,哪里还有这么忧心呢?
或许,司马炎想要的诸葛亮,倒不是用来辅佐自己的,而是来帮一帮他不成气的儿子。
司马炎应该很郁闷:张华、曹志、王浑等当时最杰出的人才,都是齐王的“粉丝”···
所以,司马炎选择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杨皇后的父亲,司马炎的岳父杨骏;另一个是司马懿的第四子,汝南王司马亮。
先说杨骏。
他出身弘农杨氏。
尽管曹魏以来,弘农杨氏的风头有所收敛,但他仍是天下最有影响力的顶级世族。
汉末时,“四世三公”者,一为袁绍、袁术的汝南袁氏,另一个就是这个弘农杨氏了。
东汉-曹魏-西晋,一脉相承,弘农杨氏的社会影响力,还是能够“挑起担子”的。
此外,晋武帝后期,
杨骏,连同尚书令、卫将军并称“三杨”,在朝中权力也已经够大。
软实力也好,硬实力也罢,杨骏都是可以辅政的。
司马亮,则有清正机警之名义。
虽然其没有司马师、司马昭这两位兄长的雄才大略,但自司马昭时代开始,也一直在历练,朝中重臣、外镇诸侯王,在他面前也多是小字辈,司马亮也早已能镇得住场子了。
可以说,两位辅政大臣,一位宗亲诸侯中资历最老者,一位天下士族中门阀最高者。
宗亲+士族都搞定,大晋似乎没有其他问题了···
同时,司马炎还有着“隔代”之望:司马衷的儿子司马谲。
我们知道两位辅臣,一个是司马衷的外公,一个是司马衷的叔爷,都是“爷爷辈”的老人了。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是属于司马谲的。
司马炎早已属意司马谲,认为他“类己”,而群臣则甚至认为小家伙有当年司马懿的风范···
以晋制,司马谲也能以皇子身份,早早参与政事,挑起大梁来!
如此,司马炎似乎不必担心司马衷会坏掉司马家的天下了···
低估阴谋
司马炎,或许忘了一件事情:司马家以阴谋夺的天下。阴谋,已融在晋朝廷的血液之中。
弘农杨氏,自西汉以来,就以忠直闻名。
如今,在晋朝堂这个大染缸中,也已经变了。
司马炎刚一去世,杨骏就暗中修改诏书,把原本要制衡自己的汝南王司马亮“踢出”辅政大臣名单,试图大权独揽。
如此,司马炎精心设想的,一个既然相互制衡又相互协作的体系,从第一秒就没有实现···
太子妃贾南风、外镇诸侯王···阴谋家们各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
风雨欲来,这样的混乱,是智力不太好的司马衷所驾驭不了的,也是有阴谋而无雄才的杨骏、贾南风们所驾驭不了的。
大乱局,要开始了!
谢谢邀请!晋武帝司马炎有二十几个儿子,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愚钝的司马衷?其主要原因在杨皇后身上。杨皇后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司马轨,两岁就病死了,二儿子司马衷,三儿子司马东,按照立长不立幼的方法,司马衷可以立为太子,可是司马衷到了七、八岁,连一个字也教不会,这样,恐怕长大后不能治国,所以司马炎就想立司马东为太子。若这样做,杨皇后不同意,杨皇后喜欢司马衷,她说若破了立长不立幼的规矩,以后就乱套了。司马炎宠爱的赵夫人,和杨皇后串通一气,说什么小孩子长大后,就有心眼了,说不定大器晚成呢?由于这两个女人的劝说,司马炎就动心了。公元267年,正是立司马衷为太子。
旧时代的人结婚都早,十来岁就结婚了。司马衷十三岁的时候,就准备给他选太子妃。车骑将军贾充的大女儿叫贾南风,长得不怎么漂亮,贾充想让他的女儿做太子妃,可怕选不上,就叫自己的妻子郭槐买通宫女,给杨皇后送去许多贵重礼物,又在杨皇后面前吹嘘贾南风怎样怎样有才干,没想到竟然把杨皇后说动心了。这样一来,无论司马炎选谁,杨皇后都不愿意,最终还是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做了太子妃。
由于司马衷确实是痴呆,十几岁了还弱智,没有什么用,司马炎就想换太子,可是杨皇后不同意,司马炎就和大臣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治理国家的问题,出了一张试卷,叫司马衷解答,贾南风就让朝中大臣帮助把答案写好,司马衷誊抄。司马炎一看答卷,还不错,就放心了。
公元290年,司马炎病死,司马衷即位,由于司马衷确实无能,就由杨皇后的哥哥杨骏等人辅佐晋惠帝司马衷,贾南风感到权利在杨家手里,于是就将杨骏等人杀死,将杨太后打进冷宫,自己独掌大权,又杀害司马氏族,引起公愤,召来“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灭亡。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