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上厕所的?
这是一个“有味道”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厕所”这件重要的小事,也顺应了数千年的时代发展,完成了它从“随地大小便”到“马桶上的优雅”
这是一个“有味道”的问题。
中国作为发展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厕所”这件重要的小事,也顺应了数千年的时代发展,完成了它从“随地大小便”到“马桶上的优雅”。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衣不蔽体, 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解决内急的场所便是广袤无垠的大地。
大事解决,头也不回地潇洒走开,听上去确实方便。
但随着频率次数的增加,那些遗留在土地上的排泄物堆积多了,气味难闻不说,还很容易触发“踩屎运”。
于是,智慧的劳动人民便挥起铁锄头,以三下五除二的速度挖出一个坑,将排泄物埋到了地下。
在距今5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一排排的土坑,经研究确认,这些土坑就是古人的厕所,也是我国厕所的起源。
排泄物从裸露的地面回到坑里,这是厕所第一次实现了质的飞跃。
到了夏朝时期,王室贵族们拥有了新的如厕武器——“溷(hùn)”。
何为溷呢?
其实就是在猪圈上搭的一个台子,它兼具了猪圈和厕所两种功能。人在上面清空五脏庙,猪在下面吃得不亦乐乎。
有一说一,这个做法其实挺“坑猪”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们便发现这种方式不行。因为蹲在猪圈上面上厕所,不但苍蝇多味道大,还得听底下的猪叫唤,体验感极差。
更何况,那些吃着排泄物长大的猪,不仅不能用于祭祀,贵族们也不会吃。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们就决定改变这种上厕所方式,在延续之前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之上,改善一下如厕的环境。
人们想到,排泄物除了喂猪之外,对农作物来说还是很好的肥料。种庄稼时如果撒上这些肥料,庄稼会长得非常饱满,而粮食是古代最珍贵的东西,这么做比喂猪还要划算。
于是,聪明的古人又有了新的灵感,这一次,他们发明了“蹲缸”。
所谓“蹲缸”,就是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然后在坑里放上一口大缸。
请注意,这口缸是埋在地下的,缸口与地面齐平。
缸安装好后,就在缸口上面铺两块大木板,木板中间留足缝隙,以供人们蹲在木板上面解决刚需问题。
这种“蹲缸”的优点不少,它可以完整收集人们的排泄物,而且再也不用听猪叫唤了。
至于缺点嘛,那简直就是险些“要了命”。
“蹲缸有风险,如厕还需谨慎。”如果不小心在蹲缸的木板上踩偏了,顺着中间的缝隙跌到缸里,那很容易出现危险。
这绝非夸大其词,春秋时期的晋景公姬獳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是我国古代唯一一个被厕所淹死的君王。
晋景公是晋国的第二十六代君主,公元前581年,他生了一场大病。生病期间,晋景公做了个噩梦。
为求心安,晋景公就召来巫师帮他解梦。
巫师表示,晋景公命不久矣,甚至都吃不到当季的的新鲜麦子。
不久后,晋景公的病情愈发加重。秦桓公为了表示关心,便派去一个叫做医缓的名医给他看病。
在医缓还没到来之前,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
这次,他梦见自己的疾病变成了两个小孩。
一个小孩说:“前来的医生很厉害,恐怕会对我们不利,我们需要逃跑吗?”
另一个说:“我们在肓之上,膏之下,他能将我们怎么样?”
医缓来后,他将景公细细诊断,便摇头直言景公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了。
成语“病入膏肓”也因此而来。
晋景公听罢,并没有为难医生,便赠予厚礼送他回国。
送走医生后,晋景公又想起了巫师的话,越想越不甘心,他立即下令,新麦子必须马上给他送过来。他要第一时间吃上用新麦子做的饭,证明给巫师看。
很快,新鲜麦子被送到宫中,宫里仆人正在做饭的时候,一阵强烈的腹痛感从晋景公的腹部袭来。
晋景公便急忙去上厕所,结果就一不小心,掉进了粪缸里淹死了。
《左传》里记载:
“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继“蹲缸”的风险之后,古人又开始了孜孜不倦的研发工作。
到了,秦汉时期,上厕所就安全多了。他们发明了“坐式或蹲式冲水”厕所,如下图所示。
这种厕所在蹲缸的基础上加以升级,人们上厕所时,可以坐或蹲在石头上,旁边还有扶手,万一腿麻了,也能扶着站起来。
而且,在厕所底部,还设计了一条沟渠,排出的污秽之物,用水一冲就顺着沟渠流走了。
最开心的当属妃子们了,因为她们长裙极地,稍有不慎便容易弄脏衣裙。现在只需要在如厕之前,撩起裙摆,便可放心地完成“人生大事”了。
这种厕所比较先进,和当代几十年前用的公共厕所差不多。
当然了,在秦汉时期,能用得起这种厕所的也只能是当时的贵族。
到了汉朝,王公贵族们圈内又开始盛行一种名为“虎子”的便壶。
之所以叫“虎子”,是因为这东西的设计对男性比较适用。而且,老虎最能展现男性的雄风,这才按照老虎的样子设计了这个东西,并起名为“虎子”。
“虎子”的材质多半是由汉白玉制成。富裕的百姓家里也有陶、瓷器做成的。
在《汉书.汲黯传》中曾记载: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视之。”
说的就是当年汉武帝在上厕所的时候召见卫青将军。可见虎子在当时已成为皇家必备的日常用品。
唐宋时朝一直是个标新立异的朝代,这时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幸福指数飙升。
唐朝时,因为要避开李渊祖父李虎的名讳,所以把“虎子”改名为“马子”。
“马子”和“虎子的功能差不多,都只能用于小便,而且也只有男性能用。
到了宋朝,文明再攀高峰,不仅有固定的蹲式厕所。还流行尿壶,有陶瓷的、铜的、铁的。各种形状、款式多样。
宋朝的人们还发明了“木马子”,它的造型很像一个加了盖子的木水桶,男女通用,也能上大号。
而且,用完后还能用盖子盖上,以免弄得满屋都是味,实在是个好东西。
由于“木马子”只能储存排泄物,不具备冲水功能。所以用完之后,必须要拎着倒出去,这也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夜香郎”。
夜香郎的主要工作就是倒粪便,每天半夜,他们都会每家挨户收各家的马桶中的污秽之物。
说到宋朝,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平定蜀国后,收缴了很多战利品,其中有一个镶嵌着珍珠玛瑙的盒子十分华美,赵匡胤就将它放在桌上,准备用来盛酒。
后来,赵匡胤才知道,这个盒子是蜀国后主孟昶的尿壶!
恍然大悟的赵匡胤又气又惊,他愤怒地摔着盒子:“一个溺器都做得如此华贵,那该用什么东西储存粮食呢?如此奢靡无度,活该被灭亡!”
由此也可看出,这个时代的宫中贵主,在如厕这件事上面有多么精致了。
明清时代,“木马子”再次升级,设计成了清朝皇室口中的“官房”。
“官房”有点像当今的抽水马桶。这个马桶设计比较简单,一个挖空的凳子,凳子上配有一圈坐垫,坐垫里面缝制着稻草和香料,椅子下面搭配一个桶。
基本上,后宫里每个妃子都有自己的私人马桶。
清宫里的马桶也是分等级的,后宫女人们根据自身地位高低,所配备的马桶质量也不一样。
就拿慈禧太后来说,作为晚清的“女主人”,慈禧生活奢华无度,吃穿住行统统要求最高档次。她的马桶,自然也是后宫的顶配。
慈禧的马桶采用纯天然的檀香木打造,做工精美。马桶凳被雕成了一只大壁虎的造型。
壁虎圆鼓鼓的肚子,便是马桶的盆屉。壁虎下颌是前把手,嘴微微张开,手纸就放在其中。壁虎的尾巴,也就是马桶的把手。可谓是独具匠心。
另外,马桶里面还放有松香木细末,使用过程中它们便会包裹覆盖盆中的排泄物,抑制臭味发散。
慈禧的做派是,凡是别人能代替完成的,她自己是坚决一动不动的。
每次上个厕所,慈禧身边都有几个宫女“围观”。
有的宫女负责摆放马桶,有的负责宽衣解带的,还有人要扶着老佛爷坐稳,完事儿了还得负责擦屁股。
慈禧太后的手纸也不简单,用的是精细的棉纸,使用之前还是先薄薄地喷洒一层水,湿润棉纸,生怕刮疼了慈禧娇贵的皮肤。
慈禧还有一个著名的“如意桶”,是她在出宫时坐火车的专用马桶。
这个如意桶做得也非常高大上,外面包裹的是顶级的宫锦绒缎,里面则放上黄沙和水银,这些东西不光名贵,更可以保证太后老佛爷将五脏庙清空之后看不到这些污秽之物。
说完了厕所的进化史,自然不能落下如厕的搭档,也就是厕纸。
古代技术落后,比不得现在各种手纸、湿纸巾琳琅满目。在最早时期,他们在方便完后,会选择用树叶、干稻草等擦拭干净。
古代有史料记载的厕纸,叫“厕筹”,又称“搅屎棍”。
“厕筹”就是将竹子弄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打磨光滑,可随身携带。
“厕筹”不仅携带方便,而且还环保。每次上完厕所后,就用随身携带的厕筹刮擦干净,然后再用水清洗厕筹,以备下次使用。
中国人使用“厕筹”最早记载见于三国时期。有学者考证,厕筹应该是东汉时期随着佛教戒律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当时的造纸成本非常的高,纸张是个稀罕物。更何况,东汉时期皇帝很重视文人墨客,纸和笔在老百姓心中是不可玷污的,即便您买得起,也不能拿来当厕纸。
到了唐宋时期,尤其是宋朝,造纸的技术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纸张生产数量也多了起来,慢慢地,有些纸张就被用来当厕纸。
不过,那时的厕纸很粗糙,使用前需要反复揉搓软化,用起来也不是很舒服。
所以皇室都用不惯,仍旧选择用绢布擦拭。
而如今走进千家万户的洁白卫生纸,其实从出现至今,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
卫生纸的发明十分具有戏剧性。当时,漂亮国有一对叫斯科特的兄弟经营着一家纸业公司。1890年,公司买下了一批数量巨大的纸,结果运输过程下起了大雨,纸张淋湿受潮,无法销售。
眼看着血本无归,兄弟俩赶紧召集员工开会,商量如何处理此事。
会议过程中,有一个员工突然流鼻血,其他人慌乱中就扯了一把桌上受潮的废纸往他鼻子里塞。
也正是这个举动,使得斯科特兄弟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们在纸上打上一排一排的小洞,便于撕成小张纸片,也就是现在卷桶纸的雏形。
兄弟俩将这种纸卖到火车站、饭店、学校等地方,因其柔软好撕,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很快,柔软的纸巾就风靡漂亮国,走向了世界。
综上所述,如厕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到时代的今天,我们感怀古代人民的艰辛不易,也该怀着感恩的心,珍惜当下快捷方便的生活环境。
当时,无论是国君贵族,还是貌美如花的妃子,都蹲在猪圈上面酣畅淋漓,猪则在下面大快朵颐,吃得不亦乐乎。
这个画面看起来好像不够文雅,但在西周时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这样的,因为猪属于杂食性动物,当时的人们发现,用这种方式养出来的猪长得肥大壮硕。
这样,既节约了最珍贵的粮食,又及时处理掉了那些污秽之物,在保证卫生的同时,实现了人猪和谐共存,属于可持续发展经济。
人们把这种厕所叫“井溷”,它兼具了猪圈和厕所两种功能,其实就是在猪圈上面搭一个台子,台子四周简单遮挡一下,然后人蹲到台子上面上厕所,污秽之物则直接落到猪圈里面。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而且古人很早就知道了,吃住要与上厕所分开,只有保持好卫生才能不生病。
比如,人们在距今5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一排排的土坑,专家经过研究确认这些土坑就是古人的厕所,而这些土坑也被视为我国厕所的起源。
其实,在“井溷”发明之前,贵族上厕所非常有意思,他们不想把自己的住所搞脏了,就想到了一个挖坑和填坑的方式。
每当贵族想上厕所时,就会带着奴隶一起外出,找到没人的地方后,让奴隶先挖一个坑,等贵族上完厕所后,再让奴隶把这个坑用土填上,这在《仪礼·既夕礼》中有明确记载:“隶人涅厕。”
记得小时候,我有个邻居特别喜欢干净,又非常懒,每当想上厕所时,他就拎着一把铁锹出去,找个没人的地方挖坑方便,其实这跟古代贵族上厕所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体来讲,这种方式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古时候地广人稀,可以到处挖坑方便。不过,后来人们觉得每次上厕所都得挖新坑,不但费奴隶,也有点浪费,因为有人发现猪喜欢这些污秽之物。
于是,人们就发明了“井溷”,也就是我们文章开头的那种上厕所的方式,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种方式也不行。
因为古人认为,用这种方式养出来的猪“脏”,这种猪不仅祭祀的时候不能用,贵族也不会吃这种猪,可是古时候能吃得起肉的哪有平民,所以不能把“井溷”作为主要的养猪方式。
而且,蹲在猪圈上面上厕所,不但苍蝇多味道大,还得听底下的猪叫唤,如果上厕所快的到还能忍,可上厕所慢的却有点受不了,因为这实在太不文雅了。
于是,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决定改变这种上厕所方式,但由于之前的方式属于可持续发展经济,所以新方式也必须满足这一点。
这时候,聪明的古人发现,人类排出的污秽之物,除了喂猪之外,还是很好的肥料,种庄稼时如果撒上这些肥料,庄稼会长得非常饱满,而粮食是古代最珍贵的东西,这么做比喂猪还要划算。
据此,古人想到了一个新的上厕所方式——“蹲缸”,所谓“蹲缸”就是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然后在坑里放上一口大缸,缸上再放几块木板,中间留足缝隙,人蹲在木板上面上厕所。
这种方式,可以完整收集人类排出的污秽之物,做到一点都不浪费,而且再也不用听猪叫唤了,虽然里面的液体偶尔会溅到身上,但也比“井溷”强多了。
不过,这也存在一个安全隐患,就是人蹲时间长了腿会麻,严重的还会头昏眼花,如果不小心踩偏了,顺着中间的缝隙跌到缸里,那就很容易出现危险了。
别说,我还真没夸大这种危险,因为春秋时期晋景公就是“蹲缸”时,掉到缸里淹死的,他也是我国古代唯一一个被厕所淹死的君王。
当时是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生了一场大病,并且他突然做了一个恶梦,迷信的晋景公就召巫师桑田给他解梦,桑田说晋景公恐命不久矣,甚至都吃不上当年新下来的麦子。
晋景公听后自然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遍寻名医给他治病,想等自己吃上新麦子后,就把桑田给杀了,还别说经过医生的调理,晋景公竟然慢慢地好起来了。
这时候,晋景公就下令,新麦子一下来,必须马上给他送过来,等到新麦子送来后,晋景公第一时间让人用新麦子做饭,他要证明给桑田看,他一定能吃上新麦子。
然而,就当仆人给他做饭时,晋景公突然感觉肚子非常不舒服,晋景公知道这是“跑肚”的预兆,于是他连忙捂着肚子来到厕所“蹲缸”。
或许是之前的病导致他身体虚弱,进入厕所后竟然脚一滑跌到了缸里,等人们发现时,晋景公早就已经淹死了,这时候一个宦官站出来抖机灵,他说自己梦到背晋景公登天了。
这个宦官原本是想抬高一下自己的身价,但周围的大臣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晋景公刚淹死,还没人跳进缸里捞晋景公,于是大家一致同意派这个宦官进到缸里把晋景公捞出来。
而且,等这个宦官出来后,大家还让这个宦官给晋景公殉葬了,理由很简单,既然你梦到了背着晋景公登天,那你就得陪着晋景公走。
以上,就是题主所说的,古代君主淹死在厕所里的故事,这也说明“蹲缸”是件危险的事情,而且“蹲缸”也不太舒服,万一溅到身上点污秽之物就更不卫生了,于是古人就又开始了研发工作。
当时间来到秦汉时期,古人发明了“坐式或蹲式冲水”厕所,用这种厕所的人,不但可以坐或蹲在石头上,旁边还有扶手,万一腿麻了,也能扶着站起来,免去了掉入厕所的危险。
厕所底部留了一条沟渠,排出的污秽之物,用水一冲就顺着沟渠流走了,而且这种厕所还分男女,基本上跟几十年前用的那种公共厕所差不多,当然了能用得起这种厕所的只是当时的贵族。
而且,人们还发明了很多防臭的方法,比如在《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东晋时期,一个叫王敦的人娶了襄城公主为妻。
结婚之后,王敦在公主府里上厕所,结果一进入厕所,王敦瞬间就懵了,因为里面太富丽堂皇了,他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跟婢女再三确认后,才开始在里面上厕所。
古人上厕所不像现在,如今人们可以边上厕所边用手机上网聊天,可古人没有这些,又不好把书籍拿到厕所这种污秽的地方,所以一般只能干挺着。
但王敦这次却不觉得无聊,因为他对这个厕所的所有地方都好奇,于是王敦就开始到处打量,这时候王敦发现自己旁边有一个刷了漆的木箱。
王敦打开木箱后发现里面放了很多干枣,王敦心想公主真会玩,竟然还在厕所里放果品,于是王敦就拿出干枣吃了起来,结果由于上厕所的时间太长,一不小心竟把所有干枣都吃光了。
等上完厕所,王敦出来后就告诉婢女往里面填充一些干枣,并且还说干枣的品质不错很好吃,婢女听后忍不住地乐了起来,因为这些干枣是用来塞鼻子的,塞上鼻子后就闻不到臭味了。
通过王敦在公主府的经历,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古人不但发明了很好用的厕所,还想到了很好的除臭方式,其实除了用干枣等塞鼻子外,还有放香包等多种方式。
虽然,这种厕所已经非常先进了,甚至都想到了很多除臭方式,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会享受生活了。
当时的人们认为,冬天或者晚上时,上这种厕所太冷了,于是“虎子”就应运而生了,“虎子”就是古时候的夜壶,主要是男性用来小便的,一般都是晚上用完,天亮后倒掉。
“虎子”的出现让人可以在屋里就能上厕所,之所以叫“虎子”,是因为这东西只能由男性用,而老虎最能展现男性的雄风,这才按照老虎的样子设计了这个东西,并起名为“虎子”。
不过,到了唐朝时,因为要避李渊祖父李虎的名讳,所以把“虎子”改名为“马子”,不过“马子”虽然用起来非常方便,但只能上小便,而且也只有男性能用。
于是,到了宋朝时,人们发明了“木马子”,所谓“木马子”非常像一个加了盖子的木水桶,这样男女都能用,同时也能上大号,而且用完还能用盖子盖上,以免弄得满屋都是味,实在是个好东西。
不过,由于“木马子”不带冲水功能,所以用完之后,必须要由人拎着倒出去,这也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夜香郎”,他们会挨家挨户收马桶里的污秽之物。
由于“木马子”很方便,所以“木马子”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近代抽水马桶出现,“木马子”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包括明清时期的皇帝、妃子也都用“木马子”,因为紫禁城里压根就没有厕所。
不过,到了清朝时期,“木马子”已经很像今天的抽水马桶了,上面的坐垫非常舒服,有的甚至用高档丝绸包上棉花缝制而成,而且除臭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比如:香木、花瓣、香料等等。
而上完厕所后,用来擦屁股的东西,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先进,从最初的木棍、竹片,逐渐发展为纸张、布料,甚至是丝绸。
据说,慈禧用的手纸非常先进,要有专人用烙铁熨平,折成特定的样式,等慈禧用前,再由经过训练的宫女,口里含水,在纸上喷上一层细雾,以确保纸张的柔软和舒适度。
以上,就是古人上厕所的演化情况,其实这里的古人主要指的是古代贵族,至于古代普通人,几千年来都差不多,基本上就是“井溷”和“坐缸”,极个别的也有最原始的一次一挖坑方式。
其实,上厕所这个话题难登大雅之堂,因此人们也给上厕所起了很多别样的称呼,比如,古代一开始叫“更衣”,后来又改为“解手”、“方便”、“出恭”、“洗手”。
也有为了区分,直接说“大便”、“小便”的通俗说法,西方有说是“摘花”的,日本男子在野外时管它叫“打猎”。
同时,厕所也有很多名称,比如最开始的“井溷”,后来有称“窖”的,也有直接叫“茅房”的,文雅的说法管厕所叫“洗手间”、“盥洗室”,也有叫“东司”的,反正不同地方的说法不一样。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那里是怎么称呼的?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