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为何一般十三四岁就要嫁人?

在古代,上至皇室下至百姓,女孩子们基本上会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出嫁。而男人们也十分“专一”,不论是十五六岁的少年郎,还是七八十岁的白发翁,都执着于娶十三四岁的少女

古代,上至皇室下至百姓,女孩子们基本上会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出嫁。

而男人们也十分“专一”,不论是十五六岁的少年郎,还是七八十岁的白发翁,都执着于娶十三四岁的少女。

举几个家喻户晓的例子:

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出嫁时14岁;武则天入宫嫁给李世民时,也只有14岁;孝庄13岁时嫁给清太宗皇太极;康熙帝的皇后赫舍里出嫁时,只有13岁。

当然,还有更让人瞠目结舌的:

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被立为皇后时才6岁;金世宗和乌林答氏皇后订婚时,双方才刚满5岁。

十三四岁的女孩子,生理发育可能还没完全成熟,更别说那些五六岁的小女孩了。

那么,古代的女孩子为何那么早出嫁呢?

其背后的原因,辛酸又无奈。

原因之一:古代婚姻法的强制措施。

古代的婚姻法,可以说是无法抗拒的催婚法。

古人有一句经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早婚早育是他们完成人生计划的一大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因长期战乱,死亡率直线上升,这个时候,新生率变成了一大难题。

如何提高新生率?当然是抓紧安排结婚生子啊!

于是乎,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就搞出个政策:奖励早生、多生。惩罚不婚,晚婚。

同时还规定,男女双方结婚的年龄还得相当。像什么“爷孙恋、忘年恋、姐弟恋”统统不行!

这又是为何呢?

您想想,夫妻一方如果年龄太大,生育能力也会打折,势必会影响生育指标。所以,必须得是男女差不多年纪的才允许结婚登记。

既然国家出面鼓励结婚,自然少不了奖励的。适龄男女完成登记时,可以领取到酒肉禽畜。如果生了孩子,国家还发放粮食。

既然有奖,那肯定就有罚了。

那些不配合政策完成婚姻大事的,比如有的人家,女子17岁,男子20岁还没结婚的,父母就要被定罪了。

最狠的,莫过于南北朝时的北齐,当时的北齐朝廷就规定,家中有女子超过十四岁不嫁人者,家人皆处以死刑。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也是经过多年战场厮杀,好不容易建立政权。

经过战争的摧残,年轻壮丁锐减,自然是要鼓励生育,发展生产力。

于是刘邦也给出了诱人的政策:凡是生孩子的人家,免两年的税收,自留地的收成也不用交公粮了。

后来,政策越发具体,变成了强制规定:“女孩15-30岁还没有嫁的,15岁的罚120钱,三十岁的罚600钱。”

到了宋朝更过分,在《宋书周郎传》中,就有记载“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唐朝时期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

唐太宗为了缓解人口奇缺的窘境,还不让寡妇守寡,必须得嫁人,抓紧时间生孩子!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同样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听其婚配”。

而且,古代官员的绩效考核,也有一项重要指标,那就是该官员的辖区人口是否增长。若增加了,则给政绩加分,提拔重用都有可能,否则就难说了。

也就是说,在古代,女子不嫁人是不行的,如果实在是“嫁不出去”,官方便会来做媒,无论看不看得上,说什么都必须嫁了。

不难看出,每一个新王朝的建立,都会经历一系列腥风血雨。统治者为了稳定政权,基本上都会采取休生养息的政策,催老百姓早婚早育。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只要家里有女儿的,都会早早做打算,好让自家的姑娘早点嫁人了事。

原因之二:古人的平均寿命低。

即便没有统治者的高压逼婚政策,古代大部分也会今早完成结婚生育的人生大事。

不是古人的性子急,而是古人的平均寿命低,时间不等人。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许仕廉所著的《人口论纲要》中就统计过:夏、商时期的人均寿命18岁,周秦时期约20岁;汉代平均寿命约22岁,到了唐宋时期,平均寿命约30来岁。

将这个平均数一代入,古代13岁的姑娘,相当于现在30岁的女子,正是“宜嫁不宜迟”的时候。

虽说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几个异常高寿的人,但那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古代人,都是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已经死掉了。

造成古代人均寿命低的原因有很多,战争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据统计,有文字记载的各类战争,一共发生了将近4000起。

战争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人口的急速锐减,尤其是青壮的男丁。

战争导致男丁数量锐减,但男丁又是战场上的主力军。如此循环下来,生计问题又成为头等大事。

除战争之外,还有很多不可抵抗的灾难,譬如瘟疫、新生儿难产、早夭等情况,都是导致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

所以,古人为了尽早的繁衍后代,便只能是早早结婚。古代的女孩年纪轻轻就嫁为人妇,也是历史使然。

原因之三:家庭因素,被迫嫁人。

除了时代背景导致女孩们早婚之外,家庭贫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古代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科学技术不发达,农业主要依赖自然条件和生产力。

为了提高收入,就得增加劳动人手。要想增加人手,说白了还是得多生娃,而且最好是男丁。

再加上“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作祟,女孩子并不受原生家庭的欢迎。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很多家庭的父母只好将女儿卖给富裕的人家做童养媳。

像南宋时的黄道婆,她就是因为早年怙恃双失,10岁时被叔叔卖给了一家有钱人家做童养媳;窦娥也是七岁时被父亲卖到了专门放高利贷的蔡家…

相对于三媒六聘娶进来的媳妇,童养媳在婆家的日子很是艰苦。她们美其名曰童养媳,其实就是免费的佣工。一旦惹得婆家不满意,就迎来一通打骂。

还有一些利益关系导致的早婚,比如攀附权贵,再比如为了得到一些财物,那些有女儿的家庭,就会把女儿当做一种工具,继而将她嫁人。

原因之四:“男权社会”下的无可奈何。

从古至今,男人们都喜欢年龄小的姑娘,这也是促使女子早婚的一个原因。

古代男人之所以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女子为妻,一方面是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年龄大的男人根本不担心娶不到小娇妻,“老牛吃嫩草”的现象,在古代更是数见不鲜。

最有名的,便是“一树梨花压海棠”的主人公张先。

张先是北宋词人,也是苏东坡的好友。他一生安享富贵,诗酒风流。苏东坡就曾赋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可谓是张先晚年的真实生活写照。

张先80岁的时候也不肯闲着,竟然纳了一个18岁的女子为妾。

张先十分得意,他酒后诗兴大发:“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听闻,也随即兴附上了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嫁给了张先这个黄土都快埋到头顶的老头子,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年的笑料,这段婚姻她乐意吗?

不管她乐不乐意,都改变不了事实。古代女子人微言轻,上有官府的政策,下有父母的压力,即便是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也要遵循父母之命,硬着头皮出嫁,这就是当时男权社会的现实。

让人欣慰的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对纳入后宫的采选女子做过年龄上的规定,当时他规定:纳入后宫的良家女子,年龄要在15岁以上,20岁以上。

这条“十五岁”的最低年龄限制,到了嘉靖皇帝时期又被其公然打破。

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后,他将纳入后宫的女子年龄下调至11岁至16岁。

他的儿子隆庆皇帝更是过分,曾经一次性就选了300名12岁左右的民间淑女入宫。

皇帝带头这么做,底下的商贾权贵更是紧随其后,纳娶了无数的年轻少女。

俗话说,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女儿的父母,便开始早早给女儿物色好人家。而条件好的男人们,也先下手为强,早早地寻求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毕竟,再不下手就来不及了!

正因为“男尊女卑”思想禁锢,这些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她们无法与社会抗衡,只能无奈地向命运妥协。

因此,无数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在懵懵懂懂的年纪,就早早地嫁为人妇。




十三四岁的女孩,很多人甚至还没来月事便嫁人了,而这么做,主要有几个原因,有的是被迫,有的是出于私心。

古人十三四岁嫁人,这在许多史料中是常可见到的。譬如说,历史上的很多后妃,都是十岁出头就出嫁了:

康熙帝大婚时才十二岁,他的皇后赫舍里才十三岁;

同样十岁出头就出嫁的还有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出嫁时十四岁;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皇后何令婉,也是十一岁出嫁。

相对于这些十岁出头出嫁的,下面几位才叫人瞠目结舌: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被立为皇后时才六岁;金世宗和乌林答氏皇后订婚时双方都才五岁……

皇室风气如此,其他阶层也不例外。譬如东汉史学家班昭,就是十四岁嫁给了丈夫曹寿;被载入《晋书》的烈女严宪和龙怜都是十三岁出嫁。

即便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古代女子出嫁的年岁,像《红楼梦》中史湘云找到婆家时也才十二三岁。

所以,古代女性的出嫁年龄确实是十三四岁。

可是,在伦理情感上,这个年纪的女孩才出懵懂,很多尚未懂得男女之情。而从科学角度来说,这时候的女孩刚刚发育,有的甚至还没来月事。现在结婚,对于女孩的情感和身体伤害都是非常大的。

那么,古人为何非要这么早结婚?他们就不能再多等几年?

其实说起来,他们有的真的很无奈,因为这都是被迫的。


一,不敢违抗规定

历朝历代,对于男女婚嫁年龄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在有的朝代,如果违背规定,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如汉惠帝时期,规定女子必须在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出嫁,超过了三十岁就得征收五倍的赋税。

这是经济处罚,更狠的在后面。

再有北齐武平七年有诏:“年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嫁,悉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

大意是说,女孩子就该在十四岁到二十岁之间出嫁,不然就要接受相关部门教育,如果家长隐藏女儿不让出嫁,就要丢掉小命。

南朝时,规定女子过了十五岁还没出嫁,父母也要受到惩罚。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那么,这些统治者为何要强迫女性在这么小的年龄出嫁呢?主要两个原因:

首先,与战争有关

古代战乱非常频繁,而每一次战争,人口便大规模减少,为了有充足的兵丁,就得增殖人口,很多统治者对男女婚嫁一事就抓得很严。

譬如春秋战国时,齐桓公就规定男子20岁必须结婚,女子十五岁前必须嫁人,不然就罪及父母。

吴越争霸时,越国兵丁锐减,濒临灭亡,越王勾践便颁布法令,命男子20岁还没娶妻,女子十七岁还没嫁人,父母也要被定罪。

而每当一个新王朝建立,大多经历一系列腥风血雨。为了安抚人心,稳定政权,统治者会马上采取休生养息的政策,催百姓早婚早育。

像西汉刚建立时,此前因为秦国修建长城、秦末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所以统治者要求百姓早婚,直到文景时期,人口才恢复秦末的数量。


其次,与经济有关

我国古代的生产模式主要是小农经济,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农业主要依赖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所以人们的经济收入取决于生产力的投入。

说简单点,那时候想要增加收入,就得增加土地开发,增加种植面积,而因为科学技术不行,不能靠机器增加效率,只好增加人手,想要增加人手,就得多生娃。

可是呢,每一个劳动力的培养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只能早婚早育,尽快生孩子,尽快投入到土地劳动中,创造财富。

正是在统治者的要求下,人们只能在规定年龄将女儿嫁人。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有的女孩在很小时就被找了婆家并早早送了过去,这种女孩被称为“童养媳”、“团圆媳妇”,这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描写到,譬如《窦娥冤》里的窦娥,《呼兰河传》里的团圆媳妇。


那这些女孩的家人为何还没到规定的婚龄就嫁人了呢?无非也是被迫的。

古代生活条件艰苦,普通平头百姓都活得很艰难,很多家庭几乎无力再多养一个孩子,那时候人们又普遍重男轻女,为了减轻负担,维持生计,他们只好将女儿卖给人家做童养媳,买主一般是富户人家,像南宋时的黄道婆就是因为早年怙恃双失,十岁被叔叔卖给了一家有钱人家做童养媳;窦娥也是七岁时被父亲卖到了专门放高利贷的蔡家…

需要说的是,相对于三媒六聘娶进来的媳妇,童养媳在婆家的日子很是艰苦,那些富户大多只将她们视为免费的佣工,让她们承受繁重的家务,稍不满意还要遭到打骂。

这些后果女方家里不是想不到,只是为了其他孩子(尤其是男孩)能够养活下去,只好出此下策了。

此外,还有极少部分女孩早早出嫁,甚至严重低于规定年龄出嫁,是因为家长有自己的私心。


譬如财产、爵位的继承。

在古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一个人出生的时间和顺序,决定了他是有资格继承财产、爵位等,尤其是皇室王公贵族,像在皇室,为了有后人继承江山,皇帝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安排结婚,之前我们提到的汉昭帝就是八岁继位便被安排娶了霍光的外孙女为后。而那些王公们,为了尽快讨得分封,也会早早结婚生子。

这些人早婚,都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那就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影响,自古讲究“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加上古代战乱频繁、医疗水平低下,人均寿命低,一个人在那种环境中显得很渺小和脆弱,他们只能抱团抵挡一切不利因素,这就是古人为何注重家族团结,注重后代人口的主要原因。

而为了快速增加人口,繁衍后代,自然是早婚早育更好了。

以上就是古人女孩十三四岁嫁人的主要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因为三点:被迫的(或因法律规定,或因经济负担),出于私心的(为了继承家业),还有普遍因为传统观念影响的,认为早婚早育多子多福。

只是他们很少想过,十三四岁的孩子自身发育都尚未成熟,所生下一代也必然会受到影响,那时候的婴幼儿死亡率高,除了因为医疗条件不好,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早婚早育。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