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

刘禅作了41年皇帝,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平庸之辈”或“绝非庸才”之类笼统的评价

刘禅作了41年皇帝,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平庸之辈”或“绝非庸才”之类笼统的评价。

显然,作为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刘禅应当得到更为全面、细致的评价。

权力游戏:历史级

在权力这个事情上,刘禅可能是同时代君王中最优秀的一个。

刘禅登基时,“以父事”诸葛亮,“政由诸葛,祭则寡人”,一切由诸葛亮做主。

不过,234年,诸葛亮就去世了。

也就是说,在刘禅长达41年的帝王生涯中,诸葛亮只陪他走了12年,后面有接近30年是刘禅自己走的。

诸葛亮死后,刘禅一面让蒋琬“总理国事”,维系执政的平稳,另一面又不再设立丞相,开始逐渐收回权力。

一开始,蒋琬虽“总理国事”,但集中于汉中的蜀军主力由刘禅的舅舅,汉中都督吴懿统领。

此后,蒋琬进为大司马,录尚书事,而费祎也进为大将军,也录尚书事。虽然蒋琬在军政地位上都高于费祎,但是,由于费祎也既管军事,也能过问全部政事,所以,蒋琬、费祎二人算是权力交叉,相互制衡,又各有侧重。

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其政”,算是成功收回了大权。

而且,尤其难能可贵的事情是:三国之中,蜀汉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血腥宫廷内斗的国家。也就是说,在刘禅君臣的运作下,蜀汉的政局是最为稳定的。

而且,同样难得的是:蜀汉的派系斗争一直十分激烈。尤其到了后期,黄皓、姜维、诸葛瞻等人各自水火不容,但刘禅基本上能比较和平的“摆平”争执,并无需采取激烈的手段。

可以说,刘禅能够四平八稳,不动声色地掌控权利,并实现对权力的分配,就权力操控之术而言,刘禅胜过同时代的其他君主、权臣。

凝聚力:不合格

权力操控,刘禅是顶级的。

然而,一个“老板”,不仅是要让内部权力平衡,更要让内部真正的凝聚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战。

这,正是刘禅与英明之主的差距所在。

刘禅自摄政时期,尽管内部没有大的血腥内斗,但内部也一直不能凝聚到一起。

费祎时期,姜维与费祎的关系就很紧张,甚至有人说费祎就是姜维派人刺杀的。

姜维北伐时期,军队的团结更是大问题。

段谷之役,姜维约汉中都督胡济会师作战,但胡济按兵不动。结果,战后,姜维降职。胡济反而得到了提拔···

此后。诸葛瞻与黄皓不和,却又与黄皓一起上奏,请求撤掉姜维的大将军之职,而姜维也提出要杀黄皓。

最后,姜维为避祸,远避沓中,这是后来蜀亡国的重要军事原因···

除此之外,一些益州本地派,先是唱衰北伐,后又高唱“亡国论”···

总之,刘禅能够凭借高超的手腕实现制衡,但却根本没有才情凝聚人心。

治理之能:合格

影视剧演到刘禅时,一般都有刘禅在后宫流连忘返的镜头。

实际上,在私生活方面,无论是后宫规模,还是宫阙基建,刘禅都是相对克制的一个。甚至可以说,在三国时期掌握实权的皇帝中,可能只有他父亲刘备比他表现好一些。

对于刘禅时期蜀国的经济情况,人们最喜欢引用的是东吴使者的评价:民有菜色。

所谓“民有菜色”,其实也就是营养不良,这在古代并不算特别糟糕。史书对曹睿、孙权、孙皓等人治下百姓生活的描写,是更加不堪的。

而且,费祎“家不积财”,姜维“家无余资”,蜀汉统治集团一直没有大的贪腐问题,保持了相对廉洁、清明。

据《中国人口史》统计,三国时期,蜀国爆发的农民起义的数量只有魏、吴的1/8,是其中最少的(即便将疆域、人口等不同因素考虑在内,蜀汉的比例也依然是最低的)。

东晋时,人们在益州发现,人们还是敬仰、祭拜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这也正说明:蜀汉的统治一直是比较得人心的。

在蜀汉频繁北伐,甚至透支国力的情况下,能做到这样,确实是十分难得的。

可以说,换一个时代,刘禅不失了合格的守成之主。

富国强兵之能:不合格

然而,刘禅所处的时代,是乱世。

这个情况下,治理政治,仅仅“清平”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富国强兵”。

这一点,刘禅的答卷是灾难性的。

蜀汉灭亡时候,蜀汉有:户28万,口94万,甲士10.2万,吏4万,米40余万斛,金银各二千金,锦旗彩绢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自221年(刘禅登基前一年)到262年(蜀灭亡前一年),魏国由103万户增长到144.5万户,吴国由47.8万户增长到52.3万户,而蜀国则一直保持在20来万户,甚至人口数还出现了减少(221年人口估计为132万,262年人口味94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史》)

至于财政方面,国库余的金银錦绢等物,还不够当初刘备入益州时赏赐给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四人的(每人黄金500斤,白银千斤,钱5000万,锦千匹)···

而参考邓艾当初在淮南屯田的估算,40万斛粮食,尚不够10万之兵一个之食!

可以说,刘禅不但没有实现富国强兵,还把国家带到了真正的山穷水尽。

进取心:强烈

又有许多影视剧,将刘禅描写为一个不思进取的家伙。

其实,刘禅的进取心,是同时代出类拔萃者!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北伐暂时陷入低潮。除了一直反对北伐的益州派,就是蒋琬、费祎这样的人,也都普遍对北伐持消极态度:诸葛亮主持北伐都不能成功,我们又能有什么机会呢?

然而,刘禅一直是北伐态度比较坚决的一个。

238年,司马懿进攻辽东。

刘禅下诏,让蒋琬立刻到辽东,并提出:现在魏明帝凶狠骄横,辽东人民反抗,这是天赐良机。您立刻整军备战,准备与东吴联合行动!

我们知道,辽东公孙渊造反时,是向东吴求救了的。所以,东吴是应邀入援,而蜀国则是真正的积极进取!

当然,后来,司马懿去百日、战百日、归百日,休整六十日,一年解决战斗,吴蜀都没有机会了。

此后,费祎时期,屡屡限制姜维,使姜维北伐兵力常常不满万。

费祎死后,姜维北伐的规模开始越来越大。

后人都说是姜维北伐,无论认为他是穷兵黩武还是雄心壮志,都把账算在姜维头上。

其实,当时,满朝大多反对北伐,甚至连张翼、廖化这样的武将都反对北伐了。如果不是已经“自摄其政”的后主全力支持,姜维又如何能“穷兵黩武”呢?

总之,刘禅本人,是绝对的“鹰派”!他的进取心是不应被忽视的。

逆境能力:不合格

然而,刘禅却缺乏英主百折不挠的斗志。

邓艾兵临城下时,蜀汉仍有一战之力。

当年,刘备攻成都,刘璋尚能坚持数月,足见其城池之坚。

何况,邓艾兵将虽精,但小道偷渡而来,兵力不足,补给困难,且显然不可能携带足够的攻城器械。

尽管近卫部队已经随诸葛瞻在绵竹报销,但刘禅如果发动民众登城抵抗,邓艾是没有机会短时间攻下的。

此时,姜维所率领的蜀军主力尚完好,而霍弋在南中的军力也有一定的部队。

何况,蜀中大部分地区仍为蜀汉所有,仍可以紧急征发,而东吴的援军已经派出。

即便成都不守,也可南撤至江州,重新组织抵抗,江州等地有兵有粮有回旋余地,事情尚有可谓,军事无必败之理。

可以说,到此时,虽然即便抵抗,也有不小的概率最终失败,但如果刘禅有其父百折不挠的斗志,蜀汉尚未到必然灭亡的地步。

只是···刘禅君臣满朝为邓艾的突然出现所吓到,举国不战而降!

军事指导:中等

刘禅没有很多军事斗争的经验,军事,大多委托于诸葛亮、姜维等人办理。

不过,作为天子,刘禅还是有几次干预了军事行动,并从中展现(暴露)自己的水平。

1、比蒋琬靠谱。

蒋琬曾提出过一个大胆的想法:诸葛亮数次北伐,都因秦岭难行,粮草困难而失败,不如改变进军路线,沿沔水而下,取魏兴、上庸等郡。

显然,这是一个愚蠢的想法。

汉中至上庸之路,水流湍急,“还路甚难”,一旦不利,有覆灭之危,可谓是孤注一掷。

当年魏延“子午谷奇谋”,也是孤注一掷,但是,如果成功,能取长安,“异道会于潼关”,属于“高风险,高回报”。

而蒋琬的这个孤注一掷,也就是夺取贫瘠的东三郡,最多也就是威胁襄阳,风险与收益完全不成比例,属于“高风险,低回报”。

所以,姜维、费祎等人都觉得十分不靠谱。

刘禅没有蒋琬那么二,紧急叫停,才避免了一次军事灾难。

由此来看,刘禅的军事眼光,比蒋琬还是靠谱一些。

2、严重失误。

262年夏,司马昭决心灭蜀,让钟会在关中治兵。

姜维意识到危险,上表后主,建议增派张翼加强阳安关关口,廖化加强阴平桥头,以确保对汉中之封闭及确保姜维回援汉中之路的安全。

然而,刘禅听信黄皓的鬼话,以为敌人终归不会来攻,遂扣住此事。

结果,魏攻汉中时,诸葛绪控制阴平桥头,迟滞姜维回援,而阳安关守将降敌,导致汉中丢失!

如果刘禅采纳姜维之计,纵然不能“聚谷敛兵”,大败魏军,汉中也不会丢失如此之快!后来致命的阴平也未必会暴露于敌!

不久,姜维在剑阁挡住钟会,战局陷入僵持。

然而,远在南中的霍弋认识到蜀汉的形势仍然很危险。因此,提出要率军回援成都。

刘禅却表示成都很安全,拒绝了霍弋的建议。

如果刘禅意识到危险,采纳霍弋的建议,后来又何至于匆匆忙忙让未经战阵的诸葛瞻等人去与邓艾扳手腕呢?

蜀汉在亡国之战中的失败,人们多责备姜维“聚谷敛兵”的冒险,或责备黄皓弄事,其实···此时蜀汉的最高统帅正是已经收回大权的刘禅,而刘禅在战争指导能力上的失误,才是蜀汉此战失败的关键!

总体来说,刘禅的战争指导能力,中规中矩,不像后世唐玄宗那么奇葩,但也谈不上什么见数。

如果遇到一般的对手,可能刘禅还能支撑一阵,但与对面的司马昭相比,确实差距不可以道理计。

情商:超级

个人以为,刘禅的情商,不在乃父之下,即便在历代帝王中,也是佼佼者。

3件事,展现出刘禅出众的情商。

1、劝阻蒋琬。

前面提到,蒋琬有一个靠谱的军事计划。

如果采纳蒋琬的计划,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如果强制阻止蒋琬,又会削弱蒋琬这个首辅之臣的威望。

刘禅没有以下诏的方式要求蒋琬退兵,更没有直接和蒋琬讲道理,而是让费祎、姜维前去,私下以商议的方式阻止。

最后,以蒋琬自己上书调整计划而结束。如此,蒋琬的错误计划不再实施,而蒋琬的面子也保住了,君臣相得。

2、安定夏侯霸。

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

司马家掌权后,与曹爽关系紧密的夏侯霸害怕被牵连,逃到了蜀国。

夏侯渊与蜀汉的关系是极味微妙的:夏侯渊的女儿,当年被张飞所掠,做了张飞的妻子,他们生下的女儿后来作了刘禅的皇后;同时,夏侯渊本人,却是在于刘备军的交战中被杀的。

刘禅见到夏侯霸,只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您的父亲当年与我们交战,是死于乱军之中,不是我先人所杀(两军交战,各为其主。但夏侯渊之死并非我们之间的私仇)!

随即,刘禅指着自己的儿子说:你看,这可是你们夏侯家的外甥呀!

可以想象,短短几句话,足以使夏侯霸安心,甚至可能还会使夏侯霸心中有一股暖流。

3、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进一步展现了刘禅情商上的过人之处。

司马昭,疑心很重的人。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的心腹钟会作乱,绝对使司马昭不再敢信任任何人;而姜维企图复蜀的未遂谋划,则更会加重司马昭对刘禅的疑虑。

因此,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蜀,实际上绝不是一句“亲切慰问”,而是杀气腾腾。

第一次问时,刘禅以“此间乐,不思蜀”作答。

人在屋檐下,韬晦之策并不稀奇,并不能完全打消司马昭的疑虑。

于是,不久,司马昭又第二次来“关心”。

此次,刘禅的表演,彻底打消了司马昭的疑心。

刘禅先是以“拙劣表演”的样子(用词完全是学者郤正的风格),表达了自己思念蜀地。

司马昭一眼看出是郤正的风格,遂问:是不是郤正教你说的?

刘禅做惊奇的样子回答:正是他教我的!

显然,刘禅的表演,就像一个扶不上墙,老实巴交的烂泥。

如此,刘禅得以打消司马昭的疑心,安享晚年。

“乐不思蜀”,被后人认为是刘禅“扶不起”的典型事例。

其实,“扶不起”,正是刘禅必须传达给司马昭的信号!

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刘禅一家性命!

刘禅此举,正是其高情商的表现。

总之,刘禅的情商,绝对是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


诸葛亮曾经评价刘禅“智量甚大”。

当时,诸葛亮是在与友人的信中做出这些称赞的。而当时的诸葛亮,也并没有奉承刘禅的必要。

回顾刘禅的表现,在个人情商、权力关系把握、维系稳定方面,刘禅“智量”确实“甚大”。

而如果是诸葛亮辅政的话,刘禅能够在上述方面做到“甚大”,其实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只是,刘禅在富国强兵、凝聚人心、百折不挠、战争指导方面,确实没有过人之处,如果没有杰出人才补上这些短板,刘禅是无法领导弱小的蜀汉坚持下去的。

若是太平岁月,刘禅或许是不错的守成之主。

但生逢三国时期,刘禅成为亡国之君,并不冤。




历史上的刘禅不是演义、评书里的那个刘禅,不是文人集团为了标榜自己,而吹嘘诸葛亮,而刻意忽视、丑化的刘禅。

诸葛亮自己评价刘禅是: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翻译过来就是: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

当刘备死时,刘禅还是个刚刚成年十七岁青年。刘备将政事交托于诸葛亮,军事交托于李严,但短短几年,诸葛亮就运用政治手段,将李严架空,集军政大权为一身,而刘禅名为君主,实无一点权力,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中的后主传和诸葛亮传中都没有刘禅主动将国家都托付给诸葛亮的记录,也没有刘禅荒淫纵欲、贪图享乐的记录。陈寿唯一诟病刘禅的,只因为他任用了阉人黄皓弄权。诸葛亮大权在握,支手遮天,刘禅二十二岁时,还把他当成小孩子管束,刘禅不把自己没有的权力“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能还给他吗?!一个被诸葛亮党羽禁锢在宫廷中,连出宫去看一眼都江堰都不被同意的刘禅,除了面子上需要的祭祀活动,才可以出宫的“皇帝”,和一个傀儡有什么区别,他能做什么,能有什么可以让人民知道他的能力呢?!

除了诸葛亮的党羽和被荆州势力压制的服服贴贴、心怀怨愤不平的东、益二州本土势力外,荆二代中也没有一个可用之才,禁锢深宫的刘禅除了阉人黄皓,他还可以用谁来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呢?!黄皓是个阉人,他帮助刘禅夺回军政大权,他弄权,刘禅再收拾他,不比收拾诸葛亮、费袆、蒋琬、姜维更容易吗?!实际上,黄皓只是刘禅夺回权力的工具,虽然他在费袆、蒋琬死后,顺利夺回了政权,却在夺回军权时失败了,姜维及时逃回汉中,拥兵自重,延续了拖垮蜀汉政权的失败战争,国家的军队常年在那屡败屡战,国家怎么可能治理的好,一个只有政权,没有军权的跛脚丫皇帝,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国家经不起常年战争的消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去为军队服务了,国家的财力也大多投入到军事上了,国家经济靠什么来发展,靠谁来繁衍生息呢?!

后人常受演义、评书和无用文人们的鼓惑,对真正的历史记录一无所知,把姜维建议刘禅派兵防守阴平、阳关,黄皓问卜,告诉刘禅魏兵不来,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群臣,就不顾史书记录的事实,把实际上还是采纳了姜维建议,并及时派出了援军的史实,说成刘禅只顾贪图享乐,没有采纳姜维建议的谣言传了近两千年。姜维建议刘禅派兵防御的阴平与邓艾所偷渡的阴平山,根本不是一回事,虽然同叫阴平,但姜维所建议的阴平关是在今天的甘肃,而邓艾偷渡的阴平却是今天四川的阴平山,它位于阴平关、阳关、剑阁的深远后方,如果不是姜维放弃祁山险道不守,放曹魏军进汉中,偷渡阴平,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在邓艾偷渡阴平之前,刘禅派出的援军就己经到达阴平关,还与交战失败的姜维在阴平关会合了。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后,刘禅又派出了最后一支还忠于自己的军队,在才干平庸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的率领下,被不听劝告的诸葛瞻白白浪费了,坐看邓艾夺取涪关得以喘息、补给,错失蜀汉最后的屏障,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骨气、气节从来不是成大事者的品质,成大事者,当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懂得委屈求全,待机而动,留得青山在,而不是慷慨赴死。诸葛瞻之败,刘禅己无人、无兵可用,成都号称还有几万兵,实则己非刘禅可用,群臣一片请降之声,城是守不住的,明知失败,何必拉百姓无谓牺牲呢?!

刘禅聪慧过人、能隐忍,懂得权谋之术,审时度势,爱民不惜自损,其奈不得天时、人合,空有地利尔。欲成大事,孔明之流切不可大用,忠臣不等于良臣、成事之臣。勤奋不代表能做正确的事,好心办坏事,是经常发生的事。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