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遗诏,到底是“传位十四子”,还是“传位于四子”?
《康熙遗诏》并未遗失,而且一式四份,分别收藏于台湾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如果我们看到过这份遗诏,就能清晰地看到:压根就没有什么“传位”或者“传位于”的说法,历史学家质疑雍正皇帝的继位合法性并不是这个原因,而是其他的历史线索
《康熙遗诏》并未遗失,而且一式四份,分别收藏于台湾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如果我们看到过这份遗诏,就能清晰地看到:压根就没有什么“传位”或者“传位于”的说法,历史学家质疑雍正皇帝的继位合法性并不是这个原因,而是其他的历史线索。
先上一张《康熙遗诏》:
看到了吧,就算“汉文”可以修改,“满文”如何修改?
更何况,就连“汉文”也没办法修改,我们再来上一幅图,就能明白:
注意左上角的“於”字,彼时采用繁体字书写,并非现在的“于”字,怎么改?
就算忽略这条线索,我们再上一幅图:
事关江山社稷,事关皇位传承,自然要将继位人的身份信息写得一清二楚,要明明白白固定到某一个人身上,不容出现任何误会或者巧合,哪能仅仅写上“四子”或者“十四子”这般简单!
就拿《康熙遗诏》来说,雍正皇帝的身份由三部分组成:爵位、序齿和名字。
“雍亲王”:别说康熙朝,整个清朝就只有一个“雍亲王”,到底说的是谁,够明确吧!
“序齿”:年龄大小排序,整个康熙朝就只有一位“皇四子”,够明确吧!
“名字”:和“雍亲王”的爵位一样,整个清朝就只有一个“胤禛”,更是非常明确!
诸多明确联合在一起,才能确定皇位继承人的专指和唯一,一个字能修改,一条信息能修改,这么多信息怎么修改?
或许,有人会说,那就不能撕了重写?
对嘛,这个才是后世质疑雍正皇帝继位合法性的靠谱原因!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来看看《清实录·雍正朝实录》的记载:
至甲午、丑刻。圣祖疾大渐。遣官驰召上于斋所。且令速至。宣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登基。即皇帝位。
康熙皇帝快不行的时候,皇四子胤禛正在天坛祭天,收到消息以后便赶紧往回赶,胤禛尚未回到畅春园的时候,康熙皇帝便宣布了皇位继承人的人选,可等到胤禛赶到畅春园,康熙皇帝啥都没说。
康熙皇帝驾崩,胤禛“哀痛号呼,擗踊不已”的时候,时任九门提督、理藩院尚书的隆科多,进来宣读了遗诏,皇四子胤禛才算是明确了皇位继承人的身份。
更为关键的是,这份至关重要的《遗诏》,谁都没有看见!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也就是康熙皇帝驾崩后第四天,雍正皇帝才正式颁布《康熙遗诏》。
那么,从康熙皇帝驾崩到颁布《遗诏》的这四年时间里,雍正皇帝都干了些什么呢?
处理大行皇帝的丧仪,自然不必多说,另外还有几件事值得一提:
命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总理事务。
谕内阁。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俱封为亲王。
雍正皇帝给胤祥加官进爵,这个可以理解,毕竟是自己的铁杆兄弟,但刚一登基就拼命讨好自己的死对头——皇八子胤禩,又是何种操作?
安抚并控制了皇八子胤禩,就等于暂时稳定了京城内的反对势力,为雍正皇帝巩固政权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十四阿哥允禵。势难暂离。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来。恐于心不安。著速行文大将军王。令与弘曙二人驰驿来京。军前事务。甚属紧要。公延信著驰驿速赴甘州。管理大将军印务。并行文总督年羹尧。于西路军务粮饷。及地方诸事。俱同延信管理。
康熙朝晚期,皇十四子胤禵乃系继位呼声最高的皇子,康熙皇帝驾崩时,胤禵虽然远在西北,但这位爷可是威名赫赫的“大将军王”,手握数十万大军,稍一挥手就能直接东进,甚至能够推翻雍正,取而代之。
但雍正皇帝对胤禵有了两手安排,首先,命其回京奔丧,并派自己的亲信延信前往西北,掌管大将军印,啥意思?
先夺了你的兵权再说!
然后,又命自己的铁根心腹,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节制西北军务粮饷乃至地方事务,没有了钱粮,你还怎么“东进”,你还怎么造反?
然后,雍正皇帝才放心地宣布了《康熙遗诏》。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也就是康熙皇帝驾崩后第七天,雍正皇帝昭告天下:以明年为雍正元年。
随即,雍正皇帝继位合法性的质疑声音,开始轰动性议论。
其实什么都不是,因为遗诏的内容根本就不是什么“传位十四子”。
首先,清朝对于皇子不管是书面用语,还是口头用语,都不会直接称“某子”,而是会称为“皇某子”,就是说即使遗诏上会这样写,也只会说“皇十四子”,而不会是“十四子”,所以你说怎么改成“传位于四子”呢?再怎么改也只会是“传皇于四子”啊!
同时“于”可是我们现在的简体字,清朝用的还是繁体字,也就是“于”非“于”,而是“於”,所以“十”再怎么改也改不了“於”吧!
再者即使汉字的“十”能改成“于”,那满文、蒙文怎么改?要知道“康熙遗诏”可是用满文、汉文、蒙文三种文字写出来的,所以无论如何也是改不了的。
再者现如今真正的汉文版的康熙遗诏早就被辽宁省档案馆给公布出来了,其诏书的原文中说要传位于雍正,它是这样写道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看到没,它写的是“雍亲王皇四子胤禛”,所以你说这怎么改?根本就无从下手,再怎么改也变不了让皇十四子登基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需要认清楚一点,那就是“康熙遗诏”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它证明不了雍正登基的不合法性,也证明不了雍正登基的合法性。
因为“康熙遗诏”不是康熙死前留下的,而是雍正登基后让自己的亲信拟定的,然后颁布天下的。也就是说实际上“康熙遗诏”的内容就是雍正想让世人看到的内容,他想怎么写就能怎么写,因此这份遗诏做不了任何的证明。
其实现如今的史学界置疑雍正登基的合法性,不是因为什么“康熙遗诏”,而是他继位的过程。康熙到底是怎么传位给雍正的,从现如今的史书来看,可谓是漏洞百出,雍正本人根本就无法自圆其说。首先雍正最早提及当时康熙传位于他的情形是在雍正元年,在这一年的八月,雍正上谕:“圣祖……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就是当时康熙口谕让他做皇帝,但是对于周围有什么人,雍正却什么都没说。
之后到了雍正五年,雍正又再次提及康熙传位时的情形,这次较之雍正元年时详细了许多。十月雍正上谕:“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人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这时雍正开始提及到了康熙口谕传位时,身边有着诸皇子和唯一的大臣隆科多,而此时对于诸皇子到底都有谁,雍正并未细说。
到了雍正七年,雍正在述说康熙传位时的情形开始变得极为的详细,雍正在《大义觉迷录》这样说道:“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皇考圣躬不豫,静摄于畅春园。……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䄉、允裪、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呼号,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这时雍正将康熙传位于他时的情形描述的十分详细,诸皇子中都有谁到场,康熙是怎么说,诸皇子对于他登基后的表现等等都说的是十分的详细。
到这里很多人就都会有这么一些疑问:
- 雍正登基之初就有很多置疑他登基的不合法性,为何他不在一登基就在上谕中说出他于雍正七年时所说的话呢?为何偏偏要在允祀、允禟、允䄉等反对他的皇子都或被囚禁,或去世的情况下才说出来呢?
- 雍正此前一直都在强调自己在康熙去世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要当皇帝的事情,他曾说:“朕向者不特无意于大位,心实苦之。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之后,方宣旨于朕”(《上谕内阁》)。但是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曾这样说过“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就是说康熙在弥留之际曾召见雍正,且于康熙长谈了近八个小时,试问在这八个小时,康熙怎么可能不跟他说要传位于雍正的事情呢?这完全不合乎常理。
- 雍正在雍正五年和雍正七年都说“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就是说隆科多是陪在康熙皇帝病榻前的唯一大臣,可是在雍正五年,雍正亦说过:“圣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御之人”(《东华录》),前后转变未免太快。
-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说“果亲王允礼.....在寝宫外祗候”,但是隆科多却曾这样说过:“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在内(指皇宫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街,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上谕八旗》),就是康熙驾崩的时候,允礼在皇宫内值班,在听到皇宫中传出吵闹声,他跑了出来,然后与隆科多在西直门大街碰面,之后在听说雍正继位后,就突然疯疯癫癫的逃回家去了。从这句话可以得知当时的果亲王允礼并未在康熙的寝宫侍奉。如此我们亦可猜测所谓的8人受康熙面谕传位于雍正一事,很有可能是雍正自己编造的。
-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曾说:“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䄉、允裪、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就是说在雍正未来前,康熙就将要传位于雍正的事情告知了胤祥、隆科多等八人。按理说既然他们都提前得知了雍正要登基的消息,雍正到来时如允祥这些与他亲近的皇子也应该要告知他啊!可是据雍正自己所说,他是直到康熙去世后才知道,这显然也是不合乎常理的。
综上所述,雍正的即位其实是很有问题的,这其中虽然不能证明雍正的帝位就是从皇十四子的手中抢来的,但是却可以说明雍正的即位的确是存在着某些阴暗面,很有可能的确就是靠某些不光彩的手段从某位皇子中夺来的。
至于是哪位皇子,还真的有可能就是皇十四子。其实从康熙在世最后几年的几件事情来看,皇十四子胤禵确是当时最有可能坐上帝位的。首先在康熙六十年十一月,胤禵回京述职时,辅国公阿布兰特地等宗室曾出班迎接,而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说明当时康熙已有意让他继位,再是曾有过数次大臣们上奏折时,他们将“大将军王”抬写,与皇帝并列,而此时康熙并没有严加训斥他们,而是选择默认,这也足以说明康熙想要传位于他的意思。
当然以上都仅仅只是猜测,目前尚无明确的实证,可以明确的证明雍正的帝位真的是篡夺而来的。但是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对于清朝来说,雍正的确是位好皇帝,他力挽狂然,拯救大清于危难之际,让清朝腐败的朝政一扫而空,得以继续延续百年的时间,因此对于大清来说雍正的出现,就是老天给予清朝的又一次复兴的机会。因雍正的存在,清朝“故当时国帑丰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