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是否有机会胜利?
在二战期间,德国曾经在欧洲大陆上实现了惊人的军事进展,包括占领了巨大的土地面积和突破了苏联的前线。但是,德国在实现战争胜利方面的机会其实并不是很大,原因如下:1、德国经济和资源的局限性:二战时期,德国的工业生产力虽然很强,但是由于德国的经济和资源局限性,无法持续支撑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在二战期间,德国曾经在欧洲大陆上实现了惊人的军事进展,包括占领了巨大的土地面积和突破了苏联的前线。但是,德国在实现战争胜利方面的机会其实并不是很大,原因如下:
1、德国经济和资源的局限性:二战时期,德国的工业生产力虽然很强,但是由于德国的经济和资源局限性,无法持续支撑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德国的海外资源欠缺,而作为外部来源的占领区能提供的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德国生产和运输的需求。
2、战略失误:在二战中期,德国采取了错误的战略决策,例如入侵苏联和瓜分欧洲的决定,在全面战争的环境下,这些决策最终使得德国不得不同时应对多个前线的战争。这也导致了德国在各个主要战役中的兵力、资源和供应都非常短缺。
3、漂亮国的加入:随着漂亮国在1941年加入战争,德国发现自己已经面临了一个实力更强的敌人。漂亮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力量,他们的工业生产能力和资源储备是德国远远无法比拟的。
4、英美的战略轰炸:英美盟军采取了战略轰炸德国内陆的策略,这种策略致使德国经济、工业和交通受到极大的破坏,从而削弱了德国的战争能力。
5、各国的技术优势:漂亮国和英国等国家在工程和科学方面拥有德国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例如漂亮国的核技术,在战争中为盟军赢得了胜利,德国无法抵挡。
6、内部问题:德国的军队和政治体制,也存在着一些内部问题,如希特勒的专制控制、军队内部的摩擦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德国的战争能力。
7、德国军队的失误:德国军队常常犯错,例如在斯大林格勒之战中误判形势导致战略失误,随后在北非战争中也犯下多次军事策略错误。
8、法西斯意识形态的弊端:德国在二战期间追求的是法西斯意识形态下的纳粹主义,这种思想理念其实是不可持续的,无法承受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总之,德国在二战中的失败并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德国在战争中取得了一些重要胜利,但是最终德国在经济、战略和军事条件上均未完全占据优势,同时也面临内部和外部多个方面的挑战,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德国胜利的机会十分渺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德国只有一个机会获胜,而且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在全面入侵苏联的同时,日本务必要同时从东线夹击,猛攻苏军,以牵制苏联在远东的主力。
由于日本可以拿出至少一二百万军队参战,苏军被迫只能拿出一二百万大军在东线。
而在莫斯科会战初期,双方战斗力是德军占据优势。
当时德军兵力为3个集团军 (第2集团军、第4集团军及第9集团军)及支援它们的3个装甲集群 (第2装甲集群、第3装甲集群及第4装甲集群)和德国空军的第2航空队。共有超过1,000,000人、1,700辆坦克及14,000门火炮。
而苏军为3个方面军,共有1,250,000人、1,000辆坦克及7,600门火炮。
苏军除了兵力稍多以外,坦克和火炮数量都较少,空军数量更少。
更重要的是,这些部队多是之前被德军击溃的苏军,他们老兵所剩无几,仓促补充新兵以后就参加了会战。
这种部队战斗力是比较低下的,难以和德军主力对抗。
而德军开始攻击相当顺利,造成苏军几十万人的重大伤亡,一度已经逼近莫斯科。
而战争的转机,除了冬季延缓了德军,还有东线部队远远不断的增援。
到了战争后期,苏军猛增到2,691,700人,其中从远东和日军对峙地区调来的部队就有30多万。
由此,苏军兵力不但没有减少,甚至变为3:1的优势,这才彻底扭转了战局。
但如果日本在正在东线进攻,不但这30万人肯定无法调动,后来增援的100多万部队,大部分只能停留在西伯利亚便于应付东线的威胁。
那么,莫斯科就很有可能会失守。
莫斯科被德军占领后,苏军欧洲部分可能出现彻底的崩盘。
首先,西北圣彼得堡地区的苏军重兵集团会失去侧后的支援,被德军彻底切断包围而毁灭。
同时,德军占领莫斯科以后,可以从容的继续向东攻击西伯利亚地区,或者向南占领高加索地区。
西伯利亚是苏军的工业基地,一旦摧毁就完了。
而高加索地区有着苏联大油田,一旦失守也就完了。
如果随后德军占领西伯利亚或者高加索,苏联就有可能屈服,暂时停战,等待漂亮国加入战场再反击。
不过,日本是绝对不会大规模攻击苏联的,因为没有意义。苏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当时没有石油油田,对于日本来说等于是废物。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