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法家的核心价值观又是什么?谁的影响最大?
无可无不可,儒家的核心价值。无为无不为,道家的核心价值
无为无不为,道家的核心价值。
无变无不变,法家的核心价值。
明面实操上,法家影响最大。
明面务虚上,儒家影响最大。
底层虚实上,道家影响最大。
三家的核心,一言以蔽之:中。
儒家中庸,道家中道,法家中律。
儒家中庸,把大仁和不仁中和起来,打成一片,无可无不可。
道家中道,把大为和无为中和起来,融为一体,无为无不为。
法家中律,把变法和守法中和起来,贯通为一,无变无不变。
遇上大事小事,可以做还是不可以做?可以左,还是可以右?可以快还是可以慢?人生、国事,裁决不易,左右为难。孔子就说——有人可以,有人不可以。我呢,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一个字:中。
翻开《论语》,孔子说——
18.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shào)连。子曰:“不降(jiàng)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欤!”谓“柳下惠、少连,降(jiàng)志辱身矣。言中(zhòng)伦,行中(zhòng)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zhòng)清,废中(zhòng)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试译:遗民隐士,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志向,不辱没自身,是伯夷、叔齐的优点。”说 “柳下惠、少连降低了志向,辱没了自己。不过说话合乎人伦,做事合乎情理,也就是这个样子”。说 “虞仲、夷逸隐居起来,放胆说话,一身清白,不做官也是一种权变”。“我和他们都不同,我没有什么可以,没有什么不可以。”
孔子还有名言——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试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事、物,没有一定可以的,没有一定不可以的,最终都要拿义为准绳才能定夺。”
试注:▲适,有前往、适合、适当、归向、满意、顺心等意思。▲莫,这里恰好跟适相对。▲义是仁义、正义、合宜。▲义之与比,等于“义与之比”。▲比,是衡量,比较。
体会:藕益大师说,“义之与比”,正是“时措之宜”的意思。时措之宜是《礼记·中庸》里的话,指做事情得天时,适逢其时。藕益大师说,要做到适合时宜,得从格物、慎独做起,也就是《礼记·大学》《礼记·中庸》的修道功夫。有道才知道“义”在哪里。不然的话,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仁义、正义,主观地用自己认为的仁义正义去衡量,恰好就是有适、有莫,有个人的好恶在里头。我去比义,难免主观性,还是有适、有莫,最后反而为义所用,不得自在。义来比我,才是无适无莫的境界。
所以孟子盛赞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圣人里面最与时俱进的,就是孔子。善于坚守,善于变化。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
孟子的原话是这样——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
试译——
孟子说:魏国的杨朱执著于为我,即便拔一根毫毛有利于天下,他也不干。宋国的墨子执著于兼爱,即便自己磨秃了头顶、走崴了脚跟,只要有利于天下,他也干。鲁国的子莫则执著于中道。执著于中道,其毛病和杨朱、墨子是近似的。因为执著走中道,不能权衡变通,就跟走一个极端差不多,也是执著一端,不过是执著中端罢了。我们反对执著一端,就是因为这是贼道——强盗之道,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走一个;也等于抢回了自家兄弟一人,却杀害了人家骨肉一百。
道家的中道,法家的中律,这里就不细说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术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所谓“百家”只是概数。百家之名始于《庄子》中的“百家往而不返”之语,下面我们就谈谈百家中的儒家,道家,法家他们各自的价值观。
什么是价值观,我查了一下,:价值观是基于人类的一定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和判断或选择,也就是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的价值和作用。
一,儒家
儒家的价值观是积极进取,学而优则仕,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但是他正式安下心来授徒,哪是60岁后的事了。在这之前孔子一直想把自己的思想理论用之于实践,因此,他一直有强烈的做官愿望,始终想从政。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终于有了机会先后在三个国家做过官,鲁,卫,陈三国,做过做大的官是鲁国的大司寇。全部加起来,孔子做官的时间共14年,看来,他做官的时间少,碰钉子的时间长。即使做了官,他做官的三个目的:实施政治蓝图;实践学术主张;实现人生价值,一个也没达到。更多的时候,是失望地离开(易中天先生语)。最后没办法,只好去教书。孔子做官没有成功,但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信条,一直影响着从皇帝到读书人到下层百姓。从“克己复礼为仁”,到君臣,父子,仁义忠孝,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孟子的浩然正气,到立德,立功,立言,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学而优则仕。不管是汉代选拔官员的察举制,还是隋唐以后的科举制,都把儒家的四书五经作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士人举子毕其一生想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留名青史。
二,道家
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完善自我,带动和谐社会。老子的中心思想是道,主张“道法自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道之自然无为,自由发展人的自然本性,使之返璞归真,要求“致虚报,守静笃”,排除杂念私见,保持虚静清净的心态。在道德思想教育上认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应以自然无为为道德规范,故而理想品德是上德若谷,含德之后,比于赤子,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的思想是对强梁世界的一种反应,是对人类社会在混乱时的自解自慰的心理状态,以柔能克刚的辩证思想,他主张不作为就是有作为,自然演进就是规律表面看老子不关心国家大事,像一种隐士的处事观念,实际上老子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国家大事。只不过与儒家的入世观点不同。老子认为在天下礼崩乐坏的现实下,爱护天下,首先爱护自己,要想拯救天下,先要拯救自己。这个社会也就会被拯救,“天下治矣”。通过个人的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以出世为名,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治理国家,才能使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状态。
三,法家
法家的核心价值观,以生命为代价,以权,势,术为武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法家与儒家,道家思想有什么区别呢,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现在不如过去,所以必须以古为法,至少也要保持现状,因此他给国家治理献的药方是“仁爱”。道家思想是逃避的,不追求荣华富贵,也不跟人竞争,奉行清静无为,无为无不为,道家献给治理国家的药方是“无为”。法家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只有君主严厉地实行法治(不是我们现代社会的法制),才能发挥国家的功能,完成秩序与和平,使国家强大。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当上霸主,因此,法家献给国家严格说来是献给君主的药方是“杀人的刀”,刀出鞘,要见血,不杀别人,就杀自己(易中天先生语)而这把刀的名称就叫“势,术,法。韩非就是势,术,法的集大成者。所谓法家就是以势,术,法来治国的学派。”势“就是”权势“,由地位和权力形成的力量;”术“,”权术“,就是统治人民和控制下属的政治手段;”法“,就是规章制度,其实就是国家机器。法家的刀有两个特点,一是这把刀只为君王服务,二是这把刀对百姓严酷。法家人物有管仲,李悝,申不害,李斯。而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法家坚定自己的治国理念,积极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客观的说,在当时诸子百家的各种治国学说中,只有法家在治理国家中通过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最有力的例子就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扫平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是由于法家治理国家的严酷性,使得法家献给国君的这把刀,在使国家称霸的同时,也杀了自己。商鞅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韩非死于自己的法家学说。虽然他们死了,但却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为以后的历朝历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在治理国家时,基本上实行的是外儒内法的治国方略。儒家,道家,法家的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最大。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