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水北调不采用地下管道,而是蒸发量巨大的露天河道呢?
南水北调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而实施的大规模工程,其核心是将长江、黄河两大水系连接起来,输送长江流域的水到黄河流域,以补充北方的水资源。在南水北调的建设过程中,为了满足输水的需求,采用了露天河道的方式,而没有选择地下管道
南水北调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而实施的大规模工程,其核心是将长江、黄河两大水系连接起来,输送长江流域的水到黄河流域,以补充北方的水资源。在南水北调的建设过程中,为了满足输水的需求,采用了露天河道的方式,而没有选择地下管道。
首先,露天河道建设周期较短,工程难度相对较小。相比于地下管道,露天河道建设需要的土建工程量更少,同时,建设过程中不需要对地下管道进行施工,避免了地下管道施工所可能导致的地质灾害等问题。
其次,露天河道的维护成本更低。地下管道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而露天河道的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只需要清理河道中的淤泥和杂草等。
最后,露天河道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地下管道建设需要的材料和设备成本都较高,而露天河道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减少工程总成本。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采用露天河道的方式,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而做出的决策,虽然露天河道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总体上来看,其优势仍然明显,是一种更加有效和可行的水资源调配方式。
理论上讲,如果南水北调采用地下管道,确实会减少蒸发,但为了减少蒸发这一个优点而带来更多缺点得不偿失,我们甚至都不用查上个世纪50年代南水北调修建时的规划资料,仅从地理地质学上就能分析出地下管道的至少4个缺点。
首先最简单的抗震,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流域一直到京津、山东半岛,跨度之大世界绝无仅有,这么长距离的工程,中途势必要经过多条断裂带、地震带,如果采用地下管道方式,一旦发生地震将造成不可逆的坍塌,以东线为例,中途就经过著名的郯庐地震带。再一个,南水北调中线、东线都位于人口密集的平原区,该区域地面生产劳作非常密集,那问题来了:挖深了涉及地面水塔加压,工程量、成本将倍数增长,而挖潜了地面密集活动情况下很容易塌方。
其次是成本原因,南水北调所有线路并非全都新修建,而是大量利用了既有河道,最典型的是东线京杭大运河利用,不但节省了巨大成本,也重新使京杭大运河发挥价值,且将沿线湖泊串联起来,可综合调度、优化沿线湖泊的水资源,促进沿湖生态。而如果采用地下管道,那既有河道只会荒废,且想调度水资源到沿线周边湖泊时,需要高功率泵站不停工作。再一个,露天河道串联起沿线湖泊,在北方雨季湖泊涨水时,可以减少长江泵站枢纽的工作量,从而节约成本。
引汉济渭
再一个是故障维护,不可否认我国已经修建的水利工程,很多都是采用地下管道的方式(输水隧洞),比如引汉济渭工程、滇中引水工程等,都采用了大量地下隧洞,但这些隧洞皆是依托自然山体,更准确地讲叫做“山体隧洞”,大型盾构机开凿后空间很大,后期维护完全可供人力设备进入。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皆位于我国平原区,平原区开凿隧洞没有山体地形依托,只能是走地下暗道,暗道后期一旦出现问题,不但排查工程量大,维护更复杂,不可能每次维护都挖开地面,那将严重影响地面生产作业。
最后纠正一点,很多人认为南水北调采用地下管道还涉及北方冬季结冰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成立,北方冬季结冰是指地面河流、湖泊,而地下温度高反而不会结冰,否则北方城市冬季地下水、自来水供应将全部瘫痪。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