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后,如何对待兄弟姐妹的?
别看朱元璋手段狠辣的诛杀了不少开国功臣,但是他对家人绝对是极具温情。朱元璋是家中的老幺儿,他原名叫朱重八,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他的家族祖祖辈辈都是安徽凤阳的农民佃户家庭,他上面有三哥哥和两个姐姐
别看朱元璋手段狠辣的诛杀了不少开国功臣,但是他对家人绝对是极具温情。朱元璋是家中的老幺儿,他原名叫朱重八,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他的家族祖祖辈辈都是安徽凤阳的农民佃户家庭,他上面有三哥哥和两个姐姐。
朱元璋在称帝建国之后,对待哥哥姐姐们那绝对是让人挑不出毛病来,也展现了朱元璋这个冷酷的皇帝极具温情的一面。
朱元璋对待二姐夫犹如父亲一般
朱元璋自幼家贫,家中时常揭不开锅,所以他的两个姐姐很早就嫁人了,大姐嫁给了外乡的农民王七一,二姐则嫁给了邻村的农民李贞。
由于朱元璋的大姐嫁到了外乡,而且王七一家庭条件也不好,生活贫困,因此大姐夫妇很少与老朱家往来。而朱元璋的二姐嫁给了邻村的李贞,相对来说李贞的家庭还比老朱家宽裕一些,二姐时常拿着夫家的东西补贴一下老朱家,李贞对岳父母也比较孝顺,尤其是十分疼爱家中最小的朱元璋,朱元璋当时吃不饱饭,李贞经常把自己的口粮节省下来,留给朱元璋吃,所以朱元璋从小就与二姐一家极为亲近,与二姐夫李贞感情也很深厚。
后来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之后,在某次战斗中被元军追捕,朱元璋无奈之下跑到了大姐夫王七一的家中求救,恳求大姐和大姐夫收留他,但是王七一夫妇胆小怕事,硬是不给朱元璋开门,把他拒之门外。
在朱元璋称帝建国之后,他依然十分记恨大姐和大姐夫王七一对他的冷酷无情,他曾经派人多次寻找二姐和三位哥哥的下落,但唯独不肯派人去寻找大姐夫王七一夫妇的下落,后来还是二姐夫李贞告诉他王七一夫妇在瘟疫肆虐时感染瘟疫去世了。
后来也是李贞劝朱元璋应该去找寻王七一夫妇的遗骸收葬,在二姐夫李贞的劝说下,朱元璋才派人把王七一夫妇的遗骸迁葬到了父母身边,葬进他在凤阳老家为哥哥姐姐们修建的明朝祖陵明皇陵中。
迁葬王七一夫妇之后,朱元璋又在二姐夫李贞的劝说下,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追封大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由于太原长公主和王七一英年早逝没有生育子女,所以也没有后人让朱元璋封赏了。
朱元璋的二姐据史料记载名叫朱佛女,她和丈夫李贞对朱元璋最好,甚至比朱元璋的父母都更加疼爱他,因此朱元璋对待二姐一家也是非常好。
朱佛女在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时,也是因当时江南地区爆发旱灾、蝗灾和瘟疫时,感染瘟疫去世,在村子爆发瘟疫、旱灾、蝗灾这些灾荒后,李贞为人慷慨豪迈,他拿出家中的余财和余粮帮助村民共度灾荒,虽然后来躲过了灾荒,却又遭到了乱兵入村抢劫,李贞无奈之下只得带着儿子李文忠外出逃荒。
至正十二年(1352年)腊月时,李贞在逃荒途中听闻已经参加郭子兴起义军的朱元璋率军攻克了滁州,于是李贞就带着儿子李文忠来到滁州投靠小舅子朱元璋。
当时朱元璋虽然与马氏结婚,但一直没有孩子,朱元璋特意把外甥李文忠收养为义子,李文忠最初名为李保儿,朱元璋给他改名为朱文忠,并让亲自马氏照顾他,二姐夫李贞也被朱元璋好吃好喝供养起来。
此后朱元璋聘请名师教导李文忠,很快李文忠就逐渐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将,成了朱元璋打天下的得力帮手,李文忠为朱元璋攻灭劲敌陈友谅和张士诚立下了赫赫战功,由于后来朱元璋生育了嫡长子朱标,于是朱元璋让他恢复李姓,就变成了李文忠。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李文忠更是出将入相,在外能掌兵,在内能治国,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和喜爱。
朱元璋称帝后对二姐夫李贞也非常好,他封李贞为曹国公,并且特意在皇宫中留出了一座宫殿让李贞居住,每天早晚朱元璋都要亲自到李贞的住处请安问好,并且朱元璋不许李贞对他称臣,也不许李贞称他为皇上,只让李贞喊他重八,并且朱元璋还特意让李贞可以穿着与他一样的五爪龙袍,可以说朱元璋对待二姐夫李贞犹如父亲一般,李贞享受的就是太上皇一般的待遇。
洪武十一年(1378年)李贞病重将死,朱元璋亲自到床前侍奉,李贞临死前不舍得拉着朱元璋的手不放,朱元璋悲痛万分,最终李贞去世,享年76岁。李贞死后,朱元璋追谥他为陇西王,并追赠李贞祖辈三代人为王爵,李文忠承袭了曹国公爵位。
后来李文忠去世,他的儿子李景隆承袭了曹国公爵位,朱元璋对李景隆也是极为器重和喜爱,并把李景隆当成了主力军事大将留给了给皇太孙朱允炆。结果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李景隆把朱棣打得一败涂地,把朱允炆的家底全都败光了,最后自己还投降了朱棣。
朱棣登基之后,李景隆被朱棣找茬褫夺了曹国公爵位,李贞家族一脉的曹国公爵位就此被废除,一直到明世宗朱厚熜的嘉靖时期,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被嘉靖帝册封为临淮侯,李贞家族才又获得了侯爵,此后临淮侯爵位一直传承到明朝灭亡。
所以朱元璋的两个姐姐这一脉由于大姐太原长公主和王七一夫妇去世得早且没有后人,因此没有获得朱元璋封赏,二姐朱佛女和二姐夫李贞由于对朱元璋极好,因此李贞家族受到了朱元璋很隆重的封赏,李贞本人也被朱元璋当父亲一般孝敬,李贞家族也算是一直与明朝共始终了。
朱元璋对大哥一家最好
朱元璋的三哥哥分别名为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与他的两个姐姐一样,在朱元璋称帝建国时,这三个哥哥也早已去世,因此朱元璋把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外加父母都一起安葬在了明皇陵之内。
在称帝建国之后朱元璋追封父亲朱五四为仁祖淳皇帝,追封母亲陈氏为淳皇后,并且他嫌父亲朱五四的名字太土,还特意给父亲改名为朱世珍。
一同被改名并追封的还有朱元璋的三个哥哥,他将大哥朱重四改名为朱兴隆追封为南昌王;将二哥朱重六改名为朱兴盛追封为盱眙王;将三哥朱重七改名为朱兴祖追封为临淮王。
朱重四是老朱家的长子,很早就结婚了,妻子是王氏,朱重四婚后生育了二子一女,朱重四的长子本没有名字就夭折了,朱元璋称帝后特意给这个大侄子起名为朱圣保,并追封为山阳王。
至正四年(1344年)时,淮北地区爆发饥荒,朱元璋的父母外加朱重四三人都因饥荒而饿死,朱元璋靠着好心邻居刘继祖施舍的半分地才安葬了父母和大哥,朱元璋的大嫂王氏眼看着小叔子家里揭不开锅了,为了不拖累朱元璋,她就带着儿子和女儿跑回了娘家。
后来王氏的娘家也遭了灾,王氏只得带着一儿一女出来,在乞讨的时候,王氏听闻小叔子朱元璋成了义军大将发达了,于是就带着一儿一女来投奔朱元璋。
朱元璋非常感动嫂嫂王氏一直为大哥守寡,因此他收养了侄子和侄女,不久后王氏因病去世,在临终前王氏哭着恳求朱元璋一定要照顾好这一对儿女,朱元璋含泪答应了嫂嫂。
王氏去世后,朱元璋对待侄子和侄女视如己出,并把他们交给妻子马氏抚育,在侄子朱文正成年之后,朱元璋更是把他视为自己的继承人一般培养,朱文正在朱元璋的悉心栽培下也终于成长为了一名文武双全的大将。
此后朱文正和李文忠一样,一起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很多战功,后来朱文正更是创造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洪都保卫战,朱文正死守住了洪都(现今江西南昌)击退了朱元璋的劲敌陈友谅的大军,最终迫使陈友谅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陈友谅则在鄱阳湖水战中战败身亡。
洪都保卫战之后朱文正迅速膨胀起来,由于朱元璋当时没有立刻封赏他,朱文正就逐渐心态失衡,认为朱元璋有了长子朱标就不喜欢自己这个侄子了,因此朱文正心中逐渐对朱元璋不满,后来甚至有了想投靠朱元璋的劲敌张士诚的想法。
幸亏朱元璋及早发现朱文正有异心,朱元璋很生气的亲自抓捕了朱文正,并亲自审讯,当场朱文正就把对朱元璋的不满全部发泄出来,对朱元璋的态度十分不好,朱元璋面对侄子如此是既失望又生气,盛怒之下的朱元璋想处死朱文正,这时候马氏出言劝慰并制止了朱元璋杀侄的想法。
被妻子马氏这么一劝,朱元璋的心也就软了,他想起大嫂王氏临终的托付,又想起大哥朱重四早逝,他最终没舍得处死朱文正,只是将朱文正罢免了一切职务软禁起来,被软禁之后不久,朱文正就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在软禁之所抑郁去世,终年30岁。
朱文正的死让朱元璋的心更加软了下来,朱元璋颇为后悔对待朱文正太狠了,于是他把朱文正的儿子朱铁柱接到身边当亲孙子一般抚育,并给朱铁柱改名为朱守谦,聘请名师教导。
朱元璋称帝建国之后,他追封了大哥朱重四为南昌王,并以朱文正为南昌王二代,同时册封年仅10岁的朱守谦为靖江王,并让朱守谦在封地广西桂林建立家庙祭祀朱重四和朱文正。
不过朱守谦到封地就藩之后很让朱元璋失望,他年幼就被朱元璋封王,年少位尊十分骄狂轻浮,他在封地内肆意欺虐百姓,后来还在广西一带引发了百姓起义反抗,这让朱元璋十分生气,因此朱元璋褫夺了朱守谦的靖江王封爵,让他去凤阳老家当农民种地。
后来朱元璋觉得朱守谦当农民种地也该知道民间疾苦了,于是恢复了他的靖江王爵位并把他的封地改为云南大理,结果这个朱守谦恶习难改,在大理又欺虐白族人,激起了大理白族土司起义,这回朱元璋彻底对他失望了,朱元璋再次褫夺了朱守谦的封爵,并把他削除宗籍废为庶人,终身圈禁于凤阳老家。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守谦在圈禁之所抑郁去世,年仅32岁。朱守谦死后,朱元璋的心又软了,他不希望大哥朱重四的后人失去皇室身份,于是下旨恢复朱守谦的后人宗籍身份,让朱守谦的儿子朱赞仪继承了靖江王爵位。
朱元璋吸取了朱守谦的教训,他这回把朱赞仪接到皇宫中亲自抚育教导,一直到朱赞仪成年后,性格谦恭温和,待人宽厚善良,朱元璋这才允许朱赞仪去封地桂林就藩。就这样得到朱元璋悉心教导的朱赞仪性格很好,与朱文正、朱守谦完全不同,此后靖江王一脉一直传承到明朝灭亡,靖江王世系一共传承了280年,也是中国历史上传承时间最长的藩王爵位。
这是朱重四儿子朱文正这一脉的结局,他的女儿后来被朱元璋册封为福成公主,按照礼法皇帝的侄女本来只应该享受郡主待遇,但是在福成公主大婚时,朱元璋亲自为她送婚,并按照皇帝的女儿公主待遇给她举行大婚,把她嫁给了福州卫指挥使王克恭,此后她也一直和朱元璋的女儿们享受同等的公主待遇年老善终。
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当初帮着朱元璋一起安葬了父母和大哥,在安葬好他们之后,由于老朱家实在揭不开锅了,因此朱重六决定带着妻子唐氏和儿子朱旺去外地逃荒,而朱元璋则被同村的汪大娘收养,兄弟二人就此分开。
后来朱元璋找到了大嫂王氏和二姐夫李贞之后,就一直在寻找二哥朱重六,可惜一直没有找到他们的下落,直到朱元璋称帝前夕,他才终于派人找到了二嫂唐氏,从唐氏口中才得知原来朱重六和朱旺在逃荒的路上就先后因饥荒和瘟疫去世了。
朱元璋对二哥去世也是十分悲痛,他派人找到朱重六和朱旺的遗骸,把尸体迁葬到了明皇陵内,除了追封朱重六为盱眙王之外,朱元璋还追封侄子朱旺为昭信王,同时朱元璋册封二嫂唐氏为盱眙王妃供养起来。
朱元璋的三哥朱重七早年由于家贫,就入赘到了同村刘家当了上门女婿,不幸的是朱重七和妻子刘氏在朱元璋父母和大哥去世后先后因瘟疫去世,朱重七没有留下后人,这些都是朱元璋所知道的事情,因此朱元璋后来只是下旨给朱重七改名并追封王爵,朱重七一脉也就没有后人可封赏了。
所以朱元璋的三个哥哥中只有老大朱重四留下了后人,朱元璋对朱重四的后人也是最好的,靖江王一脉传承延绵不断,几乎与明朝共始终了。
朱元璋称帝时还有一位堂兄的后人在世
朱元璋的家族中除了他的亲哥哥和亲姐姐之外,他还有四位堂兄,也就是他的大伯父朱五一的四个儿子,分别是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以及朱重五。
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对大伯父朱五一全家也都进行了追封,他追封伯父朱五一为寿春王、伯母刘氏为寿春王夫人;追封堂兄朱重一为霍丘王、堂嫂翟氏为霍丘王夫人、堂侄朱铁哥为宝应王;追封堂兄朱重二为下蔡王;追封堂兄朱重三为安丰王、堂嫂赵氏为安丰王夫人、堂侄朱转为六安王、堂侄朱记为来安王、堂侄朱臊为都梁王、堂侄朱润为英山王;追封堂兄朱重五为蒙城王。
朱元璋这些堂兄也基本都是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后人,只有朱重五的妻子田氏后来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前夕带着女儿前来投奔,田氏为人十分老实厚道且本分,一直为朱重五守寡,所以朱元璋也十分敬重堂嫂田氏,对待朱重五的女儿也如同亲生女儿一般。
后来朱元璋册封堂侄女为庆阳公主,并且在庆阳公主出嫁时也是亲自送婚,把她嫁给了千户黄琛,并且朱元璋也让庆阳公主享受与自己的女儿同级别的公主待遇,当时很多朝臣都认为朱元璋对侄女的待遇太高了,建议他削减她们的待遇,朱元璋告诉众朝臣,自己家族人丁凋零,两个侄女自幼丧父,自己作为叔叔不疼爱她们,如何对得起两位兄长的在天之灵,因此朱元璋执意让两个侄女都享受与自己女儿同等的公主待遇。
写在最后
所以别看朱元璋杀戮功臣给后人留下了冷血残酷的印象,但是他对自己家的亲人还是非常温情,只可惜朱元璋的这些哥哥姐姐们没有一个能活着看到他称帝建国,如果他的哥哥姐姐们能活到明朝建立,那朱元璋给他们的赏赐要更加丰厚。
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一直觉得老朱家人丁凋零,于是他就拼命生孩子造人,想让老朱家人气兴旺一些,他这一生也努力地生育出了二十六个儿子和十六个女儿,不过他万万没想到二百多年后,他的子孙居然人数多达二十多万,也是这二十多万的明朝皇室成员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成了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信奉多子多福的朱元璋绝不会想到子孙后代太多了还能加速亡国。
朱元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
三哥叫朱重七,很早就夭折了,没有子女。
二哥叫朱重六,生前育有一子,叫朱旺,但也很早就夭折了。所以二哥也无嗣。
朱重六的具体卒年不详,只知道是卒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以后。
对于两位早亡的哥哥,朱元璋称帝后,都进行了追封。
三哥朱重七追封临淮王,改名为朱兴祖。
二哥朱重六追封盱眙王,改名为朱兴盛。
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五(也有说法,大哥叫朱重四),饿死于1344年。同在这一年去世的还有朱元璋的父母。
据史书记载,父母兄皆亡后,朱元璋与二哥朱重六不仅没钱买棺材,甚至连给父母大哥下葬的墓地都没有。幸亏当时一个叫刘继祖的地主发善心,将自家的地划出一块,送给朱家做墓地,哥俩这才得以将亲人用破衣简单包裹,草草下葬。
朱元璋称帝时,刘继祖已去世。但这个恩情他一直记得。为报答当年的赠地之恩,朱元璋追赐刘继祖为义惠侯,爵位荫及子孙。刘家子孙与明朝相始相终。
从这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有恩于之人,是知恩图报的。
朱重五死前,育有一子一女,由其妻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大嫂王氏抚养。后来,王氏和两个孩子于乱世之中,都顽强活了下来。并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前后,找到了已成为红巾军头领的朱元璋。
当时的朱元璋还没儿子,除了马皇后,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看到大嫂、侄子、侄女们还活着,自然是很高兴。所以便委托马皇后倾力抚养侄子和侄女,视两人为亲生子女。
这其中的位大侄子就是朱文正。大侄女就是后来的福成公主。
明朝建立后,福成公主以皇女身份下嫁给福建行省参政王克恭,晚年情况不详。
朱文正原本很受重用,任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但洪都之战后,因为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欲投靠张士诚,被朱元璋得知,便被软禁了起来。
软禁朱文正后,朱元璋起初想将其处死。但被马皇后阻拦。马皇后说,咱大哥就这么一个儿子,你也就这么一个侄子,你能忍心杀他?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劝阻,便没杀朱文正。
不过朱文正性情刚强,被软禁不久后,心里憋屈,还是抑郁而终了。
实事求是的说,朱元璋对自己的亲人还是挺厚道的。朱文正自己作死,朱元璋并没有因此而牵连其家人。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哥,朱文正的父亲朱重五被追封为南昌王,改名为朱兴隆。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就藩于桂林。
靖江王虽然只是郡王(明朝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封亲王),但一直享受亲王待遇。这在明朝是独一份的另类存在。
不过朱守谦与其父朱文正一样,也是个作死小能手。受封靖江王后,他多次公然对朱元璋口吐怨言。
起初,朱元璋不与他计较,装作不知道。但朱守谦得寸进尺,作诗讥刺,引古牵今,把事情闹得很严重。朱元璋忍无可忍,便将其禁锢于凤阳。
长兄朱重五一门两代如此,朱元璋对此也是无奈的很。哀叹道:大哥不孝顺父母,没想到儿孙也是如此。
“尝云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呜呼!盖由守谦祖、父愈积渊深,祸重巍山,有所感而致然乎?”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守谦于囚禁地去世,朱元璋觉得不能让大哥一脉绝嗣,便封朱守谦之子,自己的曾侄孙朱赞仪为靖江王,并安排他拜访晋王、燕王、周王等十三藩王,让他跟自己本家亲戚多多交往,拉进朱家子弟之间的亲情。
好在朱赞仪是个识大体的孩子,没有作死。
最终,靖江王一脉与明朝相始终。直到明朝亡后,靖江王世系还延续了十几年。
朱元璋的二姐叫朱佛女(原名不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二姐改名朱佛女)。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因病去世。
朱佛女比朱元璋大十岁,早年嫁人,夫家是泗州盱眙人,叫李贞。
在朱元璋还幼时,家里穷,没饭吃,只有李贞家里有富余,还能吃得饱饭,因此朱元璋便没少受到李贞和二姐的接济。
前面说了,朱元璋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所以朱元璋称帝后,他对二姐和二姐夫李贞,便格外得感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第一时间便追封二姐为曹国长公主,封李贞为侯爵。后来,朱元璋觉得让二姐夫当侯爵,委屈了,便又加封公爵。
李贞死后,朱元璋还特意追封了他为郡王。
李贞是老实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只是因为早年对朱元璋接济之恩,故而才受到如此恩宠。本着无功不受禄的理性认识,因而他平时便表现得极为谦逊。
朱元璋赐给他绫罗绸缎,他一般不穿,平时穿衣服,仅求适体,不求华丽。衣服穿破了一定要缝补好再穿,绝不浪费。吃饭也是只求适口即可,不求奢侈。此外,他还经常向晚辈传授当年有多苦,现在富贵了,绝不能忘本的理念。
由于李贞的以身作则,所以朱元璋就对他就更是格外关照,不仅让他不用上朝,还特准他穿五爪金龙袍,在拜见自己时,不用称名字,享受参拜不名待遇。
后来,李贞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朱元璋就把皇城内城的一套房子赐给了他,让皇太子朱标以及留京的皇子经常去拜访。
洪武十年(1378年),李贞病重,朱元璋听说后,立即赶到李贞家里慰问,并安排御医。但还是没救过来。
李贞去世后,朱元璋为其“辍朝三日”,追封其为“陇西王”,并赠“三世皆王爵”。
朱佛女和李贞育有一子,叫李文忠。是朱元璋唯一的外甥。
1351年,母亲去世后,李文忠便跟着父亲李贞四处流浪,差点饿死。直到找到舅舅,才在乱世中活了下来。
据说,朱元璋见到李贞和李文忠时,三人哭的稀里哗啦。朱元璋为了感谢二姐和二姐夫早年的照顾,便把李文忠交给马皇后,视为亲生儿子抚养。
对于李文忠和朱文正,马皇后非常疼爱。而且由于他们都比朱标年长很多(朱文正大朱标19岁,李文忠大朱标16岁),所以朱标对堂哥和表哥,也是极其尊重,以兄长视之。
明朝建立之初,李文忠未获封爵。
洪武二年(1369年),他随徐达、常遇春攻破元上都后,才获封曹国公。(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和谋叛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并有意扩大案情,以致牵连被系的多达万人。这时候的朝廷内外,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当时掌管都督府的李文忠对朱元璋的这一做法深感不安,就一连上了三道奏折,劝谏其不要滥杀无辜。
对此,朱元璋很恼火,就扬言要杀他,马皇后听说后,赶紧跑去找朱元璋哭诉,说你老朱一家几十口,早已经死没人了,只剩下文忠一个至亲。你现在居然扬言要杀他?你怎能如此狠心!
朱元璋听了马皇后所言,深感惭愧,动了恻隐之心,不觉泪下,便赦免了李文忠死罪。
但为了震慑群臣,朱元璋后来还是削去了李文忠官职(爵位仍保留),把他幽闭在家。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
次年,李文忠也病重。朱元璋亲临探视,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但没想到,李文忠还是稀里糊涂死了。
至于死亡原因,目前是迷。朱元璋怀疑是华中暗中下毒,便降了华中一级爵位,又把替李文忠看病的医生都杀了。
有不少人怀疑,说李文忠之死,这就是朱元璋授意的。真相如何,那就不知道了。
假设李文忠真是朱元璋害死的,那朱文正即便不作死,估计也不会善终。毕竟,他是长房长孙,而且还能争善战,对朱标有一定威胁。
朱元璋对有威胁之人,一向是用归用,赏归赏,但起杀心时,也是绝不手软。
李文忠死后,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其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而李文忠的爵位,朱元璋则传给了他儿子,明朝著名纨绔子弟李景隆。
朱元璋的大姐,生卒年不详,由于出嫁早,且与娘家无来往,不像朱元璋二姐经常对娘家人有所照顾。所以朱元璋对大姐的印象不好。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长期绝口不提大姐,以二姐朱佛女为长姐,仿佛大姐在世间就不存在似的。(据野史的记载,朱元璋早年被元兵追杀时,曾逃至大姐家寻求庇护。大姐夫和大姐因为怕受连累,就没接纳他,朱元璋因此怀恨在心)
直至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回老家祭奠母亲,听说自己大姨还埋在乱葬岗,便上书报告,朱元璋碍于脸面,才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追封大姐夫为驸马。
另外,朱元璋还有四个从兄弟(有的地方统称堂兄弟),不过很早都死了。
明朝建立后,四人分别被追封为霍丘王、下蔡王、安丰王、蒙城王。他们早年夭折的六个儿子(朱元璋的从侄),分别追封为高沙王、宝应王、六安王、来安王、都梁王和英山王。
不过,虽然男孩都死了,但四位从兄之一的蒙城王(有说叫朱重五,也有说叫朱重四,经常与朱元璋大哥的名字混淆),却有女儿还活着,这就是后来朱元璋册封的庆阳公主。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册封福成公主时,也一并册封了这位从侄女为公主。并将其下嫁给淮安卫指挥使黄琛。
按礼法,庆阳公主只是朱元璋从兄弟的女儿而已。福成公主虽然关系亲近一点,但也只是皇帝的侄女。她们应该封郡主才合理。否则于礼制不符。
所以洪武四年(1371年)时,礼部官员就把这个事奏呈给了朱元璋,说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只是王爷之女,应改封郡主,两位驸马也只能封为仪宾,而不是驸马。
朱元璋碍于礼法,又顾念兄弟手足之情,说他全家都死光了,实在不忍心降夺侄女们的公主封号,便把礼部的奏呈驳回,做了一个折中处理。
即,把两个侄女的俸禄降一级,与郡主相同待遇,但封号不变,地位不变。
这么做,既给侄女们留了面子,也能维护朝廷礼法。
然而,朱元璋死后,新继位的朱允炆在文官的影响下,竟然还是把自己两个堂姑的级别给降成了郡主。其中,庆阳公主被改封为庆成郡主。
两个名义上的公主而已,既不掌兵,对皇权没有任何威胁。甚至连公主俸禄都不领。就让人家享受公主名号,能咋滴?
可朱允炆却偏不这么想,偏要剥夺。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朱允炆的“死心眼指数”和“熊孩子指数”,不是一般的高。他能折腾出靖难之役,绝不是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靖难之役期间,当时已经被剥夺了公主封号的庆成郡主还跑到前线找朱棣理论,指责朱棣不应该造反。让朱棣对这个堂姐非常头疼。
永乐二年(1404年),庆成郡主去世,朱棣下旨,为其辍朝一日,并命有司治葬。朱高炽、朱高煦兄弟也都派人祭奠。
从这可以看出,朱棣对这位堂姐还是比较尊重的。
综上。朱元璋称帝时,他已经没有兄弟姐妹在世了。唯一在世平辈的亲戚,是他的二姐夫李贞。
李贞最后善终。
对待已故的兄弟姐妹和从兄弟,朱元璋的政策是一律追封郡王,封长公主。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