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名将如云,为何偏偏错看于禁,葬送七军?

后人对刘备麾下的“五虎上将”津津乐道,但实际上,曹操帐下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更有名望。有人将“五子良将”比作人体的五处部位,说张辽是头,因为他一生战功卓著,勇猛过人,威名震四方;说乐进是“臂”,他一生南征北战,被曹操看作“攻坚利器”,跟随曹操时间最长,参与的战争也比较多,可以说是曹操有力的臂膀

后人对刘备麾下的“五虎上将”津津乐道,但实际上,曹操帐下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更有名望。


有人将“五子良将”比作人体的五处部位,说张辽是头,因为他一生战功卓著,勇猛过人,威名震四方;


说乐进是“臂”,他一生南征北战,被曹操看作“攻坚利器”,跟随曹操时间最长,参与的战争也比较多,可以说是曹操有力的臂膀。


说张郃是“躯”,他智勇双全,通晓应变之术,懂兵法,善于把握战局,可以做到独当一面,可比身躯;


说徐晃是“足”,他戎马一生,做事谨慎,忠心耿耿,辛苦奔波,用度简朴,至晚年时仍奔波于魏国的各道边陲,可比足;


到于禁,这个比喻就有点“味道”了,说他是“胯”,虽一生战功卓著,有军威,甚至得到曹操的赏识,但晚节不保,成为他人生的一大污点,比作胯,终有“臭”处。

于禁的“臭”处,与“水淹七军”的故事有关。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与曹仁大战于樊城,曹操派于禁去支援曹仁。当时适逢秋季,天降大雨,汉水暴涨泛滥,水深高达数丈,连带于禁在内的七支曹军全部被水淹没。


关羽趁机乘大船攻击曹军,于禁与众将在高处避水,难以躲避,最后只好选择投降。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军”的故事。


曹操听闻于禁投降后,简直难以置信,哀叹良久,说:“我识于禁三十年,怎么都没想到他面临险境,还不如一个庞德”,那么果真是曹操看错人了吗?

曹操没有看“错”人,这里是指于禁在军事方面的才华。


  • 封陷陈(通“阵”)都尉


黄巾军起义,于禁也参加了。等到曹操管辖衮州时,于禁去投了曹操,成为将军王朗的部下。


王朗惊讶于他的才能,于是就向曹操推荐了他,之后被任命为军中司马,并派他去攻打广威县,破城后,又被封为陷陈(通“阵”)都尉。


在讨伐吕布时,于禁独自领兵破了吕布两座营寨,又在须昌打败了高雅。攻打寿张、定陶、离狐时,在雍丘包围了张超,占领了四座城池。


  • 升平虏校尉,堪比名将


建安元年(196年),在讨伐黄巾军刘辟、黄邵等人时,黄邵偷袭曹营,于禁迎战,斩杀了黄邵,之后升任平虏校尉。


在征讨张绣的作战中,张绣先降后叛,杀得曹操措手不及,曹兵大溃,只有于禁在慌乱之中,率数百士兵,且战且退,没有大乱。


敌兵走远后,于禁整顿队列,擂鼓而还,军容依旧严整。在回营途中,偶遇十多余名兵士光脚而还,询问后方知被归降的青州兵抢了。


他带兵前去惩罚了作乱的兵士,并严厉训斥了青州兵。要知道青州兵是曹操的部下,被批评后,连夜就去曹操面前告状了。


于禁回营后,手下赶紧让他去和曹操解释,他却说,贼兵将至,要先做防备,更何况曹公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轻易得逞。


果然,事后曹操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还夸赞他,临危不乱,坚固营垒,犹如古代名将!


  • 迁偏将军--官渡之战时,于禁多有突出表现,后被迁为偏将军。

  • 虎威将军--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先降后叛,曹操派于禁去征讨,二人本是旧交,昌豨最后降于禁,曹操不禁感叹,昌豨宁投于禁而不降我,都是命运啊!


之后,于禁不顾旧情,毅然杀了昌豨,曹操对他更加器重。东海平定之后,于禁拜为虎威将军。


  • 食邑增至一千二百户


在天柱之战中,于禁跟随张辽一起讨伐陈兰、梅成,叛军与张辽相持天柱山,由于交通不便,导致后勤吃紧,于禁率军向张辽输送粮草,最终张辽赢得了开柱之战的胜利,并斩杀了陈兰、梅成。


此后,张辽获得了假节(地方军政的官)。于禁也回协助张辽,其食邑增加至一千二百户。


  • 封前将军


于禁除了勇猛之外,治军严明,缴获财物从不私吞,深得曹操赞赏,但并不手下将士喜爱,他在军中的名声很让人忌惮。


对此,曹操也了解,于是,让他去收缴将军朱灵的兵权。朱灵在军中不服管教,无人敢惹。于禁径直带兵闯入朱灵营中,宣读诏命,强夺兵权,而朱灵及其部下则无人敢有异议,可见,于禁在军中铁面无私的程度。


此后,曹操因前后功,被封为前将军。


从上述于禁的个人征战经历来看,他的确能征善战,是一位骁将,身为前将军的他,也完全有能力独当一面。


所以,在大敌当前,曹操重用于禁也是合情合理的。

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时,襄樊一带的曹军实力非常薄弱。当时曹仁驻扎在樊城,其部将吕常在襄阳,于禁及庞德在樊城北,徐晃则驻扎在宛(今河南南阳市)。


曹仁的兵力不过数千人,于禁是离他最近的援军,不派于禁,其他人也是赶不及的。


更何况,对于解救襄樊,曹操也动用了大人物,如后续赶来的徐晃,曹操将十二营兵力全归他指挥,并且还把张辽也调了回来。


所以,在用人上,曹操重用于禁,并不能说是他的失误。


那么,于禁为何最后选择舍弃了投降,而投靠了关羽呢?跟了曹操没多久的庞德都能做到视死如归,英勇就义,为何于禁做不到?

这的确是曹操看“错”了他,人心最难看穿,曹操知其是一名骁将,但对于禁的品性还是出了差错。这也不能怪于禁,在那个纷乱的时代,君臣礼仪被践踏,有识之士为更注重于自身利益。


于禁所为,这属于个人气节问题,自古以来皆有之,谈不上谁看错谁,无非自保延续性命的一种屈辱的方式。


对此,于禁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曹操获得了襄樊之战的胜利,关羽被孙权擒杀,于禁又归属了东吴。


曹丕篡汉称帝后,东吴迫于压力,将于禁遣返曹魏。此时的他,已是满头白发,见到曹丕后,顿首痛哭。


曹丕表面安慰他,封他为安远将军,实际暗中实际并瞧不起这个变节的昔日功臣。


他想派于禁出使吴国,还让他先去拜谒曹操的陵墓。曹丕为了羞辱于禁,事先让人在陵堂画上水淹七军的故事,关羽战胜,于禁跪降,庞德怒而不屈。


于禁看到此画后,心中无比惭愧,回去不久便忧郁而死。死后,因未得善终,还被追封了一个并不光彩的谥号--“厉侯”。


在谥法中,“厉”字带有否定的意味,意思是“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


尽管于禁的人生有污点,但对曹魏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或许正因如此,他依旧被列入“五子良将”吧。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值得好好品味。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

于禁与张辽、徐晃等人被称为曹操的“五子良将”,深得曹操信任,跟随曹操东征西讨也屡立战功。于禁治军严肃庄重,被曹操授以假节钺,可见曹操对于禁的信任程度。

这些就不必详细介绍了,说一下为何对于禁失望吧。

01

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攻吕常于襄阳、围攻曹仁于樊城。曹仁命令庞德驻守樊城北面,同时向曹操求援。

曹操本来打算让曹植带兵解救曹仁,但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于是,曹操反悔,不再以曹植督领援军。曹操让于禁督领七军,共三万人,前往樊城协助曹仁。

时值秋季,关羽利用秋雨过多,汉水大涨的机会,水淹于禁七军。于禁与庞德全军覆没,于禁举军投降,庞德宁死不屈,最后被斩杀。

曹操得知于禁兵败投降后,哀叹良久,说:“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能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这的确让曹操大跌眼界,是没有想到的事。

张辽曾经是属于丁原、董卓、吕布的部将,吕布投降曹操后,张辽投降曹操;张郃是袁绍的部将,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张郃投降了曹操;庞德是马腾的部将,后来跟从马超投降了张鲁,张鲁归顺曹操后,庞德也跟从了曹操。

张辽、张郃、庞德都是敌人的战将,后来投降了曹操,而且得到曹操的重用。

难道仅仅是曹操只允许别人的部将投降他,而不允许他的部将投降别人吗?

并非如此。

关羽也是投降了曹操,最后关羽离开曹操,还得到曹操更加的尊重。

为何就于禁投降,而令曹操大失过望呢?

02

于禁临阵溃逃,为为将者所不齿。

于禁以治军严格为曹操所赏识,恐怕临阵溃逃者无不被其处死。但轮到自己却是临阵溃逃,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但这个事情哪,的确说不清楚。从道理上讲,一个武将只有战死才是最大的荣誉。但也不是只有战死这唯一的结局,许多名将就如张郃、张辽、庞德、关羽,都曾经有投降的记录。他们的投降也是情有可原,既然主公袁绍、刘备、马超都跑了,也就没有必要战死到底。于禁也是战败被俘,投降也在情理之中。

但不同的是,于禁投降的人,最终成为了失败者,而背叛的人却是最后的胜利者。

这个就说不清了。

失败投降也是常事,但于禁就成为了例外,为人所不齿,的确是于禁造化不够。

03

于禁最终的结局

投降后的于禁,被关羽押送到了南郡。吕蒙攻破江陵后,于禁获释到了东吴。

于禁与孙权一同骑马外出,被虞翻看到大为不满,大骂于禁是俘虏,没有资格与孙权并行;虞翻手持马鞭要打于禁,被孙权禁止。

随后,孙权在楼船上与群臣宴饮,于禁听到乐曲伤心流泪,虞翻又指着于禁说这是在假装可怜。于禁虽然被他人厌恶,但孙权还是赞叹他的忠义。

曹丕继位后,孙权称臣。黄初二年(221年),孙权派遣于禁回到了魏国。

于禁遭受到了别人的嘲笑,当时于禁胡须、头发都白了,脸很消瘦。曹丕表面对于禁示以安慰,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但于禁拜谒曹操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觉得丢脸,羞愧得病而死,被恶谥为厉侯。

的确如题主所说,曹操手下战将如云,像于禁这样受到信任,但在最危难时刻投降的人,实在是很少。曹操爱惜人才,并且知人善用,没想到载在于禁手里。

这让曹操颇感失望,也让世人对于禁不啻一鼻,实在是于禁自己作下的,也怨不得别人。

曹操也算是老狐狸,没想到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其实,在汉末三国时期,像于禁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只是于禁运气不好,但也是咎由自取,没有地方说理去。

求生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同时被俘的庞德也不想死。这就是各有各的选择,但选择是自己的决定,就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否则也就没有公理了。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