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974年,一位82岁老人走进皇宫,白发苍苍,宋太祖:“这么老了,你还来考试吗?”当即钦点为状元,梁灏考试几十年,活了7个朝代,82岁圆梦状元,成为励志典范。892年,大唐王朝奄奄一息,没了昔日的荣光,被藩镇割据闹得焦头烂额,梁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在镇江
974年,一位82岁老人走进皇宫,白发苍苍,宋太祖:“这么老了,你还来考试吗?”当即钦点为状元,梁灏考试几十年,活了7个朝代,82岁圆梦状元,成为励志典范。
892年,大唐王朝奄奄一息,没了昔日的荣光,被藩镇割据闹得焦头烂额,梁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在镇江。江苏镇江,帝国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也是相对比较安定的地方之一。
读书改变命运,书中自有黄金屋,隋炀帝以来的科举考试,让许多寒门子弟看到了希望,通过考试步入仕途,光宗耀祖。梁灏也是如此,但过程很坎坷,因为这是乱世。
唐末、五代十国,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往后将相宁有种乎,唯有兵强马壮尔”,有兵就是王,武力就是后盾,文化教育被忽视,文人没有市场。
唐朝末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梁灏几乎参加了每一个王朝的考试,但并不理想。史料记载,梁灏在后晋年间通过乡试(省一级考试),成为举人,但接下来的会试(全国考试),无一例外都失败,名落孙山。
后晋,沙陀人石敬瑭建立,也就是割让“幽云十六州”,让两宋受尽折磨的那位皇帝。后晋存续时间是936年到947年,梁灏中举的年纪不小于44岁,跟范进是一个档次,知识水平有限。
再则,后晋主要统治范围在北方,并不包括镇江。梁灏参加后晋的考试,合理解释是:江南人才济济,竞争压力很大,梁灏避实就虚,去北方考试,故而中举。但是,全国各地高手如云,会试不顺利,故而屡败屡战。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取老东家后周的江山,建立北宋,是为宋太祖。974年,赵匡胤以曹彬为主帅,发兵数十万,灭了“南唐”,基本统一了除“幽云十六州”以及“北汉”之外的“五代十国”势力范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梁灏并未放弃科举考试,而宋太祖也给他机会,只要想考试,还能走得动,都可以参加。此时,梁灏已经82岁,子孙满堂,却依然有着“科举梦”,力求中进士。
北宋重文轻武,科举考试录取名额增多,比唐朝翻了几倍,乃至几十倍,梁灏生活在“好时代”,终于如愿以偿。奋战会试几十年,在耄耋之年一战定乾坤,也是人生赢家,幸运之王。
会试胜利,步入仕途没有任何悬念,但还需要经过“殿试”,也就是皇帝亲自考察,然后划分等级:进士、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等等。殿试,始于“大周”皇帝武则天,完善于宋太宗赵匡胤。
82岁老人,白发苍苍,却精神焕发,不输小伙子。赵匡胤很惊讶:“你这么老了,为何还继续来考试呢?在家照顾孙子,颐养天年不好吗?”
梁灏对皇帝说出自己的梦想,谈论学习的重要性,回复赵匡胤。接下来的殿试流程,梁灏也是对答如流,引经据典,表达非常清晰,脸上充满着自信。
赵匡胤很高兴,大笔一挥,钦定为状元。如此,梁灏就成为中国史上年纪最大的状元,但年事已高,不好安排工作,梁灏没有担任职务,而是回家养老,却享受俸禄。
从上文可知,梁灏学识水平一般,否则也不会到82岁才通过会试。那么,为何赵匡胤要钦点他为状元呢?赵匡胤不是仁慈,也不是心疼他老人家,而是向天下学子宣布:崇尚文教的时代来了,武人政治成为历史,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宋朝“重文轻武”,对科举考试尤为注重:录取名额多且几乎都能做官,工商业者也能考试,还有糊名法、誊录制等保证公平、公正的举措。如此,魏晋以来世家大族主导下的“门阀政治”,以及唐末以来“武人政治”终结,北宋进入文官政治时代。
梁灏82岁中状元,是北宋“崇文”治国下的受益者,也是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他是后代励志典范。《三字经》云:“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梁灏故事,具有激励作用,明朝时期,范进也是屡战屡战,五十多岁才中举,此后飞黄腾达。
宋朝的历史,从来人气极高,放在各类野史演义里,宋朝题材的各种故事,更是五花八门。就连天马行空的武侠小说里,江湖大侠们的恩怨情仇,也常见拿宋朝当背景。如此火热模式,也把宋朝的历史形象,火出了各种雷形象。真实的宋朝,难道就是这模样?
至少,下面这几条与野史里很不一样的冷知识,却足以见证一个真实的宋朝!
1,“神舟”镇高丽
宋朝对外往来频繁,那么北宋的地盘上,哪个国家来的使节最嚣张?还真不是常打仗的辽国西夏,却是一家从没打过仗的邻居:高丽!
多年前某部包青天题材电视剧里就有情节,高丽使团在大宋境内耍横,竟挥兵攻打泸州城,连位高权重的八贤王都差点被剁了。正史上的高丽,当然没闹过这等雷事。但是有几十年间,也一样横出名:高丽使节每次来访,都恨不得鼻孔眼朝天,一路吃拿卡要,甚至还大肆搜集宋朝的地图等军事情报。以苏轼的愤怒奏报说,就连伺候高丽使者的宋朝小吏们,竟也学的狗仗人势,欺压沿途官员!
为何如此嚣张?以宋仁宗年间大臣富弼的话说:高丽自以为和大宋隔着海,还抱着辽国的粗腿,当然就有恃无恐。到了宋哲宗亲政后,这事也终于忍够了:直接不惜血本,造了艘空前巨大的海船,长二十多丈能载上千士兵的庞然大物,美其名曰“神舟”,载着大宋使团浩浩荡荡去高丽回访,果然到了高丽就吓坏一群人,惹得高丽官民纷纷围观。从此之后高丽使节再来大宋,待人接物全变得毕恭毕敬,算是彻底吓老实了!
2,日本女人来借种
拜宋朝能造“神舟”的强大造船技术所赐,全球各地,只要大宋海船开得到的地方,几乎都留下了中国人拓荒的足迹!
以《宋会要》的形容,财产有百万贯钱的中国海商,不过是其中的“小客”,也就是其中的小角色。真正能上台面的海商,比如泉州的杨家,都是两三亿贯的资产。海商王仲圭每次出海,都是几百艘大小船只,比海军出征还威风!
如此强大的一群人,纵横在亚非海洋上,自然一路威风。比如在东南亚国家,所过之处,经常是该国国王亲自出来款待。大宋的船队甚至扩展到了东非沿岸,列国港口都充斥着中国货物。以《东非简史》里的惊呼说:东非的历史是中国瓷器写成的。
这般无与伦比的实力,也叫中国人的国际地位,在那个时代空前高。放在喜欢抱粗腿的日本人身上,对中国更是极度仰望。《清波杂志》就有记载,当时经常有来自日本的船只,满载着日本妇女在中国登陆,见到宋朝男子就主动献身,度过风流一夜后满意而去——就为改良人种!
3,惹不起的宋朝大妈
宋朝常被说弱,放在影视剧里,宋朝百姓也常被当软弱羔羊,可真说弱,宋朝大妈就不答应。
《小畜集》里就记载了一位北宋大妈,在宋辽边境开店,早晨一开门,就遇到辽兵杀来,咋呼着要大妈给她烧饭。却见大妈不慌不忙,假装在井边与辽国大兵热情聊天,却突然翻脸出手,一下就把辽国大兵掀进井里。
以辽国名将耶律斜轸的叹息,大宋的边民,别看又穷又装备差,但打仗不含糊,一敲锣就喊来一群人死磕。落单的辽兵,基本就没活路。
4,武功爆表的文状元
宋朝文化发达,读书人地位极高,那是不是读书人都是弱不禁风的文弱书生?可以瞧瞧北宋读书人中的尖子人物:文状元们!
宋太祖年间的王嗣宗就是典型,他科考时与另一考生陈识相争不下,结果宋太祖大手一挥,你俩干脆摔一跤,谁赢了谁是状元。结果王嗣宗战斗力爆发,放倒陈识后风光夺魁,人送外号手搏状元。
但千万别以为,这种状元只是个例,凶悍的辽国人都曾被打脸,大宋文状元章衡出使辽国,被辽国军将在酒宴上挑衅,只见章状元不慌不忙,当场拉硬弓射箭,连续三箭中靶,叫辽国皇帝都吃了一吓。宋朝读书人习武的风气,就是这么不含糊。
5,连环杀手成文豪
谁是宋初最彪悍的读书人?无可置疑就是柳开。这位仁兄自幼饱读诗书,却也从没落下习武。十三岁时家里闹贼,他抄着剑冲出去,和一群毛贼血拼,把这伙亡命徒杀的狼狈逃窜。
待到后来他游学四方,更是干出了连环杀人事件,宰掉过开黑店的土匪,还去一户人家抱打不平,把胁迫这户人家的恶仆杀掉后扔锅里,再把受害人家属叫来,哈哈大笑请人吃肉。
可就是这么个恐怖人物,不单后来科场登第,上过战场血战辽国,更是开宗立派,公认北宋古文运动的一代宗师。说宋朝文人柔弱?小心大文豪柳开发飙。
6,宋辽战争的伤亡比
宋朝被称为“弱宋”,一大依据就是宋辽战争。以各类野史小说的描述,宋朝在这场战争里,常见各种稀里哗啦,若非英雄的杨家将或丐帮江湖儿女等一群英豪挺身救国,眼看就是被辽国分分钟团灭的节奏!而在正史上,宋神宗年间的宰相张方平也曾有名言:大宋与辽国打了八十一战,也就只有一战算是赢!
宋军真有“一比八十”这么不堪?还是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
宋辽战争二十年里,宋辽双方万人以上伤亡的恶战极多,惨烈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之前唐朝对突厥的战争。宋军的几场败仗,比如高粱河大败,雍熙北伐之败,君子馆之败,各个知名度极高。每次有专家说宋朝“文弱”,都会兴奋提起。但宋朝的胜仗却极低调:除了杨业潘美的两次雁门关大捷外,斩首辽军上万的满城大捷,一万宋军击溃八万辽军的唐河大捷,全歼辽国王牌铁林军的威虏军大捷,全被选择性无视!
以战果而论,宋辽战场上的大宋军人,与北逐匈奴突厥的汉唐铁军一样,都是铁骨铮铮的华夏好男儿!
那有这样铁骨铮铮的队伍,为什么大宋还落得用岁币换和平?看看宋太宗不顾部队劳顿,贸然发起幽州战役的瞎指挥表现,再强大的铁军,也经不起这种折腾!
甚至这种瞎指挥风格,从北宋开国起就成了画风。以宋仁宗年间范仲淹的一针见血说:每次朝廷争斗,失意者都会被委派到边疆去,越是那种耿介直臣,越容易被委派带兵。可这群人半点军事素养没有,又执掌军队大事,打起仗来不吃败仗才怪!
从头到尾,强大的宋军,都是被瞎指挥败掉,然后以一顶“文弱”帽子,替真正的责任人扛锅!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