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为何攻不下长沙?
在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南方崛起,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年的大规模内战。长沙城,这个湖南省的省会城市,成为了太平军和清朝军队争夺的焦点
在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南方崛起,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年的大规模内战。长沙城,这个湖南省的省会城市,成为了太平军和清朝军队争夺的焦点。为什么太平军无法攻下长沙呢?以下是我为您创作的文章:
首先,太平军的战略和战术安排存在一些问题。在攻打长沙的过程中,太平军过于依赖迅速攻城和大规模正面作战,这使得清朝军队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调集援军和加强防御。同时,太平军未能有效地利用其数量优势,对清朝军队进行持续的袭扰和围困,从而削弱了对手的战斗力。
其次,长沙城的防卫力量强大。清朝军队在长沙城内建立了坚固的城墙和防御工事,并配备了精良的武器和充足的弹药。此外,清朝军队还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能够有效地控制湘江和浏阳河,阻止太平军的陆上和水上进攻。
再次,太平军面临着严重的后勤保障问题。由于长时间的战争和频繁的移动,太平军的后勤补给逐渐枯竭。缺乏足够的粮食、药品和弹药等资源,使得他们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相比之下,清朝军队则拥有稳定的后方支持和充足的资源供应,这使得他们在战争中更具优势。
最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对太平军的攻势产生了负面影响。长沙地区的气候潮湿,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这对于来自南方的太平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长时间的战斗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得太平军的士兵们疲惫不堪,疾病流行,战斗力大幅下降。
综上所述,太平军无法攻下长沙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战略和战术安排不当、长沙城防卫力量强大、后勤保障不足以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适应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尽管他们一度在战场上取得了优势,但是最终还是未能成功占领长沙,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军攻长沙之战,双方打得都很不错。
此战中,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左宗棠等人都表现得不错;袭击战、伏击战、地道战、攻城战、撤退战更是打得精彩纷呈。
太平军几次好机会没把握住,加之一些战术尚未殝成熟,最终未能拿下长沙。
防御薄弱的长沙城
当时的长沙城防,非常薄弱。
由于承平日久,长沙城池多年不修,加之1839年的大洪水,城墙已多处坍塌。“草潮门已无门,洞城不能关,城垛全无”。
同时,长沙也正处于人事变动的空档期。
新巡抚张亮基还未到任,已经要被调离的骆秉章虽仍在长沙,但已不便多问军务。由于太平军进犯的风险急剧加大,大清遂临时把正在湖南老家的前湖北巡抚罗绕典帮办湖南军务。
可是,罗绕典初来乍到,做事顾虑颇多。
比如:罗绕典发现南门外有许多高屋民房,这些民房是攻城方的天然掩护,必须拆除。
可是,由于高屋民房的业主非富即贵,在他们的强烈反对下,罗绕典也不敢“强拆”。
长沙城防设施破败,罗绕典不敢完全依赖城墙,遂企图建立外围防线。
可是,当时的长沙的兵力只有“兵3000,勇3000”,欲扩大防御纵深,谈何容易?
阴沟翻船,错失第一次良机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长沙烂城,一攻即破”,湖南天地会的兄弟把消息告诉了洪秀全。
正在桂林城下一筹莫展的洪秀全眼前一亮,遂定计奔袭长沙。
1852年5月,太平军攻占全州后,走水路,沿湘江北上,直扑湖南。
当时,正值夏季,水涨,船速快,而从全州沿河北上,沿途的永州、衡州、长沙均防御薄弱,太平军一旦“跑起来”,将迅速兵临长沙,而当时的长沙很难抵抗。
可是,信心满满的太平军出家门没几步,就阴沟翻船了。
蓑衣渡,江忠源设伏,大败太平军。
太平军损失惨重:冯云山牺牲,太平军被打得“兵不满万”,并损失了所有的船只。
其实,江忠源的伏兵只有千人,而蓑衣渡这种“急转弯”的地形又是非常明显的伏击地形,以太平军兵力之盛,杨秀清用兵之能,如果太平军稍微谨慎一点,不是不可能避免这样的挫折。
阴沟翻船,太平军只得暂时放弃取长沙的念头,从陆路转入湘南,再图发展。
如此,清军得到了宝贵的时间,得以抓紧时间修缮城墙,调动军队。
基本正确却有瑕疵的分兵
进入湘南后,太平军发展势头不错。
洪秀全再次确认了长沙防御薄弱的消息,而郴州地区的天地会众也自告奋勇,愿为向导,洪秀全遂再次起意攻长沙。
洪秀全、杨秀清留在郴州,继续主持扩军事宜,以萧朝贵率3000精锐急袭长沙。
当时,郴州地区的群众踊跃参军,太平军扩军形势非常好。而且,郴、桂地区的矿工,擅长地道、爆破,是非常稀缺的工兵资源。
同时,长沙城防虽依然薄弱,但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太平军要取长沙,就要尽快。
因此,分兵,同时照顾了扩军和袭长沙两个需求,是基本合理的。
可是,分兵的配置,颇有问题。
既然太平军希望袭取长沙,当然是要争取一鼓而破!
长沙城防再破,毕竟也是长沙,3000人,能一鼓而破吗?
萧朝贵的奔袭:精彩绝伦+空门不进,错失第二次良机。
萧朝贵,真的差点做到了!
在太平军攻占郴州后的第三天,萧朝贵即领军出征。
萧朝贵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政治、组织才能。
仅20天时间,太平军即连克永兴、安仁、攸县、醴陵,完成了从郴州到长沙长达600里的长距离奔袭。
而且,萧朝贵在快速进军中,不忘发展队伍,他从所克地区,获取了大量的红药(火药)、粮秣,并吸纳了天地会等武装力量,兵力增加到近万人。
萧朝贵的表演还没有结束!
还记得罗绕典设置的三道防线吗?
萧朝贵的速度太快了。清军设在跳马涧的第一道防线还未完工,萧朝贵即已突破!
罗绕典的第二道防线,在石马铺——金盆岭。
驻扎于此的陕军没有与太平军作战的经验,既未修防御,也未做充分准备。
萧朝贵以轻兵诱敌,以一场速战速决的歼灭战,歼灭了城外清军!
萧朝贵风驰电掣的袭击,很快为自己迎来了一次“打空门”的机会!
由于清军准备不足,当时太平军攻过来时,南门尚未关闭,大门洞开!
可惜,太平军将士居然认错了门···他们把一座高楼认为城门,打了过去,耽误了时间。
一来一去间,门关上了。
空门不进,萧朝贵只得重新组织,转入攻坚。
不久,萧朝贵不幸中弹牺牲,攻城战陷入低潮。
土攻经验不足,错失第三次良机。
萧朝贵死后,洪秀全、杨秀清亲率大军抵达战场。
同样,外围清军也跟了过来。
而大清的新巡抚张亮基终于到了。他和幕僚左宗棠等人缒城而上。
此时,长沙内外,太平军大约3万多,清军大约5万(大部分在城外),太平军以兵力弱的一方围攻长沙,形势已不利。
同时,或许因为萧朝贵突然死去给先头部队指挥系统带来的混乱,太平军主力抵达后未得到充分引导,未抢占要地蔡公坟。
由于未能抢占蔡公坟,太平军只能被局限于城南一带作战,兵力不易展开,对攻城带来了不利影响。
不过,洪秀全、杨秀清并不慌张,他们把以前罗绕典那些未用上的工事拿来用,抵抗外围清军;同时,石达开以一波风骚的跑位,控制橘子洲等地,渡过湘江,为太平军获取粮草、退路。
随后,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地道上!
太平军的工程兵还真不是盖的,很快,连续组织了3次地道攻势。他们炸开了口子,使太平军获得了极佳的破城机会。
可是,此时太平军虽有了工程兵队伍,但土攻组织的经验不足。
他们在完成爆破,炸开口子后,往往只是一窝蜂往狭窄的突破口里涌,其他方向都没有进攻。
如此,清军得以集中力量于狭窄的口子与太平军作战,击退太平军。
与此同时,左宗棠的谋略,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左宗棠在风水堪舆、阴阳地势方面颇有研究。
他在各个方位放置水缸,并召集城中盲人(听力好),“听”地道,以提前判断、破坏太平军的地道,降低太平军的穴地效率。
2、急智。
当太平军爆破成功后,左宗棠颁令:“市民只要朝口子扔一块砖头,不管砸没砸着人,都有重赏”!
因此,突破口的太平军往往遭到清军反击,市民砖头双重攻击,很难得手。
如此,太平军三次土攻全部失败!
转移
前有坚城难克,后有清军陆续增强,太平军被迫转移。
太平军使人诈降,诈称太平军已经挖地道到了天心阁,引起清军紧张。
随后,就在清军将领将注意力集中于排查城内地道时,太平军顺利转移。
直到太平军转移后数日,清军才恍然大悟!
如此,在最后阶段,太平军以他们出色的谋略,在数万清军眼皮底下顺利“消失”了。
总的来说,长沙之战,太平军不乏亮点。
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都表现出了卓越的军政才能和谋略。
从入湖南时的兵不满万到围攻长沙81日,这本身就表明了当时太平军的勃勃生机。
可是,太平军在战略、战术上仍有许多不成熟之处。
分兵袭长沙,本无可厚非,但只分兵3000,颇有轻敌之嫌。
向导使用制度未健全。这使太平军未能抓住南门未关的机遇破城,后又未抢占蔡公坟,使攻城受限。
土攻经验不足。这使太平军虽然3次完成爆破,但均无法破城。
后来太平军吸取了部分教训。杨秀清整理了完善、细致的向导制度,而太平军的土攻战术也在不断总结、学习中进一步成熟,在后来打武昌、南京时均立下奇功。
同样,对面的长沙守军,也表现出独特的霸蛮气质;而左宗棠等人也因其谋略、担当,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
以湖南为基地的清军,与太平军之间,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拉力赛!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